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策略探究

 

【作者】 尹怡知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清平初级中学

【摘要】 兴趣是学生主体能动作用有效发挥的内驱力。教学中,我们要创新策略,激发其强烈的学习兴趣,使之在语文实践中感受到成功而产生积极学习的主动性。

【关键词】 初中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实践策略;
【正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持续学习强有力保障。前苏联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全面践行学生主体论的新课改实践中,我们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兴趣,使之在其内驱下主动参与,成为“我要学”的能动建构者,与教师共同打造高效语文课堂建设的双边对话。下面,我以实践的初中语文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创新开课,导入激趣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作为开课的导入教学,具有激趣、收心、聚焦的重要责任。而要实现此任务,我们教师应创新策略,运用新颖有趣的方法来让学生“耳目一新”,然后趣从中来。落实到实践中,我们可用直观教学手段,如模型、标本、图片、录音、录像、投影、多媒体等方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导入情境,把学生“吸引”进来,“吊起”学生学习胃口,激励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使之自觉快速地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视频,花坞春晓、桃红李白等春景配以《春天在哪里》歌曲,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从而主动学习。又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教师可自制教具“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冰心奶奶笔下的《小桔灯》该是怎样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从而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
  二、巧设悬念,激发动机
  悬念,原指人们在欣赏戏剧或其他文艺作品时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关切心情。实践证明,巧设悬念开展语文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引发学习动机,还能使学生产生不学不快的“愤悱”心理。因此,语文教学时,我们可将悬念移植到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在焦急渴望的心理状态下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它是学生对新知识企盼的兴趣来源。初中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理,总想对未知世界有探求欲和征服欲。教师可利用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之前,巧设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往往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就会大增。如教学《孔乙己》、《竞选州长》、《变色龙》这一类课文时,教师可采用这种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值得注意的是,在设置悬念时,我们要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来设计,不能不悬,也不能太悬。
  三、设置疑问,启迪思维
  学起于思贵有疑。著名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注重问题的设计。课堂教学,为了使学生具有创造思维能力,则必须给予机会使学生进行思考。最简单、最可行的方法就是提问。而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是激励学生积极思维的信号,设计精巧、生动有趣的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这样巧设疑问,就能吸引学生注意,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如教学《驿路梨花》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双关如何理解?文中两次误会、三设悬念、四写梨花分别从哪些语句体现出来?
  四、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爱听故事是人之常情,教学时,我们可抓住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的特点,把讲故事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就可实现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体现在教学中,我们就可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新课产生浓厚兴趣。同时,授新课前,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入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使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五、巧用留白,诱发思考
  “留白”,是一种绘画技巧,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常常留下空白,目的是让欣赏者发挥自己想像去构思、去补充,进行再创作活动。运用于语文教学中,同样可达到诱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效果,而且,采用这种方式教学,有利于调动欣赏者积极参与兴趣和主动思维。语文教学亦可借鉴这一手段,巧留空白,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产生疑问。如教学《我的老师》、《最后一课》时,我们可不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而让学生重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预习提示及有关资料,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归纳主题思想。在实践中,留白的方法很多,有在阅读中留白的,有情节上留白的、有板书上留白的、质疑中留白的等等。
  总之,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方法很多,需要教师从语文教学过程抓好细节,在以激励方式让学生保持持久兴趣外,我们还要与学生保持足够近的心理距离,“信其师方能爱其道”,师生间只有在亲密地教学互动的有效沟通中进行平等对话,学生的兴趣才能浓厚持久,学习才能如虎添翼,取得更好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建平,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初中语文学习兴趣[J].现代阅读,2012年。
  [2]李凤香,浅谈初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J].科技视界,2015年。
  [3]牟国珍,初中语文教学中学困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6年。
  • 【发布时间】2018/10/10 14:30:08
  • 【点击频次】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