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新课标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新课标;
【正文】语文,乃母语,一种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语文,则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在使学生获得听、说、读、写等基本语文素养的同时,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诸方面的和谐发展与创新思维培养。这是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也是新课改的要求。小学语文在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人们对其认识也在不断深入与拓展,对其功能定位也在不断向其正确的道路靠近,这是我们多年来新课改的所取得的理论成果,但反映在课堂教学的实践行为,却明显带有“我行我素,我想我施”的随意现象,甚至各吹各的调,这说明语文教学的实践引领需要一种课程文化、课改文化来定调,在主旋律下,再鼓励教师创新。
一、增大语文教材空间,拓宽教学内容
传统语文教学,取向单一,就是“教以应试”,“学以求分”,故而把教学的“矛头”就指向了考点,即常考的字、词、句。其实,语文教育具有多种功能和奠基作用,作为学习样本的教材显然不是只承载了文字那么简单。新课标要求:“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内容,最大限度地争取语文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语文学习兴趣,打通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渠道。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与感受走入语文课堂,又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与感悟走向社会生活。比如:在学习第三单元课文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把《品德与生活》课本中的夸家乡、描绘家乡的章节引入到语文课中。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地走向生活,通过生活观察,与家长、亲朋的访谈、询问,利用网络查询等方式搜集家乡风景、特产、人物和建设成就等方面的情况;其次是指导学生将了解到的情况用口头或局面语言的形式进行加工整理;最后给学生提供机会进行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这样一个活动过程中,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学以致用地快乐。发现生活与语文的天然联系。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体会到语文与生活的天然渊源,发现更多的语文学习资源,开发一个无限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从而使学生能自主地、合作地、探究地学习语文,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朱熹有诗云:“问渠哪能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单元主题特点以课文作为源头,挖掘出新的活水,为课文注入新的空气,进而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二、创设语文游戏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一节课四十钟不可能完全处于学习状态。“寓教于乐”教学思想告诉我们,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创造思维,少不了游戏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把学习当成乐事,能体验到学习快乐,这是课标的要求。这种情况下的教学,效果就是事半功倍。我在实践中是这样做的,课前品尝“游戏点心”,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预习课文,唤起他们的学习需要,使其进入积极主动的状态,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如生字卡片传递,既是对字的认识与巩固,又是词语的积累;课中畅游“游戏世界”,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新知,这样的游戏多运用于生字的认、写学习中。如猜字谜、拼装部件成字等游戏,让孩子乐于学习;课后巩固“游戏拓展”,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游戏中去,解决游戏中的难题。这样,学生不仅能开开心心学完一堂新课,体验学习快乐,还能在快乐中思维,感受到思维在现实冲击中取得成功的愉悦,从而想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的知识主动建构者。
三、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引导自觉学习
学生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所有语文素养的习得都靠自身的建构。所以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就应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使其自觉学习。如在教学《充气房子》这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自家的房子、他家房子是由什么材料建成,这些材料建设有什么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将来房子在高科技背景下的发展,这样再导入新课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欲望被激发,带着渴求知识的心情去学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会大大提高。再如在识字教学中,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主加拼音、组词,课前预习就要解决一些问题。用查字典、查资料或询问做好提前预习,给学生心灵放飞的自由,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学习潜力就会充分发挥!如果把学习材料和学生个体的经验结合起来,就会内化为他们自己的一种体验,这种体验会升华为一种学习新知识的动力。从识字这个角度来说,就转化为新课标提出的“主动识字的愿望”到“浓厚的兴趣”进而逐步“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幸福》书中反复强调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他将“精神成长”置于“科学获知”之前,真正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诠释了教育的过程。因此,我们的语文教育应该更多地实施生命教育,使学生拥有自由的空气、民主的精神、平等的对话、灵智的碰击和成长的体验,在习得语文素养的同时,放飞思维,展现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
[1]刘佳欣,新课标视野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几个发展方向[J].考试周刊,2017年。
[2]华永生,新课标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研究[J].儿童大世界月刊,2016年。
一、增大语文教材空间,拓宽教学内容
传统语文教学,取向单一,就是“教以应试”,“学以求分”,故而把教学的“矛头”就指向了考点,即常考的字、词、句。其实,语文教育具有多种功能和奠基作用,作为学习样本的教材显然不是只承载了文字那么简单。新课标要求:“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内容,最大限度地争取语文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语文学习兴趣,打通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渠道。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与感受走入语文课堂,又带着语文课堂的收获与感悟走向社会生活。比如:在学习第三单元课文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把《品德与生活》课本中的夸家乡、描绘家乡的章节引入到语文课中。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地走向生活,通过生活观察,与家长、亲朋的访谈、询问,利用网络查询等方式搜集家乡风景、特产、人物和建设成就等方面的情况;其次是指导学生将了解到的情况用口头或局面语言的形式进行加工整理;最后给学生提供机会进行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这样一个活动过程中,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学以致用地快乐。发现生活与语文的天然联系。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体会到语文与生活的天然渊源,发现更多的语文学习资源,开发一个无限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从而使学生能自主地、合作地、探究地学习语文,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朱熹有诗云:“问渠哪能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单元主题特点以课文作为源头,挖掘出新的活水,为课文注入新的空气,进而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二、创设语文游戏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一节课四十钟不可能完全处于学习状态。“寓教于乐”教学思想告诉我们,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创造思维,少不了游戏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把学习当成乐事,能体验到学习快乐,这是课标的要求。这种情况下的教学,效果就是事半功倍。我在实践中是这样做的,课前品尝“游戏点心”,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预习课文,唤起他们的学习需要,使其进入积极主动的状态,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如生字卡片传递,既是对字的认识与巩固,又是词语的积累;课中畅游“游戏世界”,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新知,这样的游戏多运用于生字的认、写学习中。如猜字谜、拼装部件成字等游戏,让孩子乐于学习;课后巩固“游戏拓展”,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游戏中去,解决游戏中的难题。这样,学生不仅能开开心心学完一堂新课,体验学习快乐,还能在快乐中思维,感受到思维在现实冲击中取得成功的愉悦,从而想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的知识主动建构者。
三、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引导自觉学习
学生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所有语文素养的习得都靠自身的建构。所以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就应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使其自觉学习。如在教学《充气房子》这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自家的房子、他家房子是由什么材料建成,这些材料建设有什么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将来房子在高科技背景下的发展,这样再导入新课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欲望被激发,带着渴求知识的心情去学习,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会大大提高。再如在识字教学中,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主加拼音、组词,课前预习就要解决一些问题。用查字典、查资料或询问做好提前预习,给学生心灵放飞的自由,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学习潜力就会充分发挥!如果把学习材料和学生个体的经验结合起来,就会内化为他们自己的一种体验,这种体验会升华为一种学习新知识的动力。从识字这个角度来说,就转化为新课标提出的“主动识字的愿望”到“浓厚的兴趣”进而逐步“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幸福》书中反复强调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他将“精神成长”置于“科学获知”之前,真正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诠释了教育的过程。因此,我们的语文教育应该更多地实施生命教育,使学生拥有自由的空气、民主的精神、平等的对话、灵智的碰击和成长的体验,在习得语文素养的同时,放飞思维,展现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
[1]刘佳欣,新课标视野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几个发展方向[J].考试周刊,2017年。
[2]华永生,新课标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研究[J].儿童大世界月刊,2016年。
- 【发布时间】2018/10/10 14:40:05
- 【点击频次】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