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影响
【关键词】 新会计制度;事业单位;财会工作;影响;
【正文】一、前言
我国市场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同时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也在不断的进行深化和改革。在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中新会计制度被广泛的运用和推广,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提高,同时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二、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在财会工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务工作人员的从业观念和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2.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对新会计制度的执行力不强
与企业的财会工作相比,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相对宽松,对财会工作人员的要求不是很高,经常导致会计人员对原始凭证的审核不严,有的财会人员甚至没有严格遵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各种要求,在财会工作的实践中随意修改数据,涂改会计工作凭证,不计算汇兑损益等。而随着新会计制度的实施,有的事业单位和会计人员由于受制于自身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影响,对新会计制度的执行力度明显不够,使得新会计制度在事业单位的贯彻与执行力明显偏弱,内部财务控制形同虚设,给各类违法违纪行为带来了可乘之机,这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质量的提高显然是非常不利的。
3.缺乏有效的财务分析
事业单位的财会管理工作主要有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合理编制单位预算、节约支出、积极组织收入、加强对资产的管理、加强经济核算、建立健全财务制度、依法对资金进行筹集和运用等。但长期以来,由于事业单位特殊的社会性质,其经营管理的最终目标并不是要获取最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对经营成果、资产状况与现金流量等方面的分析与控制不够重视,导致事业单位有效财务分析的长期缺位。
三、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带来的主要影响
1.事业单位会计主体发生了变化
在以往的会计制度中对于会计主体并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会计主体仅仅被当做预算资金活动,这就导致了事业单位自身经济管理的不完善。现行的会计制度对于会计主体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是指事业单位自身引起的各项经济活动,使得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得到了一定的加强,而且使单位资金的使用效益也有所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变化导致了会计工作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要求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对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流向更多的进行关注与重视。在会计工作内容方面,新的会计制度对会计分类、核算方式、会计报表等方面都做出了相应的改变。
2.会计要素发生了改变
传统的会计预算体系,对于会计要素的问题没有明确的指出。 但是会计的三个要素是不能忽视的,它包括资金的来源、运用和结存。 资金收入的情况主要通过资金来源来反映,而货币和物资结存则靠资金结存来反映,这种简单的资金收付记账的方法来进行分类是不科学的。
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会计要素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包括资产、净资产、负债、收入和支出。 其中,资产是指事业单位现有的各类财产以及能够动用的经济资源;净资产是指国家或其他出资者对该事业单位的产权净值;负债是指事业单位从银行、财政部门或其他途径借入的资金以及需要缴纳的资金;收入是指事业单位所取得的各种货币和物资的总和; 支出指事业单位进行经济活动所进行的耗费。 这种会计要素的改变,对事业单位的会计预算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现行会计制度中的会计要素不仅比旧会计要素更加丰富,而且更有利于管理和改善。 现行会计制度借鉴了国际会计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更容易与国际接轨,使得原有会计体系中不能处理的问题得到了妥善的解决。
3.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的核算方式和管理方式发生了变化
在以往的会计制度中对于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要进行分别核算,这种预算的方式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发展。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渠道多,如果进行分别核算会造成会计信息和资金使用效果的统计不真实。在现行新的会计制度中充分利用了各项资金在取得和使用中的时间差,使原有的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等方式变为了核定收支、超支不补、定额或定向补助、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方式,对事业单位的财务进行了统一的管理。
4.事业单位资产支出的改变
由于我国对于事业单位的改革相对比较落后,因此,属性不明确的问题成为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中日益突出的问题。在我国,有的事业单位在搞生产经营、有的在履行相应的行政职能、有的则又在从事相关的公益服务活动……因此,我国的事业单位逐渐变成了一个筐,什么都敢往里装,也什么都能装下。即便是对于专门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也由于属性不明、改革滞后以及定位不清等问题开始逐渐偏离其公益事业单位的公益性质和公益目标。因此,针对我国事业单位这种属性不明、改革滞后以及定位不清的情况,该项修订规则更加突出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该项修订规则对事业单位公益属性的突出和重视,也间接性的对事业单位的财会活动方向以及资产支出方向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保证我国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以及促进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其要求应该对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和经营活动进行严格限制。
