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作者】 张翠芬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延安路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下面,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结合学生的年龄及思维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满足教学需要、协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保证。古今中外,教育家们十分重视“无拘无束”的教学气氛,它能激发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教授的学科上来。正如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 在日常教学中,我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尽量去挖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每个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以从容、和蔼的教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做到音量适度、语言亲切、语调抑扬顿挫,使学生在听讲过程中不感到累。同时还注意适度运用幽默,给孩子以欢乐,活跃课堂气氛。 尽量多用鼓励表扬的方式激励学生,以期待信任的目光,以温和的言语打动学生的心灵。例如,在让学生进行口头计算时,学生一紧张,叙述就不连贯,此时,教师如脸带微笑地点头认可,可让其相信自己一定会讲,学生在教师表情、动作、语言的激励下,较好的叙述了计算过程。
  二、创设趣味情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才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如学习“认识物体和圆形”时。首先我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圆、长方形和正方形。有的同学说:“车轮是圆形的”,有的同学说:“桌面是长方形的”,有的同学说:“手绢是正方形的”……也有的同学用这些图形摆成了小汽车、房子和一些栩栩如生的小动物。现实生活丰富多彩,这也要求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潜在资源。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这节课时,教材中也有许多生活例子带百分数,但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我想通过学生自己收集生活的百分数来研究《百分数的意义》,新课前展示学生带来不同类型的饮料和啤酒的商标,观察在它们商标上是否有一个相同的符号 ,学生通过观察找到“%”,扎兰屯原浆酒精度是42%,小米酒酒精度50%,北京二锅头酒精度56 %,沈雪酒精度8%。这些材料,使抽象的百分数一下子与学生贴近了许多。整个研究过程中学生的热情高。这节课不但很好的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而且还能将知识用与生活中去,课后小结中学生还总结了让爸爸少喝酒,注意身体健康,在教学中进行里德育教育。这样把数学和学生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心理需要,从而使学生乐于参与。
  三、创设探索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巧妙地设置适当的悬念,创设思维情景,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后,提出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如果不等底等高是否存在“2倍”与“一半”的关系呢?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学生经过充分讨论后得出:若等底不等高或等高不等底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不可能存在“2倍”与“一半”的关系。但如果它们的面积和底一定时,那么三角形的高是平行四边形的高的几倍或他们的面积和高一定时,那么三角形的底是平行四边形底的几倍。这样引导和讨论,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面积的掌握。
  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
  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有挑战性”的数学更感兴趣。我在创设情境中更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性、探究性问题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思考。如我在讲《比例尺》一课时,教师课前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出学校教学楼的平面图,尽管学生认真努力,但画出来的平面图五花八门,不尽人意。老师让学生找出画不好的原因,学生通过讨论认为,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方向不知道怎么确定,一个是不知道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画多长。因此造成所画的平面图不是自己头脑中理想的结果。这是老师因势利导:“我们先看第二个问题,你们认为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适当怎么画就准确了。学生积极思考,认为应当把实际的长度缩小相同的倍数画在纸上。我没有开始上课就讲比例尺的知识,而是创设让学生画教学楼平面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产生学习的需求。从而使学生知道了数学的来龙去脉,解决了数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过程。使学生把数学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
  五、创设使用学具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数学新知的兴趣
  现在的小学生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因此调动学生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兴趣很必要。在教学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比较抽象,让学生从操作12个小木块入手,边操作边思考,并借助记录整理的科学手段,从中悟出这种特殊关系的必然性,探索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通过操作学具,学生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用新知联系旧知,,运用旧知解决新知,把新知同化到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中,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教学,成为学生的科学实验,容易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们要小学生的学习融入到实际生活当中去,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 【发布时间】2018/7/30 17:57:55
  • 【点击频次】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