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公路运输经济减碳途径研究
【关键词】 公路运输经济;减碳途径;
【正文】一、公路运输结构优化促进低碳交通发展
1.宏观层面
(1)促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
统筹综合运输体系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强调不同运输方式间的优化配置和衔接配合,以较少的资源占用和更高的整体效率,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运输需求层次不断提高的需要。道路运输要适应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要求,在站场布局方面充分考虑不同运输方式的换乘和衔接,积极促进并参与综合运输枢纽的建设;在运输组织上更加注重旅客出行换乘和货物多式联运的需要,积极对接其他运输方式,满足完整的运输需求;同时充分考虑与城市公共交通、轨道交通等的有效衔接。
(2)优化车辆能源消费结构
优化车辆能源消费结构,积极推进车用替代能源的应用,实现燃料低碳化。开发和引进碳含量低、温室气体排放少的替代燃料,包括乙醇、生物柴油、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低碳合成燃料、氢气和电力,推广替代燃料车发展,大力发展混合动力车等车辆。制定交通税费优惠政策鼓励节能、环保车辆发展。柴油发动机比汽油发动机能耗降低35%,应大力推进运输车辆的柴油化进程。
2.中观层面
(1)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协调交通和土地利用
完善公共客运服务体系,加快构建由高速客运、干线客运、农村客运、旅游客运、城市公交组成的高效、便捷、舒适、安全、经济的多层次客运网络服务体系,提供快速、可靠的公共交通服务,全面提升客运服务品质,积极引导私人交通向公共交通转移,提高营业性运输的比重,达到降低全社会能源消耗水平,减少排放的目的。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交通规划将引发更频繁、更长距离的出行,导致较高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应将土地利用规划与交通规划相结合,促进土地多功能用途的开发,以轨道交通、快速公交和综合客运枢纽为导向,引导城镇和城市空间向公交走廊和枢纽地区集聚,形成紧凑布局,既减少城镇漫延发展,又便于人们乘用公交,减少小汽车依赖。同时还要倡导土地混合使用和功能配合,减少跨区出行,实现交通减量。
(2)改善公路基础设施水平,提供良好的运输环境
堵车、路况差等都会增加车辆的能耗,并产生更多的废气。日本机动车研究所的研究发现,车辆在低速(10公里/小时)行驶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是20公里/小时时的1.7倍,30公里/小时时的2倍。而通过缓解交通拥堵的交通畅通化措施能够提高行驶速度、降低油耗,从而能够有效减排二氧化碳。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公路基础设施结构,加快未铺装路面改造,消除砂石路面路段,提高路网通行能力和效率,减少交通拥堵,保障车辆经济运行速度,降低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加快公路网络化建设,强化连接线、断头路等薄弱环节建设改造,发挥公路基础设施网络效益,减少绕行和迂回交通,提高运输效率;强化公路养护,改善公路路面状况,降低磨擦系数。同时,通过合理设置限速标志、在拐弯处增设防撞护栏等措施,确保车辆在行车过程中减少刹车,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此外,还可以改善包括行人和自行车的交通网络建设,提供安全的自行车和行人的交通专用道路。
3.微观层面
(1)优化运力结构
积极引导和鼓励选择使用推荐车型,优化运力结构。在客运充足、道路条件好的线路鼓励发展大型、特大型客车,提高单次运输能力,降低单位能源消耗。加快制定落实客车实载率低于70%的线路不投放新运力的配套规定和实施细则,加强实载率调查和客运调控,切实落实该项政策。公路货运加快形成以小型车和大型车为主体、中型车为补充的车辆运力结构,加快淘汰高耗能的老旧车辆,发展低能耗货车,引导营运车辆向大型化、重型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甩挂运输,促进货物运输拖挂化,推广厢式化运输,大力发展集装箱等专业运输车辆,探索开展汽车列车运输。
(2)推进生态型客货运输站场建设
以新一轮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规划建设为契机,以节能减排为主要目标,更新设计理念,采用先进技术,建设一批集各种功能为一体的、设施设备先进的、信息化、智能化的环保生态型客运站。
二、加强节能减排工作
2.1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奖惩和激励政策 借鉴和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体系,实现节能者、减排者受益,高耗能、高排放者受罚的体制机制。对部分污染严重、油耗未达标的汽车进行取缔、罚款或一定的交通限制等措施;对重点节能工程给予支持,采取按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后实际取得的节能量给予奖励,多节能,多奖励;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支持关闭淘汰高耗能和高污染企业。通过中央财政设立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源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交通部门积极争取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采用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高效节能产品和节能新机制推广、节能管理能力建设及节能减排监管体系建设等。
2.2科学引导交通消费行为
