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音乐课堂上器乐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 音乐课堂;器乐教学;重要作用;
【正文】一、音乐课堂上的器乐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音高和节奏的准确性
在音乐教学中,歌唱教学占了很大比重。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掌握好几首歌曲,能背唱。对学生的音准和节奏的准确性有一定的要求。但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音准、节奏不太好的孩子。这种情况下,让孩子通过使用有固定音高的乐器(如口风琴、竖笛等),反复练习吹奏所学歌曲,单独吹奏唱不准的音和把握得不准确的节奏,根据吹奏出来的音和准确的节奏进行模唱,经过长期的训练,孩子的音准和节奏的准确性就会有所提高。
二、音乐课堂上的器乐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课堂上,一首歌曲反复演唱,到最后,学生口感舌燥,昏昏欲睡。学生大多对各类乐器感到新奇,一旦学生看到某种乐器独特外形和奇妙音响时就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想过过瘾,也非常愿意尝试自己来演奏。可以把乐器交给遵守纪律的学生,让学生为所学的歌曲进行伴奏。学生为了得到乐器,往往会自律。另外,要想能正确的为歌曲伴奏,必须要准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等,这也督促了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竖笛、口风琴是音乐课堂上经常会用到的小乐器。我在教给学生基本的C大调音阶的指法后,就给学生布置适合的、学生又熟悉的歌曲《小星星》,规定时间检查,让他们课后自行练习。我本以为检查结果可能会不尽人意,没想到出人意料,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吹(弹)奏出来。其中包括一些上音乐课总是不太认真的和不喜欢唱歌的孩子,而且有个别孩子完成质量还很高。只是有小部分学生因为按孔的位置和气息控制得不太好,导致音色把握得不好。在经过老师的检查与指导后,要求他们定期改正,最后同学们基本都能达到老师的要求。这就说明,器乐教学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的。
三、音乐课堂上的器乐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我会定期专门拿出一节课来检查学生的竖笛、口风琴的练习情况。对于那些练习质量较好又比较大方的孩子,会请他们到讲台上单独吹(弹)奏给其他同学听;对于那些完成情况不太好而胆子又比较小的同学,则让他们与吹得好的同学组队,一起吹(奏)给大家听。才开始的时候,有的同学不愿意,怕吹(奏)得不好,别人笑话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随着演奏水平的不断提升,大家的胆量大了,也自信了,每次请同学单独表演时,很多孩子都积极主动的举手。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请到的孩子还会非常失望。特别是那些以前的“捣蛋鬼”也在认真练习时,我会马上对他们的行为进行了肯定和鼓励。刚开始,他们还会感到 “受宠若惊”,因为他们已经把自己划归为没有音乐细胞、不受音乐老师喜欢的一类,根本没想到能够得到老师的表扬。但是,从他们明亮的眼睛里,我分明看到了欣喜的光芒。于是渐渐的,他们转变了,在平时的课堂上能够积极配合老师了,在器乐学习中更是认真勤奋了,当我时不时请他们来表演时,他们的表现更是让我、让全班同学吃惊,他们居然比那些平时上课循规蹈矩的同学还吹奏得好,这不能不说是器乐课给了他们发现自己才能、表现自己水平的机会,让他们在吹奏活动中找到了自信。让他们感受到参与的乐趣,感受到创作的快乐。通过器乐的学习和演奏,使他们得到一种自我满足,即自尊感和成功感,树立了他们的信心,使他们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
四、音乐课堂上的器乐教学可以增加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夸美纽斯也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器乐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并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表现和体验,使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演奏。有独奏、小组奏、二声部合奏、歌曲伴奏等。有时,教会了一首歌曲,让一部分学生演奏旋律,另一部分学生演唱来互相配合,学生学习兴趣很浓。这时教师完全处在一位旁观者的身份去欣赏并加以评价,使学生充分的去感觉音乐的美妙。学生的积极性很大,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上音乐课的兴趣更浓了,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五、音乐课堂上的器乐教学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包括教育他们懂得如何协调自己和他人,使得整体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这是非常必要的。器乐合奏本身就是一种美好和谐的统一。学生在学习乐器的过程中,要手脑并用,必须要求每一个学生思想高度集中,保证有很好的纪律与组织,团结一致、默契配合,才能进行器乐合奏,而且彼此双方要互相合作,在速度、节奏、音准等方面都要协调统一,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合奏效果。音乐课堂上我通过器乐合奏的过程让孩子们知道,个人的利益有时要服从整体的利益,为了整个活动更出色,就要互相团结、相互合作。若要使乐曲演奏的秩序不被打乱,每个成员的表现欲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就需要每个人共同努力,学会考虑怎么做才能使团队的努力收到最好的效果。因此,通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就会不断提高。
六、音乐课堂上的器乐教学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在音乐课堂教学上,有时候学校配备的乐器不够,老师会带领孩子们自制乐器。比如核桃壳、榛子壳、夏威夷果壳装上米粒后可以发出青蛙、各种虫子的音响效果;比如空矿泉水瓶装上石子制成沙锤;比如注射器可以制作成拉笛;比如不同长短的PVC管粘在一起可以制作成排箫等等。我们可以利用身边的许多物品来制作成可以发出不同声响的乐器,既节约了资金,又让孩子养成变废为宝的良好习惯,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的创造力。
