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新课改理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初中数学;新课改理念;应用;
【正文】随着新课改的有效推进,其成果也越来越多,特别是新的理念不断浮出,也让我们课改推进有了更好的指导思想。在实践推进中,我们教师的思想观念也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在行为上的课堂教学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课堂主体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过渡,教师的教致力服务于学生的学已成为课改的显著成果。但部分教师由于对“课标”精神认识不深,对“新课改”精神理解不到位,或者有“仁者见仁”的看法,导致课堂教学有华而不实之感,组织形式或夸得过大或收得过小,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初中数学教学,谈谈新课改理念在其间的实践与思考。
一、课堂教学情境化
传统教学大多以知识为主中心,很多时候都直奔主题,没有注重学生数学现实的知识教学,导致学生“最近发展区”还没有被激活,便错过了新知学习。这样的教学,其效果是实践反复证明很差的。在新课改的今天,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发现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环境和认识新知识的理想阶梯,也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每节课都特别注重情境创设,把古今中外、天下名人轶事等与课堂知识相关的都找出来,罗列大堆,占去课堂多半时间,把数学课搞成了故事课。事实上,并不是每节课都需要创设情境,情境也不是越多越长越好。不必要的情境创设未免显得牵强,且有画蛇添足之嫌。数学有它自身的学科特点,立足于数学内部矛盾,开门见山、类比、猜想等方法,不仅干净利落,而且会起到很好的作用。过分追求情境设置难免会掩盖数学的本质特点,削弱数学本身特有的魅力。
二、突出提问实效性
提问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织手段,也是诱发学生思维的有效策略。新课程改革的是“一言堂”,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师生有效互动的方式,实施课堂教学。而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将课堂变成了“答记者问”,以问代讲、一问到底的所谓“双向交流”做得太多太滥。表面上看起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学生的参与,有师生的合作;而实际上是按照教师的预设按部就班的进行,是被老师牵着走的。学生根本没有经过思考,也没有思考的时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是一种形式上的,只不过把原来“一言堂”中老师要说的话变成了学生翻阅教材后代替老师回答而已。这和传统填鸭式的“满堂灌”又有什么区别呢?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启发学生,调动学生思维,然而不是所有的提问都有启发作用,只有具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才能达到启发学生的目的。启发性原则是否得到贯彻,不是看形式而是看学生的心智是否达到顿悟,学生能否在课堂上开动脑筋,积极地思考问题,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否有进一步发展等等,决不是追求形式上的活跃。课堂上强调学生的参与是正确的,但要区别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参与还是形式参与,是全程全员参与还是部分局部参与。
三、学习过程探究化
新课改虽然没有完全否定接受式学习,但更多的是倡导合作探究的新学习方式。的确,时代发展到今天,合作探究学习应成为我们数学教育发挥奠基作用的一种有效落实。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设计探究题目,而这题目必须是该堂课的重点处、关键位,学生不能独立完成,再运用合作探究这种方法,一箭中的。例如,在《三角形三内角和定理》一节的教学中,这节课我们就可以设计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去探究三角形三内角之和为180度。又如“在同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这一推论时,由于前面学了“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这些判定,就用不着再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学生自主学习就能完成。当然,这样的策略不是节节课都要用,也不必堂堂都要设计这样的合作探究,应实际需要而定。实践中,我们看到一些教师在运用这种策略时,一节课都应用了好几次,这样教学,其效果,还值得商榷。
四、教学手段媒体化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特别是教学手段信息化推进实现现代化的理念深得人心。近几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很多学校都配上以电子白板或智能电视为终端的多媒体设备,实现了“班班通”工程。我们知道,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其功能强大,能集成动画、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介质,并通过其交互控制,形成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和影音辉映的教学情境来,既能调动学生多种参与知识接受和理解,也能直观化教学内容,使内容更易于学生接受理解。例如,我们在教学《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运用多媒体中的《几何画板》软件,使直线转动,产生与已知圆的相离、相切、相交的各种动态的位置关系,并在旁边显示圆的半径(R),并动态的显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学生们可以一目了然的动态的了解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与圆的半径(R)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的数量关系,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同时,推出圆的位置关系、与圆的半径、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之间的关系:相离<=>R<d、相切<=>R=d、相交<=>d<R学生的脑海里只要一提到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就想到旋转着图像。这样教学,既形象,生动,教学效果又非常明显。
总之,新课改理念是我们充分数学育人的有效指导思想,其课堂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更多的是师生智慧的碰撞,心灵的交流,课堂上我们应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灵感,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提升数学素养过程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有用和乐趣。