消费行为对节能减排的作用突出。我国道路客运正面临着私人交通机动化时代的到来,从2005年开始,私人小汽车突破1000万辆,并以每年约500万辆的速度增加。尤其是2009年1月14日汽车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私人汽车保有量急剧增长,2009年底小汽车4242.7万辆,同比增长29.3%。按照目前速度,到2015年,小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98亿辆。私人交通的快速发展使得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与私人小汽车相比,道路客运人均燃油消耗及占用道路资源约是其1/4,因此,迫切需要坚定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引导消费者选择节能环保的交通出行方式,该项措施对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不但可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同时对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3综合运用交通管理策略
交通管理策略包括拥挤收费、交通诱导系统以及停车政策等,旨在改善局部区域的交通流状况,提高交通运行速度,达到减排的目的。其中拥挤收费就是针对常发性拥挤而提出的一种能有效解决拥挤、污染问题的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对于非常拥挤的高速公路,不仅不应该取消收费,而且为了提高其通行能力和效率,可以适当提高收费标准。目前,已有部分城市在考虑该项措施,如上海根据市场需求和道路容量,研究更加完善的调控措施和合理的机动车总量规模,在适当的时候推行“道路拥挤收费”。据预测,在实行“拥挤收费”的区域内,交通量有望降低10%到20%,平均车速将提高15%到25%,这一措施将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交通能耗。但是这一策略的实施需要建立完善的调控措施以及完善的配套设施建设,包括停车换乘场的建立等。
2.4加强车辆油耗定额管理,鼓励节能驾驶
引导道路运输企业建立健全车辆用油定额考核管理制度,定期考核车辆用油量,奖节罚超,降低单车油耗和排放水平。提高汽车驾驶员节能素质,鼓励节能驾驶。强化驾驶员节能培训,制定汽车节能驾驶技术标准规范,编制培训教材和操作指南,全面提升汽车驾驶员的节能意识和素质。
2.5通过汽车技术提高燃油效率
汽车制造技术对于车辆的排放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传统能源的汽车仍将是市场的主流,传统燃料汽车节能技术的开发仍然必须进行。想要在中短期实现道路运输的低碳化,最可行、最值得推广的是对现有车辆的制造工艺进行改良和升级,压缩传统内燃机车型的节油空间,比如增压技术应用、汽油直喷技术、高效变速器的普及等等。具体而言,改良可以从车胎、车身材料、传动系统以及发动机等多个方面入手,开发、推广汽油发动机直接喷射、多气阀电喷、稀薄燃烧、提高压缩比、发动机增压等先进节油技术;鼓励使用子午线轮胎、安装导流板、安装风扇离合器等汽车节能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降低附属设备能耗;车辆设计要在充分考虑安全的前提下,减少重量以及利用空气动力减少阻力等,提高车辆自身的排放技术水平。
1.宏观层面
(1)促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
统筹综合运输体系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强调不同运输方式间的优化配置和衔接配合,以较少的资源占用和更高的整体效率,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运输需求层次不断提高的需要。道路运输要适应综合运输体系发展要求,在站场布局方面充分考虑不同运输方式的换乘和衔接,积极促进并参与综合运输枢纽的建设;在运输组织上更加注重旅客出行换乘和货物多式联运的需要,积极对接其他运输方式,满足完整的运输需求;同时充分考虑与城市公共交通、轨道交通等的有效衔接。
(2)优化车辆能源消费结构
优化车辆能源消费结构,积极推进车用替代能源的应用,实现燃料低碳化。开发和引进碳含量低、温室气体排放少的替代燃料,包括乙醇、生物柴油、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低碳合成燃料、氢气和电力,推广替代燃料车发展,大力发展混合动力车等车辆。制定交通税费优惠政策鼓励节能、环保车辆发展。柴油发动机比汽油发动机能耗降低35%,应大力推进运输车辆的柴油化进程。
2.中观层面
(1)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协调交通和土地利用
完善公共客运服务体系,加快构建由高速客运、干线客运、农村客运、旅游客运、城市公交组成的高效、便捷、舒适、安全、经济的多层次客运网络服务体系,提供快速、可靠的公共交通服务,全面提升客运服务品质,积极引导私人交通向公共交通转移,提高营业性运输的比重,达到降低全社会能源消耗水平,减少排放的目的。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交通规划将引发更频繁、更长距离的出行,导致较高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应将土地利用规划与交通规划相结合,促进土地多功能用途的开发,以轨道交通、快速公交和综合客运枢纽为导向,引导城镇和城市空间向公交走廊和枢纽地区集聚,形成紧凑布局,既减少城镇漫延发展,又便于人们乘用公交,减少小汽车依赖。同时还要倡导土地混合使用和功能配合,减少跨区出行,实现交通减量。
(2)改善公路基础设施水平,提供良好的运输环境
堵车、路况差等都会增加车辆的能耗,并产生更多的废气。日本机动车研究所的研究发现,车辆在低速(10公里/小时)行驶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是20公里/小时时的1.7倍,30公里/小时时的2倍。而通过缓解交通拥堵的交通畅通化措施能够提高行驶速度、降低油耗,从而能够有效减排二氧化碳。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公路基础设施结构,加快未铺装路面改造,消除砂石路面路段,提高路网通行能力和效率,减少交通拥堵,保障车辆经济运行速度,降低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加快公路网络化建设,强化连接线、断头路等薄弱环节建设改造,发挥公路基础设施网络效益,减少绕行和迂回交通,提高运输效率;强化公路养护,改善公路路面状况,降低磨擦系数。同时,通过合理设置限速标志、在拐弯处增设防撞护栏等措施,确保车辆在行车过程中减少刹车,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此外,还可以改善包括行人和自行车的交通网络建设,提供安全的自行车和行人的交通专用道路。
