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 王 湘

【机构】 四川省西充县仁和镇中心小学

【摘要】 让源于生活的数学,又回归于生活,实现生活化教学,其实就是在数学与生活中建立起教学新通道。而教师就要搭建平台,让学生在生活问题上学数学知识,并在现实问题上用数学知识。

【关键词】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施;
【正文】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既要反映社会需要、数学特点,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教育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坚持走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的道路,让数学与生活互融互促。下面,我谈谈如何在生活与数学教学中建立联系、打开通道。 
  一、让数学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学数学知识
  让源于生活的数学加归,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前提,在课堂教学时,我们尽可能地把隐含数学知识的生活问题从现实中找出来,即所谓的“原型”,呈现在数学课堂上,就形成了生活模型,化作教学实例。长期坚持走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道路,数学就能回归生活,贴近生活,返朴归真,也就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学习数学就像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那样实在实用。实际教学中,我们仍以课堂为主阵地来实施生活化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增强生活体验。在体验中发现数学问题。而教师的积极作用就体现在如何引导发现上、能否抽象出其带有规律性和普遍性的知识来。特别是一些与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的教学内容,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有的数学内容是学生常见的或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分数与除法》时,教材提供了这样的情境图:“把3块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块?”在小学生已有的数学学习经验中,都是把比较多的物体平均分(被除数比除数大的),从来没有经历过教材所提供的问题,因而,学生们不知该如何去分。我就先让学生自由组合,让他们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自由发表见解,然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到前台进行“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的现场“数学表演”,在学生们齐心协力的努力下,终于找到了两种不同的分法:一种是把3块饼,一块一块地逐一分成大小一样大的4份;另一种是把3块饼叠放在一起,然后平均分成4份。通过现场表演,让学生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现实的生活现象,为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构建了崭新的平台。 
  二、让数学反哺生活,在生活中用数学知识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处处皆有数学。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与数学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活教材。而课堂上,我们要尽可能地把数学知识生活化,联系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学数学,并把所学的知识用于生活实践,起到反哺生活,服务生活的目的。
  (一)联系学校生活用数学。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学校里发生的一些故事引入到学生的数学学习中来。例如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学校新办公楼正在建设,我就让学生研究“学校新办公楼的粉刷问题”。这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一方面,楼房的表面并不是以前学过的有规则的图形,并且为了避免危险,还不能爬到楼顶上去测量,这就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不断尝试各种方法,比如,估算、投影等。另一方面,进行市场调查对学生也是一种挑战,从课堂到实践,需要查找大量有关的资料,才能设计出合理的实施方案。在这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了解决问题后的喜悦。
  (二)联系社会生活用数学。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数学的一片天地。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例如,学习《可能性的大小》后,可让学生揭露社会上的“有奖游戏”骗局:在一个摊位前,塑料布上面摆着蓝色和红色的两种玻璃球,每种颜色各8个,下面放着一个小布袋。摊主有声有色地介绍着游戏的玩法:1元钱摸10次。将16个玻璃球放进布袋,游戏者从布袋里面摸出8个玻璃球,如果是4蓝4红或5蓝3红或5红3蓝,就要罚5元或2元钱,除了这两种情况都会赢钱,如果摸出来的玻璃球颜色都一样,赢得最多。学生通过实践尝试,发现摸出4蓝4红或5蓝3红或5红3蓝的次数比较多,进而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分析其中的奥秘,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好处。
  (三)联系家庭生活用数学。家庭是学生体验生活最常用的平台,其中蕴含的数学问题也很多,把这样的资源引进课堂,也是最容易让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在这儿建立起新通道,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例如,在学习了“统计”之后,我们要求学生回家统计每个月用电用水情况,制成统计表,找到消耗最多月份,分析造成用电用水多的原因,写成报告。这样的作业设计,就充分体现了数学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延伸,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在生活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因此,数学教学应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建立起生活化教学新通道,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去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学到真正适用的数学知识,从而发展数学素养,提高反哺生活,服务生活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季鸣佳,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导学,2017年。
  [2]马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之探讨[J].科教文汇,2013年。
  [3]陈蕾,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生活化[J].吉林教育,2012年。
  • 【发布时间】2018/10/10 14:25:42
  • 【点击频次】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