七、音乐课堂上的器乐教学有助于开发学生智力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器乐教学既是学生学习音乐和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又是开发其智力的重要途径。比如当我要求学生使用不同的乐器同时为歌曲伴奏,孩子们既要注意旋律的进行,还要保证音高、节奏的准确性,同时还要留意各乐器间的配合与衔接,要做到准确度高,效果好,必须要眼明、耳聪、手快,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器乐教学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耳、嘴、手、脑的连动配合,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反应灵敏度、判断能力等,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人的大脑是由左、右半球所组成的,其中有些地方是特殊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当学生学习乐器时,双手必须做精细、灵巧的动作,这就使这些区域的活动力被激发出来,处于“兴奋”状态。许多科研成果表明,当学生学习与演奏乐器时,由于左右手指经常运动,使得反应更加灵敏,智力得到开发,而且对左半球与右半球的协调、平衡、和谐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与影响。生理学家认为,手指运动越复杂越高级就越能使人聪明。这种智力的促进与开发,既表现在反应灵敏、思想开阔上,也表现在观察力敏锐、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等方面。从生理上分析,学生在演奏器乐时,美妙音乐影响其情绪,情绪又影响着荷尔蒙的分泌,进而影响大脑分析能力和记忆能力,由此可见,器乐演奏能影响和激发学生的情绪,促进智力的开发,对人的综合素质产生深远的影响。
八、音乐课堂上的器乐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平等交流,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在音乐课堂上,进行器乐合奏时,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也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特别是中高年级的同学,他们很有自己的想法,也敢于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甚至有时会认为自己的想法可能比老师的安排更合理。这时,我们就要利用他们这种性格特征,安排他们多发表自己的见解,起到“引路”的作用,引导大家参与到讨论中来,对于学生合理的想法要给予采纳与肯定。让他们感到老师对他们的重视和欣赏。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孩子就愿意与老师亲近。不但在课堂上我们是平等的关系,在课堂以外我们也成为了朋友。于是,师生间都处在一个和谐、愉快的教学环境里,关系也就更为融洽。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器乐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提高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师生建立良好关系等等。我相信器乐教学在音乐课堂内外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必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得到发挥。
参考文献:
[1]龚春燕等主编:小学课堂新模式探索,1999年3月。
[2]邹平论坛.从器乐学习谈儿童的智力开发[EB/OL]
[3]吴斌.中国音乐教育[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年第3期
在音乐教学中,歌唱教学占了很大比重。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掌握好几首歌曲,能背唱。对学生的音准和节奏的准确性有一定的要求。但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音准、节奏不太好的孩子。这种情况下,让孩子通过使用有固定音高的乐器(如口风琴、竖笛等),反复练习吹奏所学歌曲,单独吹奏唱不准的音和把握得不准确的节奏,根据吹奏出来的音和准确的节奏进行模唱,经过长期的训练,孩子的音准和节奏的准确性就会有所提高。
二、音乐课堂上的器乐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课堂上,一首歌曲反复演唱,到最后,学生口感舌燥,昏昏欲睡。学生大多对各类乐器感到新奇,一旦学生看到某种乐器独特外形和奇妙音响时就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想过过瘾,也非常愿意尝试自己来演奏。可以把乐器交给遵守纪律的学生,让学生为所学的歌曲进行伴奏。学生为了得到乐器,往往会自律。另外,要想能正确的为歌曲伴奏,必须要准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等,这也督促了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竖笛、口风琴是音乐课堂上经常会用到的小乐器。我在教给学生基本的C大调音阶的指法后,就给学生布置适合的、学生又熟悉的歌曲《小星星》,规定时间检查,让他们课后自行练习。我本以为检查结果可能会不尽人意,没想到出人意料,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吹(弹)奏出来。其中包括一些上音乐课总是不太认真的和不喜欢唱歌的孩子,而且有个别孩子完成质量还很高。只是有小部分学生因为按孔的位置和气息控制得不太好,导致音色把握得不好。在经过老师的检查与指导后,要求他们定期改正,最后同学们基本都能达到老师的要求。这就说明,器乐教学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的。
三、音乐课堂上的器乐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我会定期专门拿出一节课来检查学生的竖笛、口风琴的练习情况。对于那些练习质量较好又比较大方的孩子,会请他们到讲台上单独吹(弹)奏给其他同学听;对于那些完成情况不太好而胆子又比较小的同学,则让他们与吹得好的同学组队,一起吹(奏)给大家听。才开始的时候,有的同学不愿意,怕吹(奏)得不好,别人笑话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随着演奏水平的不断提升,大家的胆量大了,也自信了,每次请同学单独表演时,很多孩子都积极主动的举手。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请到的孩子还会非常失望。特别是那些以前的“捣蛋鬼”也在认真练习时,我会马上对他们的行为进行了肯定和鼓励。刚开始,他们还会感到 “受宠若惊”,因为他们已经把自己划归为没有音乐细胞、不受音乐老师喜欢的一类,根本没想到能够得到老师的表扬。但是,从他们明亮的眼睛里,我分明看到了欣喜的光芒。于是渐渐的,他们转变了,在平时的课堂上能够积极配合老师了,在器乐学习中更是认真勤奋了,当我时不时请他们来表演时,他们的表现更是让我、让全班同学吃惊,他们居然比那些平时上课循规蹈矩的同学还吹奏得好,这不能不说是器乐课给了他们发现自己才能、表现自己水平的机会,让他们在吹奏活动中找到了自信。让他们感受到参与的乐趣,感受到创作的快乐。通过器乐的学习和演奏,使他们得到一种自我满足,即自尊感和成功感,树立了他们的信心,使他们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
