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析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的教学

 

【作者】 陈丽平

【机构】 四川省广安第三中学

【摘要】 自读课文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自主语文实践的重要平台,加强自读课文导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 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策略;
【正文】自读课文是初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发挥学生自主作用的重要语文实践。然而,由于人们对此认识的肤浅,导致自读课文在单元主题教学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发挥。下面,我结合自身教学和走访,谈谈实践感受。
  一、七至九年级语文教材的编排
  初中语文每单元讲读课文二三篇,自读课文大至两篇,两者几乎是对等的。讲读和自读共同构成了语文单元教学的基本环节,体现了单元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
  二、新课标对自读课文的教学要求
  新课标对自读课文的教学要求,让学生自读、自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以配合讲读课文的教学,完成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训练。
  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自读课文是讲读课文的迁移,是讲读知识的补充和扩展。它既是检测精读教学的效果,也是达到精读教学目的的不可缺少的有效手段。编者设置自读篇目,不仅仅是为了扩大阅读量,更重要的是强化课内阅读实践的需要,是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编者的意图是以精读课文作为主体、范例,自读课文作为补充,扩大、巩固、强化、创新的材料。
  三、在自读课文教学中,有几种偏向
  第一种,把自读课文当做讲读课文来教,在实际教学处理中,部分老师担心考试出自自读课文,于是把自读课文与精读课文同等对待,精耕细作,唯恐哪里未讲。而自读课文预设的课时少,如每一自读课文按讲读课文来讲来学的话,那时间就显得紧,教学进度也跟不上,更重要的是未实现自读课文所要完成的目标,使学生失去了自读、自学的机会,更不用说自学能力的培养了,真是费心费力费时不讨好的做法。
  第二种,部分老师为了赶进度,好有更多时间复习、做题,于是这样处理自读课文,既是自读课文就让学生自己课下去读读吧,很放心地把自读课文交给学生自行处理,老师既不设置有效问题,也不设置检测环节,失去了老师的引导和督促,这样一来主动的、会学的学生能学到一些知识,不会学的、不想学的收获就堪忧了。
  第三种,为了轻松,自读课文就直接跳过吧,自读课文的作用一点儿也没有得到显现,学生失去了一次又一次自主阅读的机会,语文方面的能力就难以得到培养和提升,思想方面也逐渐懒惰了。
  以上几种对自读课文的处理方法,显然违背了编者的意图,也就难以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了。
  四、笔者在教学自读课文时尝试的几种方法
  一种,必要的课前预习,并要设置检测环节。对于偏长或偏难的自读课文,如《孤独之旅》、《心声》、《热爱生命》、《出师表》等,首先要求学生课前阅读、学习。怎样才能让学生课前去完成这项任务呢?就可以采用写短评、改写、续写或课堂上花几分钟复述课文。学生课前读了,课上只须花短时间再快速阅读一遍就可以了,而对于较长作品主要采用默读,而对于默读就要提出要求,不指读、不出声、不回读,有一定的速度,对于一般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有了要求,而且要完成任务,学生就必须专心地读,这样不断地训练,阅读速度就会逐渐提高,就可以更多的阅读课外作品,扩大阅读量,拓宽视野。
  第二种,重视“自读提示”和“课后研讨题”的作用。“自读提示”紧扣课文,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的学习重点,从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写作特点和语言运用等方面把问题提出来,帮助学生学习、理解课文;课后的研讨题可以帮助学生从哪些方面、哪些层面去学习,有了这两个方面的依托,学生自读、自学的思路就清晰了,目标也明确了。
  第三种,鼓励学生“比较阅读”、“探究学习”。自读课文是对精读课文的补充、扩展,所以,在自读课文学习中,学生不仅要主动运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来学习自读课文,更要主动地寻找精读课文以外的知识,即不仅要有效地迁移,更要去探寻,发现新的知识。怎样才能有这样的新发现呢?那就可以采用“比较阅读法”。比较的方面可以是课文内容、写作方法、语言特点等方面。比如,学习《不求甚解》,就提醒学生与前面学过的议论文相比较,作者在提出论点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学习《桥之美》,可以与《中国石拱桥》作比较,两篇都是说明文,但不同的地方在哪?“求异”难度要大一点,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点拨,两者都说“桥”,那分别从哪些角度来介绍的?《中国石拱桥》,桥梁专家是从专业的角度来介绍桥的结构、形式、发展等方面的知识的。《桥之美》,是画家眼中的桥,落在一个“美”字上,从绘画的角度从美学的角度来说桥的。通过比较阅读,能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会鉴别,在鉴别中提高阅读能力,发展思维能力。
  第四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老师须精心设计问题,“问题”难度的大小,深浅视学生实际情况而设定,对于问题的答案一定要鼓励学生自己去探寻,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阅读、思考、探究,不到万不得已老师才稍加点拨、引导。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去探究、去创新。
  以上几种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效果较好。总之,对于自读课文的教学,要防止以教师的完全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对我们教育教师要求会更高。在新时期的今天,随着课改工作的深入,语文的教学方法还需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去探索、创新。老师们,我们一起去享受这一美妙的过程吧!
  参考文献:
  [1]高玲燕,浅谈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的教学[J].现代语文,2013年。
  [2]张伟,浅谈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的教学[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1年。
  [3]巩永昱,浅析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自读课文的教学[J].教育界,2011年。
  • 【发布时间】2018/7/30 17:58:54
  • 【点击频次】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