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作者】 唐 蓉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盐溪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语文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语文是学生用来听、说、读、写、用的必然工具。其中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当中,乃至整个教育过程中都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我们知道: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不是自发产生的,需要教师的启发诱导。应该说,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应被忽略,而是更应加强。那么,在初中语文自主性阅读中教师应发挥什么作用呢?
  一、教师要激发、保护、维持学生的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成才的起点”。有兴趣就有乐趣,有乐趣就能激发出更大的兴趣。只要让学生个体体验到阅读的兴趣,就能增强他们在阅读中的主体意识,实现个性阅读能力的提升。同时阅读的过程相对于初中学生的心智来说是一个比较枯燥的过程,而学生的阅读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和效果的根本。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发挥出这样的作用呢?首先,教师要注重阅读形式的多样性。生动活泼的形式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很重要,在众多的阅读形式中,教师(或者录音)范读对激发学生个体的阅读兴趣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除范读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文章的不同内容设计不同的阅读形式,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阅读中体验乐趣。如配乐朗读、看图朗读、分角色朗读、表演朗读、朗读比赛等。这样,美的声音、美的画面、美的形象与美的创造完美地结合起来,强烈地激发学生个体的阅读欲望,同时带给他们深刻的情感体验。其次,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阅读体验,形成多维度的正确的评价体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经验、个性气质、情感差异,所以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也不尽相同。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评价刻意追求“标准答案”,实际上反映了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而非以人为本的课程观。这样会严重的挫伤心智尚未成熟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兴趣。再次,要努力营造出阅读氛围,搭建展示平台。初中学生也较为活泼好动的,对许多事物充满好奇和参与的欲望,总想在群体中表现自己突出自己,教师应以此为契机,开展多种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尝试到阅读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华。让学生能深嵌入浓郁的阅读氛围中,用环境感染他们,使其阅读变成一种发自内心的自主的阅读欲望。通过这些教师才能很好的激发、保护、维持学生阅读兴趣,才有可能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阅读的进行。
  二、注重指导学生阅读的运用与创新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还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
  应注意的是:在研讨、创新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决不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走向学生,把结果讲给学生听。
  三、把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愉悦
  阅读与写作是紧密相连的。写作能力提高了,会大大促进我们的阅读能力。王蒙在《致习作者》一文中指出:“从生活中能发现文学,才有写作的源泉,才有写作的真实货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但是,学生从直接的生活发现的,常常不多。在阅读中去拓展练习,让学生去发现生活、理解生活、感受生活,这却是常有的。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常常是在阅读过程中逐步提高的。学生在阅读作品的时候,常常会联系实际,对号入座,这样就会不断产生联想,于是就把知识性、文学性、趣味性联系起来,把自己的阅读能力体现在写作能力上。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阅读理解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揭示人的自我存在,探求人生意义,展示对生存世界的理解。我们要充分认识并利用阅读过程中蕴含的这种“自我”构成功能,促进自己与文章作者之间的感情交流,从而满足精神的需要。
  四、注重课内外阅读相结合
  新课改推行后,教材中的插图不断增多,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却减少了许多文字,若仅靠课文中的教材内容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显然是不科学的。因此,教师必须在重视课内阅读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课外阅读。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习惯与认知还不够完善,教材编排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所以,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多进行与课文有关的课外阅读,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比如,在学习杜甫诗三首的《望岳》、《春望》、《石壕吏》时,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唐诗三百首》;在学习《范进中举》时,可引导学生阅读《儒林外史》等;学习《杨修之死》时,可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等。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学会揣摩字词、品味优美语言,并学会总结文章主旨、分析人物形象等,再将已学知识在课外阅读中灵活运用,长期坚持则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享受阅读,给学生的心灵带来诗意的韵味
  当前的语文阅读课堂普遍存在一个误区,就是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析过于精细,而文章是需要读者从整体上去读、去品的。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不应该被老师异化成为博取功名利禄的一个工具,而应当是自己享受阅读的过程,进而把这种享受的情绪传染给学生,让他们能够诗意地栖息在语文阅读的美好世界中。
  人类的文化底蕴、人文内涵集中体现在传世文学中。语文教材选择篇目,又都是从这些浩繁卷帙的传世书海中撷取的精华,文质兼美,这是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特点所决定的。阅读这些文章的益处是语言无法汇总的,在形成学生良好健全的人格,丰富学生的精神底蕴,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还可以引导学生成为作者的朋友、知己,似乎就坐在作者的对面与作者探讨教材文本,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一种真、善、美的境界。
  • 【发布时间】2018/7/30 18:15:45
  • 【点击频次】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