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的策略探究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正文】数学教育的理想目标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但人是有个体差异的,不可能每个人都能获得同样的提升。因而新课标又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要求,这说明我们数学教育在促进全体进步的同时,也允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进步。对于进步小的学困生,我们想办法让他们有发展。故而学困生转化问题,就成为了我们教学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而实际在一个班级当中,数学学困生的数量占比是相当之大的。这些数学学困生的存在对于整体教学进度的推进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不利于正常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研究数学学困生的转化问题。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在转化小学数学学困生方面也略有心得。下面,即将其中几种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进行简要介绍。
一、创设民主平等氛围,缩小师生距离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对于学困生,他们需要教师更加多的呵护和关心。因此,我们数学教师要充分发挥“教育就是爱”的主题作用,多关心他们,不论是课外还是在课堂上,都要积极构建和谐、愉悦的数学课堂,促使学困生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的勇气,产生进步动力。落实到课堂中,我们可通过创设趣味情境、积极表扬,来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对话氛围,给予学困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感受来自老师与同伴的爱与关注。事实上,一个亲切的问候,一个赞赏的目光,都会激发学困生不竭的学习动力。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平移与旋转”单元第二课时,我先让学生回答小船先向()平移了()格,再向苦()平移了()格。学生高高地举起手,看着小军同学举起的手又悄悄收回去了,似乎想要回答,我微笑地对他说:“没关系,你试试看,相信自己,一定能行!”他轻声地讲述了小船平移的过程,介绍了数平移格数的方法,尽管还不是很有条理,声音也不够响亮,但同学们马上给以热烈的掌声,使他获得了自信与快乐。
二、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吸引主动参与
做到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多变性,所换来的直接效果就是课堂的新颖性和趣味性。这对于好奇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吸引他们主动参与的最好策略。因此,作为新课改实践中的我们,要加强教学方法的优化和创新,做到灵活多变,教师语言要生动形象,能关注到他们的认知经验和接受能力,降低难度,分散难点。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时,学困生对如何画图表示有很大困难。教学中,教师没有采用多媒体动态演示,而是采用及时提问的方法:“长减少是什么意思?”长减少就是将原来的两条长变短了,面积自然就会比原来的减少。所以我们画图时先要找到长,想想变短了的意思,再动手画。这样教学方法的改变唤醒了学生的无意注意,难题就顺利而解了。又如,为帮助他们提高解决问题的审题能力,可以引导他们先读题,圈出关键字、说出关键字的意思,简要复述题目,再分析数量关系。如求平均每个季度用水多少吨,可自行提问,由平均每个季度想到一年有几个季度。这样坚持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分析能力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三、作业设计富有弹性,体验学习成功
作业是对新知识巩固和应用的过程。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更多地考虑学困生的学习特点和完成能力,布置作业时突出分层,通常可设为基础练习题、综合运用题和挑战自我题三部分,难度逐步增加,采用闯关或夺星等形式,提高练习的趣味性。对多数学困生来说,他们完成基础练习题就算过关了,教师可根据基本题的完成情况,予以辅导,对完成不错的学生可自行挑战下面两关,体验“跳一跳”就能成功的感觉。例如,在学习了“相交与平行”后,我设计这样一组练习。基本题:利用掌握的知识直接判定下面几组直线中哪些相交,哪些互相平行。综合运用题:在图形中或字母中找出互相垂直或者互相平行的线段。挑战自我题:在长方体的面上找互相垂直或者互相平行的线段,画出从喜羊羊家到河边挑水的最短路线。学困生多数能顺利完成第一关的基本题,不少学生还顺利进入第二关、第三关,在充满趣味的闯关练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四、多种帮扶方式并存,提升辅导实效
实践表明,儿童之间的交流有时比师生之间的交流更为融洽,他们以儿童特有的对话方式,互帮互助,共同提高。教师要用更多的时间帮助这些学生,走近他们的心灵,及时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疏导思想上的困惑。在班级中,我们让每个学困生自行找一个数学成绩优异的同学做自己的师傅,结成帮扶对子,教师帮助建立帮扶档案,定期对帮扶效果进行评价,予以表扬奖励。课堂上的小组探究,课间、放学后的悉心辅导随处可见,帮扶效果显著。如在教学“认识角”这节课时,在动手创造角的环节,各小组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或自己的材料创造角,师徒动手。小组内有这样的一段对话:“我用吸管做出了个角,你来指指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对,指边的时候要从顶点开始,汇报时,不要紧张,声音要响亮,你一定行。”这样的对话,无疑是师傅对徒弟的一种鼓励与肯定。果然,小组汇报时师徒两人,一人展示,一人能说,配合默契,精彩纷呈。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在农村小学只靠教师来转化学困生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参与和支持,特别是家庭的积极配合,为转化学困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让他们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和平,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探究[J].新课程,2017年。