参考文献:
[1]刘旭阳,新课程理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课程辅导,2014年。
[2]田自新,刍议新课程理念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的运用[J].新课程,2014年。
一、课堂教学情境化
传统教学大多以知识为主中心,很多时候都直奔主题,没有注重学生数学现实的知识教学,导致学生“最近发展区”还没有被激活,便错过了新知学习。这样的教学,其效果是实践反复证明很差的。在新课改的今天,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发现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的心理环境和认识新知识的理想阶梯,也为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每节课都特别注重情境创设,把古今中外、天下名人轶事等与课堂知识相关的都找出来,罗列大堆,占去课堂多半时间,把数学课搞成了故事课。事实上,并不是每节课都需要创设情境,情境也不是越多越长越好。不必要的情境创设未免显得牵强,且有画蛇添足之嫌。数学有它自身的学科特点,立足于数学内部矛盾,开门见山、类比、猜想等方法,不仅干净利落,而且会起到很好的作用。过分追求情境设置难免会掩盖数学的本质特点,削弱数学本身特有的魅力。
二、突出提问实效性
提问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织手段,也是诱发学生思维的有效策略。新课程改革的是“一言堂”,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师生有效互动的方式,实施课堂教学。而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动参与,将课堂变成了“答记者问”,以问代讲、一问到底的所谓“双向交流”做得太多太滥。表面上看起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学生的参与,有师生的合作;而实际上是按照教师的预设按部就班的进行,是被老师牵着走的。学生根本没有经过思考,也没有思考的时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是一种形式上的,只不过把原来“一言堂”中老师要说的话变成了学生翻阅教材后代替老师回答而已。这和传统填鸭式的“满堂灌”又有什么区别呢?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启发学生,调动学生思维,然而不是所有的提问都有启发作用,只有具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才能达到启发学生的目的。启发性原则是否得到贯彻,不是看形式而是看学生的心智是否达到顿悟,学生能否在课堂上开动脑筋,积极地思考问题,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否有进一步发展等等,决不是追求形式上的活跃。课堂上强调学生的参与是正确的,但要区别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参与还是形式参与,是全程全员参与还是部分局部参与。
三、学习过程探究化
新课改虽然没有完全否定接受式学习,但更多的是倡导合作探究的新学习方式。的确,时代发展到今天,合作探究学习应成为我们数学教育发挥奠基作用的一种有效落实。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设计探究题目,而这题目必须是该堂课的重点处、关键位,学生不能独立完成,再运用合作探究这种方法,一箭中的。例如,在《三角形三内角和定理》一节的教学中,这节课我们就可以设计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去探究三角形三内角之和为180度。又如“在同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这一推论时,由于前面学了“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这些判定,就用不着再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学生自主学习就能完成。当然,这样的策略不是节节课都要用,也不必堂堂都要设计这样的合作探究,应实际需要而定。实践中,我们看到一些教师在运用这种策略时,一节课都应用了好几次,这样教学,其效果,还值得商榷。
四、教学手段媒体化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特别是教学手段信息化推进实现现代化的理念深得人心。近几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很多学校都配上以电子白板或智能电视为终端的多媒体设备,实现了“班班通”工程。我们知道,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其功能强大,能集成动画、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介质,并通过其交互控制,形成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和影音辉映的教学情境来,既能调动学生多种参与知识接受和理解,也能直观化教学内容,使内容更易于学生接受理解。例如,我们在教学《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就可以运用多媒体中的《几何画板》软件,使直线转动,产生与已知圆的相离、相切、相交的各种动态的位置关系,并在旁边显示圆的半径(R),并动态的显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学生们可以一目了然的动态的了解到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与圆的半径(R)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的数量关系,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同时,推出圆的位置关系、与圆的半径、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之间的关系:相离<=>R<d、相切<=>R=d、相交<=>d<R学生的脑海里只要一提到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就想到旋转着图像。这样教学,既形象,生动,教学效果又非常明显。
总之,新课改理念是我们充分数学育人的有效指导思想,其课堂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更多的是师生智慧的碰撞,心灵的交流,课堂上我们应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灵感,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提升数学素养过程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有用和乐趣。
参考文献:
[1]刘旭阳,新课程理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课程辅导,2014年。
[2]田自新,刍议新课程理念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的运用[J].新课程,2014年。
- 【发布时间】2018/10/10 14:35:14
- 【点击频次】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