对于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该项新规则进行了明确规定:“事业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对外投资。在保证事业单位正常运转和事业发展的前提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对外投资的,应当履行相关审批程序。”
四、随着信息化建设在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的不断推进和发展,且已经成为了今天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对于会计工作事务的信息化建设也成为了各个领域相关工作的重中之重。会计信息化就是把传统的会计工作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相互结合,将以往的会计数据作为如今的信息资源,全方位利用计算机,互联网,通讯手段等作为首要的技术支撑,在此基础上,对于会计事务进行数据化的信息管理。新形势下对于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努力提高自身能力。
1.加强会计人员能力培养的途径
提高专业素质和自身素质。在会计信息化过程中,财会人员的知识结构必须从传统的会计转向计算机网络会计,能编制财务预算,对系统所产生的数据进行加工和对子系统进行设计,设计管理决策所用的各种内部报表,审查管理方案,编制内外部用户所需的财务报告,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提供各种信息咨询等。网络经济时代的财会人员应该精通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熟悉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以及与企业经营管理有关的法律规范,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
2.加强计算机网络知识学习。在计算机网络化的环境下,要求财会人员不仅要熟悉计算机网络会计的一般知识,而且应该懂得计算机网络会计的分析与设计技术。网络财务模式下,财会人员既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者,同时也是系统的维护者。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人居于主导地位,所以,必须提高财会管理人员的素质,让财会管理人员具备与管理信息系统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以及数据库、网络技术及计算机软件设计、操作等一系列新技术和新知识。
3.加强职业道德培养。职业道德是财会人员从事财务会计活动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它要求财会人员应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健康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有强烈的责任心、敬业精神以及开拓进取的事业心和人生态度。财会人员必须具有客观公正的态度,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客观、真实、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必须廉洁自律、坚持原则、秉公办、遵纪守法,依法履行职责,维护财经纪律,敢于抵制、纠正、揭露违法乱纪行为,保护国家和公众的利益。
我国市场经济在不断的发展,同时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也在不断的进行深化和改革。在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中新会计制度被广泛的运用和推广,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提高,同时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二、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在财会工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务工作人员的从业观念和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2.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对新会计制度的执行力不强
与企业的财会工作相比,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相对宽松,对财会工作人员的要求不是很高,经常导致会计人员对原始凭证的审核不严,有的财会人员甚至没有严格遵守《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各种要求,在财会工作的实践中随意修改数据,涂改会计工作凭证,不计算汇兑损益等。而随着新会计制度的实施,有的事业单位和会计人员由于受制于自身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影响,对新会计制度的执行力度明显不够,使得新会计制度在事业单位的贯彻与执行力明显偏弱,内部财务控制形同虚设,给各类违法违纪行为带来了可乘之机,这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质量的提高显然是非常不利的。
3.缺乏有效的财务分析
事业单位的财会管理工作主要有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合理编制单位预算、节约支出、积极组织收入、加强对资产的管理、加强经济核算、建立健全财务制度、依法对资金进行筹集和运用等。但长期以来,由于事业单位特殊的社会性质,其经营管理的最终目标并不是要获取最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对经营成果、资产状况与现金流量等方面的分析与控制不够重视,导致事业单位有效财务分析的长期缺位。
三、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带来的主要影响
1.事业单位会计主体发生了变化
在以往的会计制度中对于会计主体并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会计主体仅仅被当做预算资金活动,这就导致了事业单位自身经济管理的不完善。现行的会计制度对于会计主体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是指事业单位自身引起的各项经济活动,使得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得到了一定的加强,而且使单位资金的使用效益也有所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变化导致了会计工作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要求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对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流向更多的进行关注与重视。在会计工作内容方面,新的会计制度对会计分类、核算方式、会计报表等方面都做出了相应的改变。