3.微观层面
(1)优化运力结构
积极引导和鼓励选择使用推荐车型,优化运力结构。在客运充足、道路条件好的线路鼓励发展大型、特大型客车,提高单次运输能力,降低单位能源消耗。加快制定落实客车实载率低于70%的线路不投放新运力的配套规定和实施细则,加强实载率调查和客运调控,切实落实该项政策。公路货运加快形成以小型车和大型车为主体、中型车为补充的车辆运力结构,加快淘汰高耗能的老旧车辆,发展低能耗货车,引导营运车辆向大型化、重型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甩挂运输,促进货物运输拖挂化,推广厢式化运输,大力发展集装箱等专业运输车辆,探索开展汽车列车运输。
(2)推进生态型客货运输站场建设
以新一轮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规划建设为契机,以节能减排为主要目标,更新设计理念,采用先进技术,建设一批集各种功能为一体的、设施设备先进的、信息化、智能化的环保生态型客运站。
二、加强节能减排工作
2.1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奖惩和激励政策 借鉴和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体系,实现节能者、减排者受益,高耗能、高排放者受罚的体制机制。对部分污染严重、油耗未达标的汽车进行取缔、罚款或一定的交通限制等措施;对重点节能工程给予支持,采取按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后实际取得的节能量给予奖励,多节能,多奖励;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支持关闭淘汰高耗能和高污染企业。通过中央财政设立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源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交通部门积极争取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采用补助、奖励等方式,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高效节能产品和节能新机制推广、节能管理能力建设及节能减排监管体系建设等。
2.2科学引导交通消费行为
消费行为对节能减排的作用突出。我国道路客运正面临着私人交通机动化时代的到来,从2005年开始,私人小汽车突破1000万辆,并以每年约500万辆的速度增加。尤其是2009年1月14日汽车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私人汽车保有量急剧增长,2009年底小汽车4242.7万辆,同比增长29.3%。按照目前速度,到2015年,小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98亿辆。私人交通的快速发展使得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与私人小汽车相比,道路客运人均燃油消耗及占用道路资源约是其1/4,因此,迫切需要坚定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引导消费者选择节能环保的交通出行方式,该项措施对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不但可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同时对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3综合运用交通管理策略
交通管理策略包括拥挤收费、交通诱导系统以及停车政策等,旨在改善局部区域的交通流状况,提高交通运行速度,达到减排的目的。其中拥挤收费就是针对常发性拥挤而提出的一种能有效解决拥挤、污染问题的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对于非常拥挤的高速公路,不仅不应该取消收费,而且为了提高其通行能力和效率,可以适当提高收费标准。目前,已有部分城市在考虑该项措施,如上海根据市场需求和道路容量,研究更加完善的调控措施和合理的机动车总量规模,在适当的时候推行“道路拥挤收费”。据预测,在实行“拥挤收费”的区域内,交通量有望降低10%到20%,平均车速将提高15%到25%,这一措施将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交通能耗。但是这一策略的实施需要建立完善的调控措施以及完善的配套设施建设,包括停车换乘场的建立等。
2.4加强车辆油耗定额管理,鼓励节能驾驶
引导道路运输企业建立健全车辆用油定额考核管理制度,定期考核车辆用油量,奖节罚超,降低单车油耗和排放水平。提高汽车驾驶员节能素质,鼓励节能驾驶。强化驾驶员节能培训,制定汽车节能驾驶技术标准规范,编制培训教材和操作指南,全面提升汽车驾驶员的节能意识和素质。
2.5通过汽车技术提高燃油效率
汽车制造技术对于车辆的排放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传统能源的汽车仍将是市场的主流,传统燃料汽车节能技术的开发仍然必须进行。想要在中短期实现道路运输的低碳化,最可行、最值得推广的是对现有车辆的制造工艺进行改良和升级,压缩传统内燃机车型的节油空间,比如增压技术应用、汽油直喷技术、高效变速器的普及等等。具体而言,改良可以从车胎、车身材料、传动系统以及发动机等多个方面入手,开发、推广汽油发动机直接喷射、多气阀电喷、稀薄燃烧、提高压缩比、发动机增压等先进节油技术;鼓励使用子午线轮胎、安装导流板、安装风扇离合器等汽车节能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降低附属设备能耗;车辆设计要在充分考虑安全的前提下,减少重量以及利用空气动力减少阻力等,提高车辆自身的排放技术水平。
- 【发布时间】2018/10/10 14:23:13
- 【点击频次】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