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物理插图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初中物理;插图;课堂教学;运用 ;
【正文】初中物理教材编排了大量形象生动、形式活泼的插图,这些插图作为教材语言的一个重要表现,在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些插图搞好物理教学。
一、利用插图,使学生理解插图本身包含的重要物理知识和规律
许多物理现象、规律、实验都可以通过插图的形式反映出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寓理于图,由图释义、由义推理,挖掘内涵,让学生直接从读图中获取知识,例如光的直线传播这一知识点,编排六幅图(教材八年级上册图2.1~3、2.1~5),通过挖长洞用的激光束和小孔成像两幅图说明光的直线传播。用太阳光在大气层中的传播路径变弯曲这幅图说明了光的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用教材八年级
上册图2.1~9来形象生动地引导学生理解了日食和月食形成的原因。通过这组插图把物理知识和规律直观的展现出来。教会学生读图,学生就会从中学到许多物理知识。
二、利用插图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补充延伸
心理学表明:初中学生思维活动过程仍是形象思维起重要作用,课本中的插图,直观形象,是一种很好的感知材料,教师在教学中围绕物理概念和规律,指导学生看图,由此及彼,联想同类,找出规律,从而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例如:插入水中的筷子,在水中部分看起来向上弯折,其道理三言两语说不清,但若采用插图来说明,(教材八年级上册图2.4—5)学生就很容易将这现象和光的折射联系起来,理解就容易多了。由此可见,充分利用插图的直观性、形象性等优点,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有些插图还反映了课本上没有介绍到的重要内容,为了使学生学到更全面的知识,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从中挖掘出一些隐藏着的知识,进一步丰富课本内容,以对课本知识的延伸,扩大知识面。例如在讲完平面镜成像规律后,让学生看教材八年级上册图2.3—3,更能理解平面镜成像的规律,记住成像特点。
三、利用插图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训练
首先,在教学中利用插图将教师的“讲”和学生的“看”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官交替使用,知识对大脑的刺激由单一变为多种,刺激范围扩大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也由此加深,尤其是趣味性的插图对学生大脑刺激较强印象保留长久,例如讲蒸发吸热具有致冷作用时,让学生看教材八年级上册图4.3—5,学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被唤起,再经老师一讲,学生就会将该知识铭记在心。
其次,插图还具有模型功能,将学生所学知识,渗透并凝固成一个鲜明的模式,知识的联系增多了,记忆由简单变复杂,容易产生联想,使学生形象思维优势得到充分的发展,机械记忆转化为联系记忆和形象记忆。例如:学习了“压力”之后,有的同学总错误的认为压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针对这一现象,我要求学生记住教材九年级图14.1—11、4.1—2,今后学生一遇到压力就想起蝉把口器插入树皮这幅图,就知道压力的方向是垂直于受力面,大小也不等于重力。反过来,一见到这幅插图,就会联想到压力的有关知识。这就是联想记忆和形象记忆发挥了作用。
四、利用插图让学生学会模仿制作,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
插图大都反映周围客观存在的事物,但插图毕竟不同于实物,它是实物的一种理想化,规范化的表现,这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依照插图指导学生自己动手作实验,这也是插图的一个作用。由于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较差,如全用文字说明实验操作的方法和步骤,学生不一定完成得了,觉得很难,兴趣也就没有了。而用图来介绍实验,学生就会感到亲切,易于接受,做实验的兴趣也就高了。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还要注意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在教学中尽量把插图上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的实验,布置给学生做,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思考。例如教材八年级上册图4.3—4这个实验,学生很喜欢做,也易完成 ,做时让学生思考:⑴如果纸锅不装水,在火上会怎样?⑵锅内装一半水呢?装满水又怎样?⑶为什么不让火苗烧到水面以上的纸?⑷为什么水沸腾了纸锅不会烧着?⑸假如纸锅内装沸点高于纸着火点的液体,将会怎样? 这样一来,学生对液体沸腾需要吸热而温度保持不变这个知识就十分清楚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物体燃烧的条件。
五、利用插图扩大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常识性物理知识
有一类插图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情感,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史为主要目的,加强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常见的物理现象。如教材八年级上册图2.4—9(海市蜃楼产生的原因)、九年级图12.5—7(安全带和安全气囊)等。另外,还可以利用科学家头像的插图对学生进行爱科学、爱祖国的教育。还可结合一些优美、风趣的插图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总之插图具有很多作用,教学中要灵活处理,既要突出插图重点功能,又要兼顾其它功能,做到一图多用,发挥其最大效益。
