节点文献
浅谈怎样让阅读成为学习语文的核心和灵魂
【关键词】 向往;感受;科学指导;做好读书笔记;
【正文】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纵观古今中外名人的成长与成功,很多是得益于从小酷爱读书,从书中汲取精华,内化为积极向上的力量,从而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阅读可以让贫乏
历史和时间……让学生爱上阅读并成为伴随终生的好习惯至关重要。阅读教学,是为了着重培养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语文训练。无论从我国语言文字的基本特性和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方面看,还是从阅读教学论和阅读认知心理方面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都应该是一个“读”字。“读”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引导学生多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是任何时髦的教法都无法取代的。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生性活泼好动,自我约束力差等特点,加上缺少生活的经验,导致了他们阅读量少,阅读的积极性不高等事实。那怎样才能有效地引领学生和谐阅读,遨游书海,沐浴书香,滋养心灵呢?
一、让学生向往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在平时的教学生活当中,如果想让班级里的学生爱上阅读的话,老师自己应该是一个热爱阅读的人。当学生们看到老师手里捧着书的时候,就会很新奇地凑过来看一看老师在看什么,如果看到自己的老师经常会在课间,在休息的时候,或者坐在办公室里,总是静静地捧着一本书,那么他也会非常向往成为这样的人。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早读课上学生读老师也读,这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逐渐爱上阅读。同时,老师可以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毛泽东、周恩来、叶圣陶、冰心、老舍等名人热爱读书的故事;更可以在班中树立典型,让学生之间相互激励,让学生感受到书海之浩瀚和读书乐趣,从而激起对书的渴望,产生与书交朋友的强烈愿望。
二、感受阅读的乐趣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俄罗斯教育家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限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的动力,让学生乐于读,自愿读,把课外阅读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需要。鉴于这一点,我在指导阅读的初始阶段,投其所好,顺应其年龄特点,给学生讲一些情节曲折、形象生动的故事。记得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时,我便巧用故事悬念,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每个学生都爱听故事,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都昂着头挺着胸,竖起双耳,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故事的内容,跟着我娓娓动听的声音,学生们早就身临其境了,正当学生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结局之际,我的声音戛然而止地告诉学生们:“欲知后事如何,请自读课文。”此时我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出示《安徒生童话》一书告诉他们,大结局就在此书中,而且书里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只要你打开书本,就可以读到无穷无尽的故事,那可比电视上看来的,老师讲的更精彩。就这样,学生们被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从爱听故事、爱看电视,引向爱读课外书,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使他们扎进阅读天地,从书籍中汲取无穷的语言营养,精神食粮,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平时多开展与阅读有关的活动,在有趣、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如开展与课内阅读有关的收集活动,以课外促课内,相得益彰,体验收获的喜悦。还可以定期举办各类主题竞赛,如故事大王赛、诗王竞赛、手抄报赛、成语接龙赛,.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还可以采用“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的方式,记录学生课外阅读的成果。小小的袋中有学生摘录的好词好句好篇章,有学生在故事演讲赛中的录音带,有学生自制的手抄报……定期在班级内部向学生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成果,定期在学校展示全校学生的课外阅读成果,使每位学生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科学指导学生阅读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你课外阅读的这些东西里,有千万个接触点是跟课堂上所学的教材相通的,这些接触点我们可以称之为‘记忆的抛锚处’。”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都差。作为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做好读物推荐工作,在读物推荐时,重点是要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可以在完成语文教学目标以后,根据每个单元的学习重点,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课外读物,注意与课内阅读配合起来,将阅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如上完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可以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选》,学习了《草船借箭》、《景阳冈》可以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水浒传》,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我国古代四大名著,并把些生动有趣的故事讲给同学听,然后写一写读后感,以写促读,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巩固拓展了学生课堂学不到的知识。
小学生求知欲旺盛,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师要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思想健康、语言生动、贴近学生生活的图书。小学六年,跨度较大。我们推荐读物时,不能一刀切,必须根据每一级段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向学生提供书籍名单。如:三、四年级的孩子,他们的识字量比较丰富,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我们就可以向他们推荐《格林童话》、《宝葫芦的秘密》、《儿童科幻小说》、《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还可以鼓励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有些学生读后,能在班里能滔滔不绝地把书中精彩绝伦的语言或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说出来,由于是同龄人,感兴趣的东西比较接近,一般同学推荐的书都能引起共鸣,积极去看。这不但拓展阅读渠道,而且丰富阅读内涵,培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何乐而不为?
四、做好读书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单纯的阅读对提高语文水平是很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摘录优美、精彩的词语、片断,提笔写下只言片语、随时感悟、突发奇想、或长篇大论。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笔记类型很多:摘抄型:摘抄好词好句,科学珍闻,生活常识等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情操。感想型:再读完一本读物后,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及感想和体会,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想象型:主要是续编故事,改写故事,发展联想和想象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思维。老师要多了解学生阅读书籍的内容、种类、数量,并指出笔记的优缺点,明确努力方向。也可以让学生互相检查,互相提出修改意见,来自同龄人的帮助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通过提示范例,摘录讲评,交流感想等方式,提高学生做笔记的能力。
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极大的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积极拓展渠道,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让学生徜徉在书海中,在书的海洋中去积累语言,陶冶情操。让我们为学生扬起阅读之帆,启动学习之舟。
历史和时间……让学生爱上阅读并成为伴随终生的好习惯至关重要。阅读教学,是为了着重培养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语文训练。无论从我国语言文字的基本特性和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方面看,还是从阅读教学论和阅读认知心理方面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都应该是一个“读”字。“读”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引导学生多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是任何时髦的教法都无法取代的。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生性活泼好动,自我约束力差等特点,加上缺少生活的经验,导致了他们阅读量少,阅读的积极性不高等事实。那怎样才能有效地引领学生和谐阅读,遨游书海,沐浴书香,滋养心灵呢?