四、音乐课堂上的器乐教学可以增加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夸美纽斯也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器乐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并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表现和体验,使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演奏。有独奏、小组奏、二声部合奏、歌曲伴奏等。有时,教会了一首歌曲,让一部分学生演奏旋律,另一部分学生演唱来互相配合,学生学习兴趣很浓。这时教师完全处在一位旁观者的身份去欣赏并加以评价,使学生充分的去感觉音乐的美妙。学生的积极性很大,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上音乐课的兴趣更浓了,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五、音乐课堂上的器乐教学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包括教育他们懂得如何协调自己和他人,使得整体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这是非常必要的。器乐合奏本身就是一种美好和谐的统一。学生在学习乐器的过程中,要手脑并用,必须要求每一个学生思想高度集中,保证有很好的纪律与组织,团结一致、默契配合,才能进行器乐合奏,而且彼此双方要互相合作,在速度、节奏、音准等方面都要协调统一,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合奏效果。音乐课堂上我通过器乐合奏的过程让孩子们知道,个人的利益有时要服从整体的利益,为了整个活动更出色,就要互相团结、相互合作。若要使乐曲演奏的秩序不被打乱,每个成员的表现欲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就需要每个人共同努力,学会考虑怎么做才能使团队的努力收到最好的效果。因此,通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就会不断提高。
六、音乐课堂上的器乐教学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在音乐课堂教学上,有时候学校配备的乐器不够,老师会带领孩子们自制乐器。比如核桃壳、榛子壳、夏威夷果壳装上米粒后可以发出青蛙、各种虫子的音响效果;比如空矿泉水瓶装上石子制成沙锤;比如注射器可以制作成拉笛;比如不同长短的PVC管粘在一起可以制作成排箫等等。我们可以利用身边的许多物品来制作成可以发出不同声响的乐器,既节约了资金,又让孩子养成变废为宝的良好习惯,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的创造力。
七、音乐课堂上的器乐教学有助于开发学生智力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器乐教学既是学生学习音乐和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又是开发其智力的重要途径。比如当我要求学生使用不同的乐器同时为歌曲伴奏,孩子们既要注意旋律的进行,还要保证音高、节奏的准确性,同时还要留意各乐器间的配合与衔接,要做到准确度高,效果好,必须要眼明、耳聪、手快,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器乐教学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耳、嘴、手、脑的连动配合,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反应灵敏度、判断能力等,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人的大脑是由左、右半球所组成的,其中有些地方是特殊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当学生学习乐器时,双手必须做精细、灵巧的动作,这就使这些区域的活动力被激发出来,处于“兴奋”状态。许多科研成果表明,当学生学习与演奏乐器时,由于左右手指经常运动,使得反应更加灵敏,智力得到开发,而且对左半球与右半球的协调、平衡、和谐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与影响。生理学家认为,手指运动越复杂越高级就越能使人聪明。这种智力的促进与开发,既表现在反应灵敏、思想开阔上,也表现在观察力敏锐、想象力和创造力丰富等方面。从生理上分析,学生在演奏器乐时,美妙音乐影响其情绪,情绪又影响着荷尔蒙的分泌,进而影响大脑分析能力和记忆能力,由此可见,器乐演奏能影响和激发学生的情绪,促进智力的开发,对人的综合素质产生深远的影响。
八、音乐课堂上的器乐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平等交流,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在音乐课堂上,进行器乐合奏时,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也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特别是中高年级的同学,他们很有自己的想法,也敢于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甚至有时会认为自己的想法可能比老师的安排更合理。这时,我们就要利用他们这种性格特征,安排他们多发表自己的见解,起到“引路”的作用,引导大家参与到讨论中来,对于学生合理的想法要给予采纳与肯定。让他们感到老师对他们的重视和欣赏。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孩子就愿意与老师亲近。不但在课堂上我们是平等的关系,在课堂以外我们也成为了朋友。于是,师生间都处在一个和谐、愉快的教学环境里,关系也就更为融洽。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器乐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能提高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师生建立良好关系等等。我相信器乐教学在音乐课堂内外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必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得到发挥。
参考文献:
[1]龚春燕等主编:小学课堂新模式探索,1999年3月。
[2]邹平论坛.从器乐学习谈儿童的智力开发[EB/OL]
[3]吴斌.中国音乐教育[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年第3期
- 【发布时间】2018/10/10 14:32:13
- 【点击频次】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