一、利用插图,使学生理解插图本身包含的重要物理知识和规律
许多物理现象、规律、实验都可以通过插图的形式反映出来、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寓理于图,由图释义、由义推理,挖掘内涵,让学生直接从读图中获取知识,例如光的直线传播这一知识点,编排六幅图(教材八年级上册图2.1~3、2.1~5),通过挖长洞用的激光束和小孔成像两幅图说明光的直线传播。用太阳光在大气层中的传播路径变弯曲这幅图说明了光的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用教材八年级
上册图2.1~9来形象生动地引导学生理解了日食和月食形成的原因。通过这组插图把物理知识和规律直观的展现出来。教会学生读图,学生就会从中学到许多物理知识。
二、利用插图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补充延伸
心理学表明:初中学生思维活动过程仍是形象思维起重要作用,课本中的插图,直观形象,是一种很好的感知材料,教师在教学中围绕物理概念和规律,指导学生看图,由此及彼,联想同类,找出规律,从而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例如:插入水中的筷子,在水中部分看起来向上弯折,其道理三言两语说不清,但若采用插图来说明,(教材八年级上册图2.4—5)学生就很容易将这现象和光的折射联系起来,理解就容易多了。由此可见,充分利用插图的直观性、形象性等优点,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有些插图还反映了课本上没有介绍到的重要内容,为了使学生学到更全面的知识,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从中挖掘出一些隐藏着的知识,进一步丰富课本内容,以对课本知识的延伸,扩大知识面。例如在讲完平面镜成像规律后,让学生看教材八年级上册图2.3—3,更能理解平面镜成像的规律,记住成像特点。
三、利用插图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训练
首先,在教学中利用插图将教师的“讲”和学生的“看”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官交替使用,知识对大脑的刺激由单一变为多种,刺激范围扩大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也由此加深,尤其是趣味性的插图对学生大脑刺激较强印象保留长久,例如讲蒸发吸热具有致冷作用时,让学生看教材八年级上册图4.3—5,学生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被唤起,再经老师一讲,学生就会将该知识铭记在心。
其次,插图还具有模型功能,将学生所学知识,渗透并凝固成一个鲜明的模式,知识的联系增多了,记忆由简单变复杂,容易产生联想,使学生形象思维优势得到充分的发展,机械记忆转化为联系记忆和形象记忆。例如:学习了“压力”之后,有的同学总错误的认为压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针对这一现象,我要求学生记住教材九年级图14.1—11、4.1—2,今后学生一遇到压力就想起蝉把口器插入树皮这幅图,就知道压力的方向是垂直于受力面,大小也不等于重力。反过来,一见到这幅插图,就会联想到压力的有关知识。这就是联想记忆和形象记忆发挥了作用。
四、利用插图让学生学会模仿制作,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
插图大都反映周围客观存在的事物,但插图毕竟不同于实物,它是实物的一种理想化,规范化的表现,这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依照插图指导学生自己动手作实验,这也是插图的一个作用。由于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较差,如全用文字说明实验操作的方法和步骤,学生不一定完成得了,觉得很难,兴趣也就没有了。而用图来介绍实验,学生就会感到亲切,易于接受,做实验的兴趣也就高了。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还要注意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在教学中尽量把插图上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的实验,布置给学生做,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思考。例如教材八年级上册图4.3—4这个实验,学生很喜欢做,也易完成 ,做时让学生思考:⑴如果纸锅不装水,在火上会怎样?⑵锅内装一半水呢?装满水又怎样?⑶为什么不让火苗烧到水面以上的纸?⑷为什么水沸腾了纸锅不会烧着?⑸假如纸锅内装沸点高于纸着火点的液体,将会怎样? 这样一来,学生对液体沸腾需要吸热而温度保持不变这个知识就十分清楚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物体燃烧的条件。
五、利用插图扩大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常识性物理知识
有一类插图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情感,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史为主要目的,加强学生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常见的物理现象。如教材八年级上册图2.4—9(海市蜃楼产生的原因)、九年级图12.5—7(安全带和安全气囊)等。另外,还可以利用科学家头像的插图对学生进行爱科学、爱祖国的教育。还可结合一些优美、风趣的插图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
总之插图具有很多作用,教学中要灵活处理,既要突出插图重点功能,又要兼顾其它功能,做到一图多用,发挥其最大效益。
- 【发布时间】2018/9/2 13:20:23
- 【点击频次】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