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作者】 刘 梅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法侨一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新课标”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新课标”这一指导思想中提到的公民的创新精神,开放的视野,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以及现代技术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等方面的能力,都必须依靠人们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形成的,这些学习和实践活动有群体现象,也有个体现象,其中这里的个体现象就是指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过程。而人们的这种自主实践能力有赖于小学教育这一奠基工程。从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会学,掌握学习的技能,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具有奠基作用。
  一、启发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有一位教育学家曾经指出:儿童在学习之前,先要启发其学习之兴趣,待到这种学习兴趣成熟之后,再授以良好的学习方法,这才是优质教育的原则。学生如果对学习感兴趣,就会自觉学习,把学习看当一种人生乐趣而会产生强烈的趋动力。
  所以说,兴趣才是推动学生去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轻松自如的状态下学习,让语文课生动有趣的进行,通过开展听说读写等一系列自学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调动学生自觉性积极性。比如故事中中角色扮演,好书分享,讲感想,叙新闻,讲故事等。学生热爱上语文从而把学习习惯坚持下来,变为积极主动去学习语文。
  二、教给自学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的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如《少年闰土》一文的教学,我设计了多种练习,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做练习,通过外貌看特点,理解语言知特点,分析动作抓特点,体会心理明特点,对比之中想特点,最后归纳出:闰土是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勇敢、机智的农村少年。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归纳读写人文章时,抓住人物特点的方法: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来抓住人物的特点。
  对《飞夺泸定桥》一文的教学,则让学生围绕“怎样飞”“怎样夺”这两个重点去读课文,了解事情的经过,读懂课文。凭借这课的教学,让学生明确:读写事的文章时,应住抓事情的经过这一重点去品词品句,精读有关片段,弄懂课文。?有的课文各段内容的写作方法相似,就精讲一段,启发学生用学到的方法去自学其它各段,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外阅读得到的知识,举了不少例子。可见,学生对某些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已初步掌握,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指导学生读书,他们的自学能力又有了提高。
  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教学生通过对重点词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还教会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或重点段落的理解来理解文章内容,还教会学生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等。方法是能力核心因素,要把学习方法转化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短文,在班里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三、培养语文自学能力的依托——启发思维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要培养自学能力,就必须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让学生经常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化身外之物为自己的财富。这样自学能力才有依托,才会得到进一步发展。锻炼思维能力的方法其实并不神秘,只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一定会有所提高。
  1、训练思维的条理性。教师在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要有条理性要能够让学生摸准思路,能够让学生沿着几个连续性的问题把思维引向深处。问题要由易到难,避免大、空、繁。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比如,“为什么”的问题,一般是先考虑原因,后考虑结果;“哪几方面”、“哪几点”的问题,一般先要一方面一方面地考虑,然后考虑哪一方面先说,哪一方面后说,怎么连起来说。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组织语言,并提示学生不要急于抢答。久而久之,学生回答起问题来就会很有条理。
  2、训练思维的深刻性。小学生认识事物往往只看表面,不善于透过现象去抓本质;理解课文,解答问题也往往限于表面意思。只知道作者是这样写的,而很少人探究为什么这样写……教师要依据教材,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多问几个“为什么”,多问几个“怎么样”,慢慢地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从而训练思维的深刻性。例如,贺知章的《咏柳》一诗中写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学生能领会到字面意思,在此基础上教师只要追问一下,或教会学生自己问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描写柳树呢?这一问,学生的思维与理解课文的主旨就联系起来了,学生思考问题就会慢慢地变得深刻。
  3、训练思维的独创性。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让他们敢于对课文以及老师的话提出疑问,说出自己独特的意见,营造一种互相争辩的氛围;设置一些创造性议题,让学生求异发散,进行正向、背向、逆向、纵向、横向对比等思维活动,引导他们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让他们为自己具有发现问题的能力而欢欣雀跃,从而唤起学生猎取新的认识欲望。
  当然,训练思维的方法还有很多,在平时的课外活动,娱乐游戏中也可有意识的进行思维训练。
  四、指导学生做好课外阅读,提高自学能力
  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1.指导小学生明确课外阅读的目的,给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首先要求学生通读与小学语文课本配套的《语文课外读本》;其次是开列出一些课外阅读必读的文学名著书目;三是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报刊目录,如《语文报》《小学生报》《少年文史报》《学生天地》等。  
  2.指导小学生制定读书计划。学生的年龄层次不同,其阅读对象也不同;即使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因其智力水平不同,其阅读对象也应有所不同。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阶段性读书计划,时间可安排到一周、一月、一学期或一学年,要循序渐进,遵循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的规律,长期坚持下去。
  3.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阅读方法有很多种,但要因人而异,要指导小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常见的阅读方法有很多,以下举四例:浏览法。浏览是一种便捷的阅读方式,对知识含量大、信息内容广的一般报刊适宜用这种方法;三步品读法。即把同一篇文章连续读三遍,每一遍一个重点,三遍之后全面理解。如茅盾的“鸟瞰——精通——吸收”法,叶圣陶的“了解——批评——接受”法,都是很好的经验总结;摘录法。对于经典性作品,因为其博大精深,一时难以读懂,所以就先把它摘录下来,留待日后再慢慢欣赏、揣摩;读写结合法。读书贵在能有所得,写读书札记,或心得、评价、仿写、创新,都是促成学生对阅读对象内化吸收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课外阅读的同时,一定要让学生动手,通过写能巩固阅读的成果,能欣赏到自己的进步,更有利于课外阅读的开展和强化。
  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宏伟的工程,此项工作任重而道远。我将和全体小学语文教师一道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认真研究和探索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提高小学生的语言素质,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 【发布时间】2018/10/10 14:38:36
  • 【点击频次】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