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作者】 李清波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移山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于漪曾说: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确实,阅读教学可以检测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可以提高生学生的写作素养,正如叶圣陶所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终身学习,终身有益。 
  一、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感悟
  新的课程标准,遵循语文的学习规律、汉语学习的规律,强调让学生感悟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那么,强调感悟,还要不要“训练”?感悟是否能解决语文教学的一切问题?感悟应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
  传统经验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再让语文基础强一点的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感情倾向,学生个人读、齐读一下课文或段落,找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录像片断一放,最后提一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几分钟,老师对学生的发言再做以评价,无非是这个说得有道理,那个说得也正确的总结,一课就上完了。课后找学生谈心,学生说毫无收获。
  这样上课肯定不能诠释“感悟”应有的内涵,甚至曲解其内涵。那么,“感悟”的内涵是什么呢?
  首先,感悟要有层次。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不同,不同的学生阅读同一篇文章,感悟的深度不同;同一个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感悟的效果也不同。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那些家境贫寒常被人看不起的学生可能会对鲁达重义轻财、惩恶扬善的行为肃然起敬,而那些少数喜欢恃强凌弱的学生可能会从镇关西的惨死中吸取教训。这其中有自身的生活经验、感悟的直觉能力、阅读的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思考、探究、质疑,将感悟引向纵深。不仅要知道鲁达具有嫉恶如仇的传统美德,还要知道鲁达为何要用拳头而不是法律来惩治恶人,更要知道今天的我们面对纷争,还需不需要再用拳头去解决问题。
  其次,感悟的方式是多样的。有诵读、听、说等多种方式。当然听别人朗读后,和别人交流阅读心得,必然会加深感悟的深度。也就是说感悟需要语言训练分析,这样对文本的感悟会更深入。在新课改新理念下的机械化的训练是可笑的,但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语言训练是不应当废止的。有效的感悟,离不开语言训练。
  最后,阅读不以感悟为目的。感悟只是阅读的初级阶段。高质量的阅读,尤其是创造性阅读,仅仅只有感悟是难以实现的。感悟是以形象性的理解为主的阅读活动,是阅读的开始,而不是阅读的终止。鉴赏、质疑才是阅读的高级阶段。仅有形象性的感受,没有理性的思考,对文本的理解是不可能深入的。仅仅依靠感悟,中考阅读题大多数是不能完成的。
  二、确定文本的地位
  新课改下的文本在阅读教学中已非至高无上。文本教学(即课本教学)的合理地位是什么呢?怎样才能确定其合适地位呢?学校的公开课,我们通常是这样来上课的: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有关文本的阅读教学上;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拓展阅读上;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模仿写作发散思维训练上。至于语文示范课,那就更热闹了。又是多媒体,又是学生上台表演课本剧,甚至花七八分钟让学生讨论与课文并无必然联系的材料。45分钟,看录像、听歌、跳舞、画画,似乎什么都有,惟独语文没有了。这样上课,这样的手段对文本的解读、对语文素养的提高究竟有多大作用呢?文本解读虽然不是阅读教学的唯一任务,但阅读教学总是以一定的文本作为载体展开教学的。把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放到一个可有可无的次要位置,随心所欲地安排教学内容和过程,是不是走入了语文教学的另一个误区?
  我认为通过阅读感悟、分析、探讨,理解文章的内涵,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而非被动地接受作者的思想,非单纯地倾听作者的言说,是在主动接受中激活自己的情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文本作者直接对话。在这样的进去和出来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文课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实现的有效途径是丰富的语言实践。阅读课自然是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学习语言运用,这种语言活动不是一种单纯的语言技巧课,而是在血肉丰满的阅读教学中进行的,语言活动是在一种“场”、一种情景中进行的,正是文本的存在,才使得这个情景、这个“场”得以呈现。架空文本,淡化文本,能实现语文课的教学任务吗?
  三、教师在课堂上应起何种作用
  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见解不管是否独到、是否有道理,有的老师所做的只是一味叫好或廉价的赞颂。这对过去教师一言堂大摘话语霸权的做法是一种反动,但似乎又走到了问题的另一面。如果是幼儿园,这样做还说得过去。先让学生敢说敢想,不要给学生思维套上一个个框子,本意是好的。但作为一个中学生,如果还只是满足于让学生敢想敢说而不追求说的质量和思维的质量,要求恐怕太低了吧。如此下去,我们培养出来的将是一批敢说话,却不会说话,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却只是说一堆废话或者胡搅蛮缠的“人才”。不错,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但并非所有的答案都对;所有答案都可以,也并非所有答案的质量都一样好。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如果不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质量,发挥教师的作用,尽教师的责任,那实在是一种罪过。培养出唯唯诺诺的学生是罪过,培养出信口开河、满嘴胡说的学生何尝不是罪过呢。廉价的歌颂对于有一定认知水平的学生,尤其是有点思想的学生,即使不以为你是在调侃,是在恶意嘲讽,也是没有一点益处的。
  语文课堂上,教师面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的课堂意见,应当作出恰当的回答和评价,若做不到谈何点拔引导。这一方面是教学机智问题,一方面也是自身内功的问题。而后者是更重要的问题。对话,已成为大家都接受的一个阅读教学理念。但作为一种阅读策略和阅读教学的理念的对话,不应理解为师生之间的一种问答,而应该是双方阅读体验、阅读联想、阅读评价的交流,是情感的互动和思想的碰撞。对话总是在具有相同、相似或相近的见识的前提下进行的。真要和作者对话,和文本对话不是简单的事情。连对方的思想都没有弄明白,怎么对话?教师除了参考书上的几句话,自己对文本没有一点见解,能和谁对话?用对话的理念指导阅读教学,这要求教师自己必须有自己的个性阅读,要有自己的个性理解,要有自己的见识。如果教师备课时还只是从教学参考书上贩卖一点现成的东西,是无法和学生进行对话的。教师课堂上不能对学生的个性理解进行恰当的评价,只晓得一味肯定,实际上是由于教师没有自己的个性解读作为基础。于是只能廉价歌颂,只能不着边际地说几句可有可无的话,只能“王左右而言它”。阅读教学的发展,阅读教学新理念的提出,阅读教学的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比应试教育高得多的要求。要给学生一缸水喝,教师应有源源不断的清泉,如果不能苦练内功,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时间自当要有保障,我们应当还学生课堂主人的地位,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体。但我们绝不可能因此退居“二线”,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在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对话,对于学生起着一种方向标的作用,有“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效果。面对学生的各种疑问,我们要大胆做出评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的主体。
  • 【发布时间】2018/10/10 14:38:53
  • 【点击频次】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