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
【关键词】 ;
【正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的难点。然而在长期的教学工作实践中我发现,作文教学似乎是个瓶颈,令相当多的教师和学生“谈虎色变”。我们经常看到作文教学中有不少学生怕写,提笔不是冥思苦想、无话可说,就是东拼西凑、三言两语、草草了事。一问原因,学生不是说没有内容可写,就是说不知该如何写。面对这样的现象教师也怕教,两个“怕”把作文教学就此搁浅。那么如何解决小学生作文教学中这个难题,拓宽教学之路呢?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学习在于兴趣,有了兴趣学生会有意无意地去学、去记、去运用。那么,作文兴趣如何培养?首先,教师应该让学生写感兴趣的事,安排一些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记的题目,如记自己的同学、家庭成员等。其次,要经常采用一些有趣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感觉有话可写,还要安排相当数量的口头作文。如可以利用讲故事,指导学生把故事讲得流利、清晰;或者组织学生续故事,让某一个学生讲故事的开头,其他学生把这个故事连下去,这样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所表达的意思就有差别,故事的结局就自然不同。通过长期训练,学生的作文兴趣将会大大提高,作文水平也会有所长进。
二、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作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一部分学生有内容可写,但是写的文章寥寥数语、直白、平淡。这种现象就是我们常说的“茶壶煮饺子”,这类学生欠缺的是语言的应用和表达。刘勰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成章,积章而成篇。”因此,学生要写好作文,还应该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增强遣词造句的能力,只有平时积累丰富的词汇,掌握词句的恰当用法,才能在写作时做到“厚积薄发”。
让学生常多读课外书籍,博览群书,吸收营养,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因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平时作文教学中,我是从“读——写——背”这三点引导学生积累写作语言和写作知识的。
读——为了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我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推荐与教材联系紧密的读物。如学习《三打白骨精》一文后我向学生推荐我国古典四大名著。除了推荐优秀读物,我还在班级设立“图书角”,要求学生每月更换一次读物,方便阅读。
记——包括学生自己做的好词佳句和我要求写的读书笔记与心得两方面。平时,我引导学生在读书中品味名家作品中的遣词造句,学习他们的表达方式、写作方法。我要求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好段摘抄下来,并鼓励他们背诵。同时,我利用每周的“读书活动”给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让个人积累成为班级共同积累。我每个月都会推荐一本优秀读物给学生,在每个月底的读书活动课中,和学生一起交流读这本书的感受、收获,活动课后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心得体会一类的文章,让他们不断在阅读中积累语言。慢慢的,我发现,学生的语言、词汇丰富起来了,作文的涉及面也宽了起来,他们的写作能力普遍提高了,很少有学生再为写作而头疼了。
背——背诵不但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小学生正处于记忆的最佳时期,小学阶段背诵的东西往往可以终生不忘。根据这个特点,我让学生熟读、背诵一些语言经典的范文。凡课文中要求背诵的课文让学生全背,对课文中不要求背诵的让学生将重点精彩段记下来,并要求学生在作文中灵活运用。实践证明,学生背得多了,词汇、语言丰富了,写的文章也就生动精彩。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生动的词语、优美的句子、精彩的片段,写作的方法与技巧等,在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储存起来。只要带领学生长期阅读,博览群书,积累语言,写作时学生就能“信手拈来,文为我用”了。
三、指导作文方法
学生初学作文,就像蹒跚学步一样,需要有人搀扶,并告诉他们该怎样走。教师对学生进行写作时的方法指导,不是概念术语一大堆,那样只会让学生觉得枯燥,只会增加他们的厌烦情绪,而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给学生讲授作文,一次讲明一个道理即可,抓住写作规律中的某一点,讲通透,讲明白,再配以具体习作,用写作实践证明所讲道理的正确性,以后再循序渐进,逐步讲明白各种写作方法。
