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初中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语感的培养

 

【作者】 贾 敏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江安中学

【摘要】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语感方面的培养。在语文就学中,众所周知,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是教学任务的核心目标,因此初中的语文教师应该明确语感对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对文字、词语段落方面的感受能力,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关键词】 初中语文;学生;语感;培养;
【正文】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语文能力不是别的,就是语感。语感是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一种直觉同化,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感。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必须走进生活,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在对生活的体验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语感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语感的含义及形成 
  所谓语感,指的是直接、迅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度浓缩,强调的是感觉及第一反应。语感是语文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具备高水平的语感,在实际学习或者应用过程中,就会表现为一接触语言文字,便能够产生正确、丰富、多方位的直感,迅速抓住语言的重要信息点,并从中体味感情,领会意境,从而有所感悟和启发。语感并非与生俱来,也并不是一成不变、不可触摸的东西,而是与其他他语文能力一样,在长期锻炼和培养过程中形成。初中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阶段,教师应加强重视,将语感教育观察与教学活动全过程,从而为学生深层次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加强语感分析训练  
  语感分析就是让学生在语感实践中,就语言材料的内容、形式和感受过程本身,以理性的方式作出分析判断,“分析语言的语境意义(或隐含意义),分析语言的使用”,“而不是作语言表面特征的分析,如这是什么词性、什么句式,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等等。”(叶圣陶)加强语感分析能力的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揣摩、品味语言。 
  语感的会意性特征决定了人们要获得语感,需要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揣摩、品味,从而具备认知上的会意能力。叶老曾说“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的透,必须多揣摩。”同时,他还说“读者必须把捉住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才能有辨出真滋味来——也就是接近作者的旨趣的希望”。这些话都点出了揣摩、品位的重要性。具体做法有:  
  首先,依据语境,解读语意。如《紫藤萝瀑布》中的“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这里先将香气与浅紫色联系起来,赋予香气以色彩,再将那香气氤氲、紫气弥漫的景象喻作梦幻,最后用“笼罩”将“梦幻”与“我”联结起来构成一种意境。这种意境也只有细细品味揣摩,才能对“梦幻”的使用之妙了然于心。  
  其次,调动生活经验,体会意蕴。语言是表达思想情感的,因而语感必然包含情感因素。要获得真切的语感,就要切身体察,把眼前耳边的语言文字同自己生活中已有的情感联系起来。这正如叶老所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再次,驱遣想象,意会言语。语感是基于生活经验,通过联想和想象产生的。语感教学需要大量形象思维的参与,形象思维能力是语言感受能力的重要成分,因而在教学中对联想和想象应予以足够重视。联想和想象是语感腾飞的翅膀,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想象。 
  2.整体感知。 
  语感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语感养成需要对语感材料从整体上进行感知,既要入乎其内,评点分析,品味语句,又要出乎其外,综合相关内容,联系写作背景等从本质上认识语言材料,它要求认知者有更高的立足点和广阔的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深刻体会作家情感和语言风格,从而获得强烈的语感。  
  (1)总体把握语言。 
  (2)品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章的开头犹如一幕戏剧刚刚开幕的一刹那的情景”,“足以奠定全幕的基调,笼罩全幕的空气、使人家立刻把纷乱的杂念放下,专心一致看那下文的发展”,“结尾有回顾开头的一式,往往使读者起一种快感”,好的结尾是要“文字虽完了而意义还没有尽,使读者好像(下转第23页)(上接第13页)嚼橄榄,已经咽了下去而嘴里还有余味,又好像听音乐,已经到了末拍而耳朵里还有余音。”细细品味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对提高语感分析能力大有裨益。
  (3)了解作品中事件的背景,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三、在训练中内化语感      
  语言的书面语学习大都采用学得方式。学生在语言学得中,“不仅接触经过专家精心选定的话语材料,而且接触各种语言知识,并有各种各样的实践训练。”因此,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练,必须有教师的训。但有的人将训简单地等同于“讲”,于是学堂变讲堂,教师大讲特讲,一讲到底,这种违背训示规则的“讲”,一者表现为逐字逐句的“串讲”,二者表现为过分执着于逐层逐段的“讲析”。“串讲”、“讲析”往往是见字不见词、见词不见句、见句不见段,见段不见篇,好端端的一篇文章被碎尸万段,忽略学生对整体作品的感知与直觉体悟。对于一般人来说,应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应是知有不言,言有不尽。知有不言指学生已懂的不讲,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讲,暂时不需要理解的不讲;言有不尽则是点到为止,给想象力腾出自由的场地。这才是讲的艺术,才是真正地将训理解为讲。       
  由此,我认为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地、自由的培养语感。学生完全可以借助思维和审视能力,展开自身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对语言材料进行品评与鉴赏。这是学生与作者在生活体验上的一种沟通。它需要学生不仅能充分领会语言文字的字面意义,还要能领会语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如果单靠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得多了,了解得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的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这样学生的语感能力才会发生质的飞跃。有一位老师在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就能印证上述理论。他这样引导:作者对待政治失意、骨肉分离非常豁达,能积极乐观面对,同学们,你有过不如意的事吗?你苦闷过、彷徨过吗?你是怎样做的?请用最简洁的语言说出真实的想法。当场就有两名同学结合自己的经历畅谈了感受,一名同学由对小学老师的不理解,到通过学习这首词后变为理解,一名同学由家庭亲人的不幸而感到苦闷,通过学习后也看开了,明白了“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的道理。通过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学习,升华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总而言之,初中语文课堂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另一方面,对初中学生语感培养的可实践性使其能够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广泛的推广应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在学习的时候更加有兴趣、认真地学习,有利于全面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
  • 【发布时间】2018/9/2 13:18:50
  • 【点击频次】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