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对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策略;
【正文】新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而深刻的改革,是时代前进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有效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初中阶段是学生知识增长与思维能力形成的关键阶段,初中化学课程学生正确认识世界物质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初中化学教学寻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应是每位教师追求的根本目标。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动机
情境,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达成实验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教学事件,既有无形的“情”,又有有形的“境”,二者的完美结合,促使学生受到“情”的感召与激励,受到“境”的诱惑而产生探究动机。作为外部因素,它可以很好地触及学生精神需要,打开学生心灵窗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思维火花,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我们知道,教材上的化学实验很丰富,对于“好动”的学生来说,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时,我们针对学生渴望了解问题的心理需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独立地在实验中找寻答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精神。可以巧设记忆,提高学习兴趣。化学教学过程中,对有些知识点难免枯燥无味,内容多,难记忆,可又是重点,我们不妨巧设记忆,使其趣味性,让学生容易记住,这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提高课堂效益,何乐而不为呢?譬如,空气里成分按体积计算可这样巧记,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还有零点零三,二氧化碳和杂气;体积分数需记清,莫与质量混一起。又如在地壳中排在前八位的元素顺序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学生不易记住,我用一句生动诙谐的语言表示出来,养(氧)、闺(硅)、女(铝)、贴(铁)、给(钙)、哪(钠)、家(钾)、美(镁)、金(氢),能使学生在欢笑声中记住地壳中排在前八位元素名称。
二、制定科学全面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效。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越好,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初中化学新的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由三部分构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课堂教学中只有注重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制定完整的三维教学目标,并围绕目标组织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传统教育用统一的要求对待所有学生,力图让学生达成相同的教学目标,实践证明这是不切实际的。因为每个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决定了不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不一样。因此,要实现有效教学,就要求教师针对学生情况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大部分化学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都是因为化学基础差,课上听不懂,作业不会做,导致对化学失去兴趣,形成恶性循环。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帮助学生分析如何学化学,使他们掌握学习化学的正确的方法,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增强他们学好化学的信心。其次要做好日常学习监督,学习上的困难及时帮助他们解决,使他们能逐渐做到能听懂并学会。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研究学生时一定要设计到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并具有一定坡度的习题,使我们的学生在不断的成功喜悦中获取知识,强化他们对化学的兴趣,真正做到有效教学。
四、注重化学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新课程教学重视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问题来组织、引导和调控教学,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性学习,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运用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而注重实验的探究,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建立假说→实验探究→得出结论→重建知识→能力形成。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思考。教师还可介绍被人们誉为“近代化学之父”的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发现氧气的结构式的故事,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乐趣,从而保证化学新课程的有效实施。
五、运用家庭实验,发展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家庭化学实验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仅如此,还可以扩展延伸知识面,发展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对于家庭实验的要求,我们以小制作、日常现象入手,突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注重加强启发诱导,使学生利用身边的一些仪器或教师提供的实验仪器,由易到难来验证他们的实验方案以及结果是否具有科学性,若出现问题,讨论分析方案中出现问题的可能性,然后再讨论提出改进方案,继续实验,这样反复进行,不但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总之,要实现初中化学的有效教学,需要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要认真研读教材,确定正确合理的教学目标,实行因材施教和探究性学习,不断优化课堂教学。 教师要重视运用实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探究,把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求知,由让我学变为我要学,这样就能提高学生动手实验、动眼观察、动脑思维、动口表达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创造问题的过程,学生不但学会了学习方法,而且逻辑思维和探究思维得到强化,创造能力得到发展,主动性学习得到增强。当然,有效教学的方法有很多,作为教师要不断学习,积极探索和实践,为实现高效课堂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刘英锋.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参与策略探讨[J]. 学苑教育. 2013(19)
[2]林玉玉. 新课改下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析[J]. 考试周刊. 2015(30)
[3]李再军.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J]. 中国校外教育. 2016(05)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动机
情境,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达成实验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教学事件,既有无形的“情”,又有有形的“境”,二者的完美结合,促使学生受到“情”的感召与激励,受到“境”的诱惑而产生探究动机。作为外部因素,它可以很好地触及学生精神需要,打开学生心灵窗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思维火花,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我们知道,教材上的化学实验很丰富,对于“好动”的学生来说,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学时,我们针对学生渴望了解问题的心理需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独立地在实验中找寻答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精神。可以巧设记忆,提高学习兴趣。化学教学过程中,对有些知识点难免枯燥无味,内容多,难记忆,可又是重点,我们不妨巧设记忆,使其趣味性,让学生容易记住,这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提高课堂效益,何乐而不为呢?譬如,空气里成分按体积计算可这样巧记,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还有零点零三,二氧化碳和杂气;体积分数需记清,莫与质量混一起。又如在地壳中排在前八位的元素顺序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学生不易记住,我用一句生动诙谐的语言表示出来,养(氧)、闺(硅)、女(铝)、贴(铁)、给(钙)、哪(钠)、家(钾)、美(镁)、金(氢),能使学生在欢笑声中记住地壳中排在前八位元素名称。
二、制定科学全面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效。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越好,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初中化学新的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由三部分构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课堂教学中只有注重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制定完整的三维教学目标,并围绕目标组织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传统教育用统一的要求对待所有学生,力图让学生达成相同的教学目标,实践证明这是不切实际的。因为每个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决定了不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不一样。因此,要实现有效教学,就要求教师针对学生情况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大部分化学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都是因为化学基础差,课上听不懂,作业不会做,导致对化学失去兴趣,形成恶性循环。针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帮助学生分析如何学化学,使他们掌握学习化学的正确的方法,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增强他们学好化学的信心。其次要做好日常学习监督,学习上的困难及时帮助他们解决,使他们能逐渐做到能听懂并学会。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研究学生时一定要设计到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并具有一定坡度的习题,使我们的学生在不断的成功喜悦中获取知识,强化他们对化学的兴趣,真正做到有效教学。
四、注重化学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新课程教学重视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问题来组织、引导和调控教学,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性学习,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运用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而注重实验的探究,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的一般步骤:提出问题→建立假说→实验探究→得出结论→重建知识→能力形成。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积极主动地思考。教师还可介绍被人们誉为“近代化学之父”的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发现氧气的结构式的故事,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乐趣,从而保证化学新课程的有效实施。
五、运用家庭实验,发展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家庭化学实验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仅如此,还可以扩展延伸知识面,发展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对于家庭实验的要求,我们以小制作、日常现象入手,突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注重加强启发诱导,使学生利用身边的一些仪器或教师提供的实验仪器,由易到难来验证他们的实验方案以及结果是否具有科学性,若出现问题,讨论分析方案中出现问题的可能性,然后再讨论提出改进方案,继续实验,这样反复进行,不但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总之,要实现初中化学的有效教学,需要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水平,要认真研读教材,确定正确合理的教学目标,实行因材施教和探究性学习,不断优化课堂教学。 教师要重视运用实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探究,把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求知,由让我学变为我要学,这样就能提高学生动手实验、动眼观察、动脑思维、动口表达的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创造问题的过程,学生不但学会了学习方法,而且逻辑思维和探究思维得到强化,创造能力得到发展,主动性学习得到增强。当然,有效教学的方法有很多,作为教师要不断学习,积极探索和实践,为实现高效课堂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刘英锋.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参与策略探讨[J]. 学苑教育. 2013(19)
[2]林玉玉. 新课改下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析[J]. 考试周刊. 2015(30)
[3]李再军. 浅析新课改背景下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J]. 中国校外教育. 2016(05)
- 【发布时间】2018/7/30 18:21:03
- 【点击频次】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