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初中体育学困生转化的有效策略探究

 

【作者】 王 锐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南部县长坪镇小学

【摘要】 要提高学生整体体育水平,增强他们运动能力,促使他们形成终身体育兴趣的提高,我们必须加强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运用有效策略,使之获得良好的体育教育。

【关键词】 初中体育;学困生;转化;有效策略;
【正文】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整个民族健康素质,关系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了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了加强青少年体育的政策保障措施,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学校体育设施特别是体育场地建设的力度,達立健全了学校体育工作机澍;教育主管部门切实加强了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健全了学生体质的健康监测制度和评估指标体系;各级各类学校提供了学生体育锻炼的基本设施和条件,充分保证了学校体育课堂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
  尽管如此,近期体质健康监测结杲表明,为数不少的在校少年,体质状况和健康水平依然不容乐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肥胖发生率明显增加……这些学生,普遍呈现出“四差一缺”特征:学生体质差,身体素质差,基础差,技术差,对体育缺乏正确认识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典型的“体育学困生”。怎么办?我认为,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开展好集体体育活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固然责无旁贷、至关重要。但是,转化好体育学困生,增强他们体质,提高其身体素质,更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那么,怎样才能提高体育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效率呢?笔者觉得,不妨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努力去转化。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态度,实现“我要练”
  一个人的认识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到其行动的目标。而初中学生在认知上虽有一定发展,但受到其个性和爱好的影响,往往比较“情绪化”。因此,有效的策略应在转变学生观念态度,提高他们对体育认识的教学中。实践也告诉我们,在学困生的脑海里,体育课是什么?无足重轻,可有可无。体育老师是什么?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体育活动是什么?不思进取,不学无术;体育训练是什么?吃苦受累,费力遭罪。无视、不屑、鄙夷、排斥……年纪尚幼,观念却根深蒂固,伤害之深,却仍执迷不悟。怎样帮助学困生澄清对体育的思想认识,转变其观念态度呢?多年实践告诉我,要动之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通过初中学生能理解的数据、典型的事例、环境影响法,调动其积极因素,克服其惰性思想,从而达到促使他们有“我要练”体育学习需求。
  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训练,实现“我会练”
  (一)摸清学情。体育教师可利用体育课程、大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等时间,把这些体育学困生组织起来“开小灶”,进行体能和运动素质测试,辅之以重点观察,个别访谈,全面了解他们的身体情况,为训练指导做好准备。
  (二)因人而异。体育教师应加强学困生体育教学研究,根据学困生的年龄、性别和体质状况,积极开发适应其特点的锻炼项目和健身方法,为他们体育锻炼提供科学指导;积极探索适应其特点的体育教学与活动方式,指导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律地开展体育锻炼:训练过程中,要突出重点,加强对弱势项目的指导:要突破难点,尽量采用镜面示范等直观性教学手段。
  (三)循序渐进。体育教师应坚持从奠定基础和培养兴趣入手,内容由简到繁,技术由易到难,层次由浅入深,运动量由小到大,帮助学困生不断树立信心,尽快改进动作,掌握技术要领,提高技术水平,增强其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
  三、科学计划,保障训练时间,实现“我能练”
  (一)制定计划。体育教师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好对学困生个别辅导的时间,并结合每个学困生的具体情况,指导他们制定出锻炼计划,合理安排每次的锻炼内容、具体任务和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训练过程中,要加强督导,使他们的体育锻炼做到时间落实、组织落实和内容落实。
  (二)保障时间。体育教师务必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认真执行“国标”,保质保量,时间上要有保证,训练强度上要有落实。没有体育课的当天,按计划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的体育锻炼;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认真组织学生做好广播体操,开展集体体育活动。
  (三)结对帮扶。体育教师应发扬学主之间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合作锖神,发挥体育干部和骨干的示范引领作用,将思想品质好、身体素质强、技木水平高的体育优秀生与学困生结成一帮一或几帮一的“对子”,进行传、帮、带,促进学困生加强锻炼,苦练技术,提高成绩,建立自信。
  四、营造氛围,注重激励评价,实现“我爱练”
  (一)营造舆论氛围。体育教师要鼓励学困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形成体育锻炼的热潮;培养学困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热爱体育、崇尚运动的良好风气;要和家庭加强沟通与合作,促使家庭形成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式。
  (二)举办活动竞赛。体育教师应注重发展学困生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特长,使每个学困生都能掌握两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体育教师要积极尝试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体育运动会,因地制宜地经常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体育活动和竞赛,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个个有体育活动、班班有体育特色。
  (三)开展激励评价。对取得进步的学生,颁发“阳光体育进步奖”;对达到合格等级的学生,颁发“阳光体育合格奖”;对达到优秀等级的学生,颁发“阳光体育优秀奖”,增强学困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荣誉感、自觉性和自信心,改善学困生的身体形态和机能,提高学困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帮助学困生达到体质健康标准。
  参考文献:
  [1]郭海应,初中体育学困生转化策略浅析[J].考试周刊,2016年。
  [2]赵蓉,浅议初中体育学困生的转化[J].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
  • 【发布时间】2018/9/2 13:23:23
  • 【点击频次】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