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需要真阅读

 

【作者】 杨林倩

【机构】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隆林中学

【摘要】 多年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总是讲解、分析,强调答题套路,而忽略了真正阅读。本文旨在分析真阅读的重要性,呼吁高中语文教学需要真阅读。

【关键词】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真阅读;
【正文】罗伊·兰德说“阅读是永恒的乐趣”,贝内特.塞尔夫也说“阅读是一种心灵的享受”,然而当下阅读教学却存在一些问题:阅读教学无阅读,阅读教学缺乏教师指导下的“真阅读”,文本阅读只是停留在答题或解题技巧上,所以阅读也就失去了乐趣与享受!
  多年来,我们语文教学总是,讲解、分析。我们很少给学生时间,很少重视让学生自主阅读,让他们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生命体验融入到阅读过程中,获得属于他们的真切的对文本的体验和认识,我们也没有重视把学生的这些体验和认识拿来作为我们课堂教学的基点。我们有教材,有老师,有教参,唯独没有学生。我们的学生始终在语文教学的边缘游戈,他们对语文教学失去了兴趣,他们感受不到语文课堂给他们带来的乐趣,他们也没有一种阅读后的享受!
  阅读失去了兴趣和享受,我想是因为高考的急功近利,老师或者学生都想通过一些技巧尽快的拿到满意的分数。但是这样的阅读只会让学生疏离文本“无土”阅读,对文本缺乏真切的阅读体验,对文本的情景意象、义理辞章、精妙言语、绝妙章法等无知无感,久之,其语言感知钝化,思维活动僵化,精神情感枯萎,审美情趣低俗,文化认知偏狭,且语言运用与构建、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语文核心素养难以真正养成。
  就因为缺乏了这样的语文核心素养,所以在2018年高考全国卷3文学类文本阅读刘慧欣《微纪元》中,有这么一道题“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这样的题目是要在学生真阅读的体验中才能解决的题目,然而大部分学生搬“套路”,搬“技巧”,最后结果如何可想而知。
  所以高中语文教学需要真阅读。
  真正的阅读是一种独立自主的思维活动,而目前的阅读教学对学生进入阅读后的思维活动干预太多。我们都奉行于一中精心设计的“提问式”的阅读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背景下,读的不是文本的思路而是教师的思路,读的不是作者对人生与自然的感悟而是教师的感悟……这其中虽然也会有学生的思考,但这其实是一种对“教师解读文本”的再思考。这样的“阅读”说到底是一种远离真实有效原则的“伪阅读”。
  真正的阅读教学应体现在学生的“自得”上。美国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斯曾比喻说,文学是开着许多窗户的房子。面对文本,教师不该要求学生只顺着指定的那扇窗户观望,而应该鼓励他们从自己的窗户观望文本,可以给些“工具”,也可以提供“求助”,学生的解读或许幼稚,或许偏激,但能见仁见智,并且在与教师的探讨中,是可以被有效规范和引导的。学生在主动的解读过程中,充分体验文本的魅力,感受探索的乐趣,才会以一种积极的主人翁的姿态去审视文本,阅读的热情才能被彻底激发。
  真正的“阅读”既要有“阅”又要有“读”,两者融会贯通方为“阅读的真意”。朱熹说过,文理的把握,欲“使其意皆若出之于吾之心”,有赖于“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之于吾之口”。与其花时间让学生去按照教师预先布置的问题机械地浏览全文,还不如给时间让学生好好地阅读文本,并鼓励他们读至精彩之处,不妨发之于声,毕竟熟读方能成思。阅读教学切莫做戏,应当真投入。
  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角度而言,高中语文教学需要“真阅读”,须目标精准,内容精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空间和机会,交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课堂上,防止学生疏离文本、远离文字,防止教师遮蔽、阻隔、拉开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的不当教学行为。要引导学生同文本的语言文字声气相投、灵犀相通、情意相融,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敏锐的认知力、感受力、领悟力、想象力、理解力。要通过“真阅读”,防止学生语感能力的僵死化。阅读中,要帮助学生体察、体认文本的语言建构特点、建构规律、建构方式及运用方法,琢磨、研习、运用文本富有表达张力、富有情感意蕴的语言文字,积累丰富鲜活的语言材料,形成敏锐精准的语感,积淀生动活泼的个体语言经验,培养其语言建构须运用能力这一核心素养。
  要让学生充分阅读感知文本,涵泳咀嚼文字,静思冥想语言文字背后的文化须思想旨趣,汲取文本滋养灵魂对文华养料,培养自己的文字鉴赏素养。
  在一次培训中听北京八十中王岱老师讲到这样一个案例,老师在教授莫泊桑的《项链》时,不是简单的分析文章内容,人物形象,而是让学生自由阅读,自主探究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前后的变化,让学生选择更喜欢项链丢之前玛蒂尔德还是丢了之后的玛蒂尔德,并说明理由。还有一例,是王老师自己在教授《信陵君窃符救赵》时用了“战国四公子”专题教学设计,她用了8个课时。1?6课时让学生自主阅读四公子列传原文及译文,并给出一点小任务。后两个课时给出问题检验他们阅读的成果,她给出的问题是:请比较四公子,若你是当时的一位名士,你更愿意到谁的名下生活,并申明理由!
  这样问题的提出,就会让学生有一种时代感,现场感,能让他们真正融入其中,他们会用心去感受每一个人物,或者同一人物前后的变化,声明理由时也会有话可说,而不是只会套用答题技巧,这样便达到真阅读的教学效果!
  如何全面增强高中阶段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高中语文教师既要把目光着眼点放到传统的阅读指导方法上,也要真正给学生以必要的尊重。
  从情感、思维、审美层面看不应防止教师人为堵塞学生主观情感与文本内蕴情感通道,要使学生与文本心灵相通、情意相融,旁学生在文本情意的熏陶、感染、滋润下,人文素养得到有效养成,从而避免其葱茏的精神之树枯萎、调败、死亡。
  语文教学需要真阅读,不仅仅是语文教学需要这样的阅读,学生也需要这样的真阅读,而且,只有学生得以真阅读,我们的语文教学才是生动的、丰满的,是鲜活的、生成的。只有教师和学生都能进入这样的阅读境界,语文教学中课堂的对话才能真实发生。
  语文学科是一门诗意的学科,阅读是孕育这份诗意的土壤,而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阅读教学却被硬生生地挤压成了一条条“技巧”,一份份“宝典”。我们不得不在“应试教育”的夹缝中竭尽全力夺取“真阅读”生存的空间,为我们的心灵寻得一片蓝天,掬得一泓清泉,求得一份真切的感动。
  • 【发布时间】2018/9/2 13:15:59
  • 【点击频次】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