2.会计要素发生了改变
传统的会计预算体系,对于会计要素的问题没有明确的指出。 但是会计的三个要素是不能忽视的,它包括资金的来源、运用和结存。 资金收入的情况主要通过资金来源来反映,而货币和物资结存则靠资金结存来反映,这种简单的资金收付记账的方法来进行分类是不科学的。
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会计要素进行了明确的划分,包括资产、净资产、负债、收入和支出。 其中,资产是指事业单位现有的各类财产以及能够动用的经济资源;净资产是指国家或其他出资者对该事业单位的产权净值;负债是指事业单位从银行、财政部门或其他途径借入的资金以及需要缴纳的资金;收入是指事业单位所取得的各种货币和物资的总和; 支出指事业单位进行经济活动所进行的耗费。 这种会计要素的改变,对事业单位的会计预算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现行会计制度中的会计要素不仅比旧会计要素更加丰富,而且更有利于管理和改善。 现行会计制度借鉴了国际会计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更容易与国际接轨,使得原有会计体系中不能处理的问题得到了妥善的解决。
3.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的核算方式和管理方式发生了变化
在以往的会计制度中对于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要进行分别核算,这种预算的方式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发展。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渠道多,如果进行分别核算会造成会计信息和资金使用效果的统计不真实。在现行新的会计制度中充分利用了各项资金在取得和使用中的时间差,使原有的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等方式变为了核定收支、超支不补、定额或定向补助、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方式,对事业单位的财务进行了统一的管理。
4.事业单位资产支出的改变
由于我国对于事业单位的改革相对比较落后,因此,属性不明确的问题成为我国事业单位管理中日益突出的问题。在我国,有的事业单位在搞生产经营、有的在履行相应的行政职能、有的则又在从事相关的公益服务活动……因此,我国的事业单位逐渐变成了一个筐,什么都敢往里装,也什么都能装下。即便是对于专门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也由于属性不明、改革滞后以及定位不清等问题开始逐渐偏离其公益事业单位的公益性质和公益目标。因此,针对我国事业单位这种属性不明、改革滞后以及定位不清的情况,该项修订规则更加突出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该项修订规则对事业单位公益属性的突出和重视,也间接性的对事业单位的财会活动方向以及资产支出方向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为了保证我国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以及促进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其要求应该对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和经营活动进行严格限制。
对于事业单位的对外投资,该项新规则进行了明确规定:“事业单位应当严格控制对外投资。在保证事业单位正常运转和事业发展的前提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对外投资的,应当履行相关审批程序。”
四、随着信息化建设在国家建设的各个领域的不断推进和发展,且已经成为了今天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对于会计工作事务的信息化建设也成为了各个领域相关工作的重中之重。会计信息化就是把传统的会计工作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相互结合,将以往的会计数据作为如今的信息资源,全方位利用计算机,互联网,通讯手段等作为首要的技术支撑,在此基础上,对于会计事务进行数据化的信息管理。新形势下对于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努力提高自身能力。
1.加强会计人员能力培养的途径
提高专业素质和自身素质。在会计信息化过程中,财会人员的知识结构必须从传统的会计转向计算机网络会计,能编制财务预算,对系统所产生的数据进行加工和对子系统进行设计,设计管理决策所用的各种内部报表,审查管理方案,编制内外部用户所需的财务报告,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提供各种信息咨询等。网络经济时代的财会人员应该精通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熟悉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以及与企业经营管理有关的法律规范,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
2.加强计算机网络知识学习。在计算机网络化的环境下,要求财会人员不仅要熟悉计算机网络会计的一般知识,而且应该懂得计算机网络会计的分析与设计技术。网络财务模式下,财会人员既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者,同时也是系统的维护者。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人居于主导地位,所以,必须提高财会管理人员的素质,让财会管理人员具备与管理信息系统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以及数据库、网络技术及计算机软件设计、操作等一系列新技术和新知识。
3.加强职业道德培养。职业道德是财会人员从事财务会计活动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它要求财会人员应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健康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有强烈的责任心、敬业精神以及开拓进取的事业心和人生态度。财会人员必须具有客观公正的态度,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客观、真实、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必须廉洁自律、坚持原则、秉公办、遵纪守法,依法履行职责,维护财经纪律,敢于抵制、纠正、揭露违法乱纪行为,保护国家和公众的利益。
- 【发布时间】2018/10/10 14:19:31
- 【点击频次】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