比如讲授写人的作文。一开始,先要让学生知道写人都有哪些方法,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先训练学生练习一种描写方法,外貌描写是指对五官、头发、衣着等的描写,要写出这个人的特点,写出他与众不同的地方,让别人看过作文后,能感觉如见其人。当学生掌握了这一方法之后,再逐步深入,告诉学生写人最重要的不是写外貌,要使人有血有肉,鲜活生动,更重要的是写出人物的感情和内心,写出他的性格。要想写好性格,就要写他做过的事。一个人做的事情很多,可是由于作文篇幅有限,如果都写,只会面面俱到而面面不到,所以,只选取一两件最有代表性的事情,集中体现人物的性格。这样,在一次次的讲解、一次次的练习中,学生对作文的理解就会逐步加强,从而逐渐掌握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四、注重学生们的作文的点评
小学作文,是学生们语言文字的表达,课堂中知识累积水平的体现,作文是要经过细致的思维条理观察,以及思想表达密切综合的,它需要真实的情感,有结构、中心,有重点与条理的。学生们能否写好作文,与今后各项科目知识的学习,有着很大的联系。
传统作文教学的一个通病,仍然按照范文里的时代背景,文章分析,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作者生平简介和写作特点六大板块进行公式化地讲解,而且还周而复始,篇篇如此,这让绝大部分的学生,觉得整个课堂死气沉沉,抽象又乏味,也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越来越讨厌作文,越来越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也将本来丰富多彩的作文课,变得更加枯燥无趣,变得像老师只是在敷衍任务的“涂鸦课”,不但影响了孩子们写作的兴趣,而且还让孩子们的语言水平得不到提高。老师们应该为学生们的作文课,不断创造情境,或者将作文课延伸到课堂外,如校外风景区,爬山,郊游等等,这样不仅可以活跃整个作文课堂的气氛,还能引起学生们浓厚的兴趣与激情,让学生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发挥让人意想不到的创作水平,这为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并增加了学生们写作的兴趣与欲望,从此慢慢喜欢作文,爱上作文课。
此外,学生们作文的好与坏,进步与退后,与老师的评价也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评价得恰当得体,不但可以激励学生们乐于作文,爱上作文,还能发挥学生们潜意识的创作才华。评价不当,将会让学生们失去写作的激情,还会让学生们的内心得到难以言说的自卑。所以,老师们不能对学生们的作文,千篇一律地老套点评,应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以及不同语言的评价。
一、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学习在于兴趣,有了兴趣学生会有意无意地去学、去记、去运用。那么,作文兴趣如何培养?首先,教师应该让学生写感兴趣的事,安排一些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记的题目,如记自己的同学、家庭成员等。其次,要经常采用一些有趣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感觉有话可写,还要安排相当数量的口头作文。如可以利用讲故事,指导学生把故事讲得流利、清晰;或者组织学生续故事,让某一个学生讲故事的开头,其他学生把这个故事连下去,这样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所表达的意思就有差别,故事的结局就自然不同。通过长期训练,学生的作文兴趣将会大大提高,作文水平也会有所长进。
二、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作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一部分学生有内容可写,但是写的文章寥寥数语、直白、平淡。这种现象就是我们常说的“茶壶煮饺子”,这类学生欠缺的是语言的应用和表达。刘勰说:“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成章,积章而成篇。”因此,学生要写好作文,还应该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增强遣词造句的能力,只有平时积累丰富的词汇,掌握词句的恰当用法,才能在写作时做到“厚积薄发”。
让学生常多读课外书籍,博览群书,吸收营养,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因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平时作文教学中,我是从“读——写——背”这三点引导学生积累写作语言和写作知识的。
读——为了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我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推荐与教材联系紧密的读物。如学习《三打白骨精》一文后我向学生推荐我国古典四大名著。除了推荐优秀读物,我还在班级设立“图书角”,要求学生每月更换一次读物,方便阅读。