[2]钟春梅,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探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年。
一、创设民主平等氛围,缩小师生距离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对于学困生,他们需要教师更加多的呵护和关心。因此,我们数学教师要充分发挥“教育就是爱”的主题作用,多关心他们,不论是课外还是在课堂上,都要积极构建和谐、愉悦的数学课堂,促使学困生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的勇气,产生进步动力。落实到课堂中,我们可通过创设趣味情境、积极表扬,来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对话氛围,给予学困生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感受来自老师与同伴的爱与关注。事实上,一个亲切的问候,一个赞赏的目光,都会激发学困生不竭的学习动力。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平移与旋转”单元第二课时,我先让学生回答小船先向()平移了()格,再向苦()平移了()格。学生高高地举起手,看着小军同学举起的手又悄悄收回去了,似乎想要回答,我微笑地对他说:“没关系,你试试看,相信自己,一定能行!”他轻声地讲述了小船平移的过程,介绍了数平移格数的方法,尽管还不是很有条理,声音也不够响亮,但同学们马上给以热烈的掌声,使他获得了自信与快乐。
二、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吸引主动参与
做到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多变性,所换来的直接效果就是课堂的新颖性和趣味性。这对于好奇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吸引他们主动参与的最好策略。因此,作为新课改实践中的我们,要加强教学方法的优化和创新,做到灵活多变,教师语言要生动形象,能关注到他们的认知经验和接受能力,降低难度,分散难点。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时,学困生对如何画图表示有很大困难。教学中,教师没有采用多媒体动态演示,而是采用及时提问的方法:“长减少是什么意思?”长减少就是将原来的两条长变短了,面积自然就会比原来的减少。所以我们画图时先要找到长,想想变短了的意思,再动手画。这样教学方法的改变唤醒了学生的无意注意,难题就顺利而解了。又如,为帮助他们提高解决问题的审题能力,可以引导他们先读题,圈出关键字、说出关键字的意思,简要复述题目,再分析数量关系。如求平均每个季度用水多少吨,可自行提问,由平均每个季度想到一年有几个季度。这样坚持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和分析能力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三、作业设计富有弹性,体验学习成功
作业是对新知识巩固和应用的过程。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更多地考虑学困生的学习特点和完成能力,布置作业时突出分层,通常可设为基础练习题、综合运用题和挑战自我题三部分,难度逐步增加,采用闯关或夺星等形式,提高练习的趣味性。对多数学困生来说,他们完成基础练习题就算过关了,教师可根据基本题的完成情况,予以辅导,对完成不错的学生可自行挑战下面两关,体验“跳一跳”就能成功的感觉。例如,在学习了“相交与平行”后,我设计这样一组练习。基本题:利用掌握的知识直接判定下面几组直线中哪些相交,哪些互相平行。综合运用题:在图形中或字母中找出互相垂直或者互相平行的线段。挑战自我题:在长方体的面上找互相垂直或者互相平行的线段,画出从喜羊羊家到河边挑水的最短路线。学困生多数能顺利完成第一关的基本题,不少学生还顺利进入第二关、第三关,在充满趣味的闯关练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快乐。
四、多种帮扶方式并存,提升辅导实效
实践表明,儿童之间的交流有时比师生之间的交流更为融洽,他们以儿童特有的对话方式,互帮互助,共同提高。教师要用更多的时间帮助这些学生,走近他们的心灵,及时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疏导思想上的困惑。在班级中,我们让每个学困生自行找一个数学成绩优异的同学做自己的师傅,结成帮扶对子,教师帮助建立帮扶档案,定期对帮扶效果进行评价,予以表扬奖励。课堂上的小组探究,课间、放学后的悉心辅导随处可见,帮扶效果显著。如在教学“认识角”这节课时,在动手创造角的环节,各小组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或自己的材料创造角,师徒动手。小组内有这样的一段对话:“我用吸管做出了个角,你来指指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对,指边的时候要从顶点开始,汇报时,不要紧张,声音要响亮,你一定行。”这样的对话,无疑是师傅对徒弟的一种鼓励与肯定。果然,小组汇报时师徒两人,一人展示,一人能说,配合默契,精彩纷呈。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在农村小学只靠教师来转化学困生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参与和支持,特别是家庭的积极配合,为转化学困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让他们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和平,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探究[J].新课程,2017年。
[2]钟春梅,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探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年。
- 【发布时间】2018/7/30 17:58:12
- 【点击频次】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