一、让学生向往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在平时的教学生活当中,如果想让班级里的学生爱上阅读的话,老师自己应该是一个热爱阅读的人。当学生们看到老师手里捧着书的时候,就会很新奇地凑过来看一看老师在看什么,如果看到自己的老师经常会在课间,在休息的时候,或者坐在办公室里,总是静静地捧着一本书,那么他也会非常向往成为这样的人。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早读课上学生读老师也读,这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逐渐爱上阅读。同时,老师可以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毛泽东、周恩来、叶圣陶、冰心、老舍等名人热爱读书的故事;更可以在班中树立典型,让学生之间相互激励,让学生感受到书海之浩瀚和读书乐趣,从而激起对书的渴望,产生与书交朋友的强烈愿望。
二、感受阅读的乐趣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俄罗斯教育家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限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直接的动力,让学生乐于读,自愿读,把课外阅读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需要。鉴于这一点,我在指导阅读的初始阶段,投其所好,顺应其年龄特点,给学生讲一些情节曲折、形象生动的故事。记得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时,我便巧用故事悬念,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为每个学生都爱听故事,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都昂着头挺着胸,竖起双耳,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故事的内容,跟着我娓娓动听的声音,学生们早就身临其境了,正当学生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结局之际,我的声音戛然而止地告诉学生们:“欲知后事如何,请自读课文。”此时我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出示《安徒生童话》一书告诉他们,大结局就在此书中,而且书里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只要你打开书本,就可以读到无穷无尽的故事,那可比电视上看来的,老师讲的更精彩。就这样,学生们被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从爱听故事、爱看电视,引向爱读课外书,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使他们扎进阅读天地,从书籍中汲取无穷的语言营养,精神食粮,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平时多开展与阅读有关的活动,在有趣、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如开展与课内阅读有关的收集活动,以课外促课内,相得益彰,体验收获的喜悦。还可以定期举办各类主题竞赛,如故事大王赛、诗王竞赛、手抄报赛、成语接龙赛,.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还可以采用“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的方式,记录学生课外阅读的成果。小小的袋中有学生摘录的好词好句好篇章,有学生在故事演讲赛中的录音带,有学生自制的手抄报……定期在班级内部向学生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成果,定期在学校展示全校学生的课外阅读成果,使每位学生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科学指导学生阅读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你课外阅读的这些东西里,有千万个接触点是跟课堂上所学的教材相通的,这些接触点我们可以称之为‘记忆的抛锚处’。”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都差。作为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做好读物推荐工作,在读物推荐时,重点是要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可以在完成语文教学目标以后,根据每个单元的学习重点,向学生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课外读物,注意与课内阅读配合起来,将阅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如上完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可以让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选》,学习了《草船借箭》、《景阳冈》可以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水浒传》,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我国古代四大名著,并把些生动有趣的故事讲给同学听,然后写一写读后感,以写促读,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巩固拓展了学生课堂学不到的知识。
小学生求知欲旺盛,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师要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思想健康、语言生动、贴近学生生活的图书。小学六年,跨度较大。我们推荐读物时,不能一刀切,必须根据每一级段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向学生提供书籍名单。如:三、四年级的孩子,他们的识字量比较丰富,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我们就可以向他们推荐《格林童话》、《宝葫芦的秘密》、《儿童科幻小说》、《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还可以鼓励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有些学生读后,能在班里能滔滔不绝地把书中精彩绝伦的语言或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说出来,由于是同龄人,感兴趣的东西比较接近,一般同学推荐的书都能引起共鸣,积极去看。这不但拓展阅读渠道,而且丰富阅读内涵,培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何乐而不为?
四、做好读书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单纯的阅读对提高语文水平是很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摘录优美、精彩的词语、片断,提笔写下只言片语、随时感悟、突发奇想、或长篇大论。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笔记类型很多:摘抄型:摘抄好词好句,科学珍闻,生活常识等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情操。感想型:再读完一本读物后,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及感想和体会,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想象型:主要是续编故事,改写故事,发展联想和想象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思维。老师要多了解学生阅读书籍的内容、种类、数量,并指出笔记的优缺点,明确努力方向。也可以让学生互相检查,互相提出修改意见,来自同龄人的帮助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通过提示范例,摘录讲评,交流感想等方式,提高学生做笔记的能力。
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极大的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积极拓展渠道,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让学生徜徉在书海中,在书的海洋中去积累语言,陶冶情操。让我们为学生扬起阅读之帆,启动学习之舟。
- 【发布时间】2018/7/30 17:57:05
- 【点击频次】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