记——包括学生自己做的好词佳句和我要求写的读书笔记与心得两方面。平时,我引导学生在读书中品味名家作品中的遣词造句,学习他们的表达方式、写作方法。我要求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好段摘抄下来,并鼓励他们背诵。同时,我利用每周的“读书活动”给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读书笔记,让个人积累成为班级共同积累。我每个月都会推荐一本优秀读物给学生,在每个月底的读书活动课中,和学生一起交流读这本书的感受、收获,活动课后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心得体会一类的文章,让他们不断在阅读中积累语言。慢慢的,我发现,学生的语言、词汇丰富起来了,作文的涉及面也宽了起来,他们的写作能力普遍提高了,很少有学生再为写作而头疼了。
背——背诵不但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小学生正处于记忆的最佳时期,小学阶段背诵的东西往往可以终生不忘。根据这个特点,我让学生熟读、背诵一些语言经典的范文。凡课文中要求背诵的课文让学生全背,对课文中不要求背诵的让学生将重点精彩段记下来,并要求学生在作文中灵活运用。实践证明,学生背得多了,词汇、语言丰富了,写的文章也就生动精彩。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生动的词语、优美的句子、精彩的片段,写作的方法与技巧等,在读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储存起来。只要带领学生长期阅读,博览群书,积累语言,写作时学生就能“信手拈来,文为我用”了。
三、指导作文方法
学生初学作文,就像蹒跚学步一样,需要有人搀扶,并告诉他们该怎样走。教师对学生进行写作时的方法指导,不是概念术语一大堆,那样只会让学生觉得枯燥,只会增加他们的厌烦情绪,而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给学生讲授作文,一次讲明一个道理即可,抓住写作规律中的某一点,讲通透,讲明白,再配以具体习作,用写作实践证明所讲道理的正确性,以后再循序渐进,逐步讲明白各种写作方法。
比如讲授写人的作文。一开始,先要让学生知道写人都有哪些方法,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先训练学生练习一种描写方法,外貌描写是指对五官、头发、衣着等的描写,要写出这个人的特点,写出他与众不同的地方,让别人看过作文后,能感觉如见其人。当学生掌握了这一方法之后,再逐步深入,告诉学生写人最重要的不是写外貌,要使人有血有肉,鲜活生动,更重要的是写出人物的感情和内心,写出他的性格。要想写好性格,就要写他做过的事。一个人做的事情很多,可是由于作文篇幅有限,如果都写,只会面面俱到而面面不到,所以,只选取一两件最有代表性的事情,集中体现人物的性格。这样,在一次次的讲解、一次次的练习中,学生对作文的理解就会逐步加强,从而逐渐掌握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四、注重学生们的作文的点评
小学作文,是学生们语言文字的表达,课堂中知识累积水平的体现,作文是要经过细致的思维条理观察,以及思想表达密切综合的,它需要真实的情感,有结构、中心,有重点与条理的。学生们能否写好作文,与今后各项科目知识的学习,有着很大的联系。
传统作文教学的一个通病,仍然按照范文里的时代背景,文章分析,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作者生平简介和写作特点六大板块进行公式化地讲解,而且还周而复始,篇篇如此,这让绝大部分的学生,觉得整个课堂死气沉沉,抽象又乏味,也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越来越讨厌作文,越来越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也将本来丰富多彩的作文课,变得更加枯燥无趣,变得像老师只是在敷衍任务的“涂鸦课”,不但影响了孩子们写作的兴趣,而且还让孩子们的语言水平得不到提高。老师们应该为学生们的作文课,不断创造情境,或者将作文课延伸到课堂外,如校外风景区,爬山,郊游等等,这样不仅可以活跃整个作文课堂的气氛,还能引起学生们浓厚的兴趣与激情,让学生们在良好的环境中,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发挥让人意想不到的创作水平,这为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并增加了学生们写作的兴趣与欲望,从此慢慢喜欢作文,爱上作文课。
此外,学生们作文的好与坏,进步与退后,与老师的评价也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评价得恰当得体,不但可以激励学生们乐于作文,爱上作文,还能发挥学生们潜意识的创作才华。评价不当,将会让学生们失去写作的激情,还会让学生们的内心得到难以言说的自卑。所以,老师们不能对学生们的作文,千篇一律地老套点评,应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以及不同语言的评价。
- 【发布时间】2018/10/10 14:28:49
- 【点击频次】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