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的策略探寻

 

【作者】 曹春林

【机构】 四川省岳池县坪滩小学校

【摘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在“数的运算”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教学中,我们要分析导致学生计算能力差的原因,再从中找到方法,引导学生获得良好计算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培养;
【正文】“数的运算”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重要载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是作为数学学习的入门要求的,也就是说,培养学生准确、迅速、灵活的计算能力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随着社会发展和计算机等工具的普及,一些人认为数的运算教学应该被淡化,因为我们计算不需要口算、笔算,而是计算器之类的工具来取代了。就这样,导致学生的计算能力也随之降低,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该出现的错误。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呢?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加之不断摸索与学习,有必要与大家共处一隅,相互交流学习。
  一、导致学生计算能力不强的分析原因
  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总会因为各方面的原因在计算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其中有知识方面的原因,也有技能方面的原因。因此,我们教师也必须同时从情感与技能两方面下手,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使学生不仅学会数学,而且会学数学,爱学数学。
  (一)概念不清。任何数学规则都是建立在一系列数学概念之上的,概念不清会导致对数学理解不清,使计算出现错误。
  (二)口算不熟。口算是计算的基础,口算不熟会导致计算缓慢,所有口算中只要有一个错误,计算结果必然错误。 
  (三)法则记错。有时学生算错,反复检查也不能发现,甚至告知他已经错了,让他重做,他仍沿用错误的方法,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学生记错了法则且已经形成了错误的计算思维。在计算时漏掉某个步骤,很有可能是因为记错了法则。 
  (四)粗心大意。有的学生养成了粗心马虎习惯,在作业时没有细心检查,出现了进位或退位不加不减的错误。但也有些学生是写作业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认为写作业是只不过是为了“应付”老师。
  当然,所有造成计算错误的原因并非孤立地起作用的,它们相互交错、互相影响。
  二、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实践策略
  良好的教学不仅能提高教学有效性,更能促进能力的快速发展。在“数的运算”教学中,教师应在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下,科学合理地创设情境,安排教学环节,恰当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思维,及时启发和引导,使小学生的计算能力逐步得到培养和提高。
  (一)严格要求是前提。新课标在计算教学上要求达到三个层次,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每一部分所占的地位、作用区别对待,对一位数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最重要的口算要求达到熟练;对于除此以外的基本口算,万以内的加减法和用一两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要求达到比较熟练;对于三位数乘、除多位数的笔算只要求会算。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中低年级,是计算教学的重要阶段,必须过好计算关。
  引导学生要过好计算关,首要的是保证计算的正确,这是核心。如果计算错了,其它就没有意义了。但如果只讲正确,不要求合理、灵活,同样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如20以内的加减法,有的学生用凑十法和用看加算减计算,有的则靠摆学具或掰手指、脚趾、逐一数数做加减法,计算结果都正确,但后者显然达不到要求。又如: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中,有各种计算方法,可以从低位算起,也可以从高位算起,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在数的连加中,关键是会凑整,如果不会凑整,也影响到计算的正确度,要做到比较熟练也是困难的。学了运算定律和速算方法后,如果不会运用,即使计算正确,也达不到教学要求。因此,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教学,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
  (二)讲清算理是关键。新课标强调:“笔算教学应把重点放在算理的理解上”,“根据算理,掌握法则,再以法则指导计算”。我们知道,学生掌握计算法则关键在于理解,即既要学生懂得怎样算,更要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样算。只有“知其然”,才能把算理理解准确到位,运用起来才得心应手。如三年级教学《两位数乘法》,要使学生理解两点:①24×13通过直观图使学生看到,就是求13个24连加的和是多少,可以先求出3盒的支数是多少即3个24是多少,再求10盒的支数是多少即10个24是多少,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要分两步乘,第三步是相加,这样就能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通过例题教学,使计算的每一步都成为有意义的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三)有效训练是方法。任何一项能力的提升,都需要反复实践,培养学生计算能力也不例外。因此,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的技巧,形成计算能力,加强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练习的有效性不在于老师出了多少道题,而是在于这几道题是否充分地发挥了其习题的功能。练习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除了默算、口算、听算和视算,还有算法交流、找规律、相互出题、师生比赛、游戏等,特别是联系实际进行计算练习,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在实践中,新旧知识对比练。特别用在进位和不进位的对比;减法和加法对比;乘法与加法对比;除法和乘法对比。这样训练促使新旧知识互相沟通,形成完整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还可以进行针对性训练,即抓住各种类型口算知识的特点,进行知识归类后再训练,进而综合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更是长期的工程,需要结合教学实际,搭建平台,长期进行培养和训练。因此,我们应该在强化基础知识教学、形成一定的计算基本技能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力求使我们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洪菲,浅谈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教学策略[J].好家长,2017年。
  [2]张立红,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J].中小学电教,2010年。
  • 【发布时间】2018/10/10 14:16:25
  • 【点击频次】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