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的数学课
【关键词】 ;
【正文】 数学这门学科,自古以来就被认为为是理性最强的学科,需要聪明的大脑和天赋才能学好的,其实不然,对于天真浪漫的小学生来讲,他们接受各种文化知识的能力是等同的,那么如何才能学好数学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分析,不论学生自身的因素还是学校、家庭环境对学生自身兴趣的影响都与教师有直接关系,就像邓小平曾说的:“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同样,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也是在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呢?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又处于什么地位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浅见:
一、教师做好备课工作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堂教学一样如此,想要做好课堂教学,教师的课堂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就需要教师做好课堂的备课工作。笔者认为,想要做好新时期的教学备课,教师单单从课本以及教参的角度入手是远远不够的,除了做好课本以及教参的知识结构理解外,教师还要从另外几点做好教学备课:第一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入手做好教学备课,我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对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况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才能够在教学备课的过程有根据的进行课堂内容的设计、布置,才能够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的进行。
第二教师要从课标要求的角度入手做好备课工作,只有对于课标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教师才能够在备课的过程中有重点、有目的的进行,才能站在更高的起点对于教学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以便备课工作能够符合课标要求,为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参照。第三,教师也要借鉴名师名家的教学经验,从他们的角度做好教学备课。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个学校都能够通过网络学习到外界的先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农村教师由于条件限制,参与教学研讨、教学培训的机会较少,素质也就相对较低,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多学习名师名家的教学经验,从中吸取一些好的策略,以便能够促使教学的有效进行。
二、引起学生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尤其在数学教学中,更是如此。如何能在枯燥、乏味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让小学生喜欢上数学,喜欢去探索数学的奥秘呢?长期的教学工作使我深深的明白,小学的数学教学工作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应该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在教学过程中,仅有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还是比较肤浅的。所以我们既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还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和完整的感知。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让学生拿出自备的9根小棒,摆一摆,可摆几个三角形;几个长方形,还剩几根。学生操作后,教师问:大家发现了什么?剩下的还能再摆一个长方形吗?怎样列式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有余数的除法”。剩下的1就叫余数,由此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产生疑问,既激起了学生的探究,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的除法。
三、通过多种渠道组织教学
以往的教学活动比较单一,学生只是在听知识,记笔记,做练习,忽视了学生对学习的接纳情况。教师只注重自己对知识的灌输,让学生被动地按照自己的要求学习,学习变得枯燥乏味,长此以往,学生对学习丧失了兴趣,成了容纳知识的容器。对知识的掌握比较机械,不会灵活运用,数学教学的整体效率低。因此,我们要让学生体验不同的学习途径,呈现丰富的学习内容,推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很多学生不喜欢数学的原因,是因为对抽象的计算不感兴趣,这和学科特点有关。教师要打破书本认知和学生思维特点的距离,通过一种学生能接受的学习方式感受到数学是鲜活的。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让学生了解数学,喜欢数学。比如,在教学面积、周长的概念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去量一量、算一算。自己腰围、文具盒、桌子等都是学生熟悉的,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加深了印象。又如,在学了“年、月、日”这一课之后,让每个学生说一说,自己出生的年份是闰年还是平年,如此切身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的价值所在。这对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学生都喜欢玩,喜欢游戏,对游戏活动的兴趣远远要高于学习。游戏是一种无意的活动,而学习是一种有意注意,后者让学生学习感到压力和紧张感,而前者让学生感到放松,在愉快的心境下积极投入。教师不妨把学习活动和游戏结合起来,把有意注意学习变为无意注意行为的学习,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比如,①竞赛活动。有小组竞赛和个人竞赛两种。竞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同学们踊跃参加,都想争第一。如口算比赛、抢答比赛都是他们所喜欢的;②开火车游戏、找朋友游戏,锻炼了学生的判断力,在数学计算学习上,让学生摆脱了单一的书本练习。
学生的学习状态往往受学习气氛的影响,个体学习由于没有外界的压力,容易放松,产生懒惰的学习情绪。而且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学习面有局限,一旦遇到学习的阻碍就不能突破。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大家积极参与讨论,互相补充,取长补短。这是各小组之间互相学习、互相竞争、互相促进的过程。通过组际交流可以把小组的认知成果转化为全体组员的共同认知成果,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互相启发,开拓思维,更可纠正个别小组全局性的错误。同时,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从而通过横向比较意识到与别组的差距,促进齐心协力共同进步,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最后通过表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喜悦,延长学习的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还要想方设法使兴趣持久。因为小学生的兴趣既不稳定,又不长久。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意念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发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这种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也就是学生兴趣的源泉。对学生来说,老师的一点点鼓励,一次的肯定,一次表扬,都是他成功的标志,他都能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时学生的兴趣就如同永不枯竭的源泉,就会浓厚、持久。综上所述,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学习心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就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
一、教师做好备课工作
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堂教学一样如此,想要做好课堂教学,教师的课堂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就需要教师做好课堂的备课工作。笔者认为,想要做好新时期的教学备课,教师单单从课本以及教参的角度入手是远远不够的,除了做好课本以及教参的知识结构理解外,教师还要从另外几点做好教学备课:第一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入手做好教学备课,我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只有对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况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才能够在教学备课的过程有根据的进行课堂内容的设计、布置,才能够使课堂教学有的放矢的进行。
第二教师要从课标要求的角度入手做好备课工作,只有对于课标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教师才能够在备课的过程中有重点、有目的的进行,才能站在更高的起点对于教学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以便备课工作能够符合课标要求,为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参照。第三,教师也要借鉴名师名家的教学经验,从他们的角度做好教学备课。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个学校都能够通过网络学习到外界的先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农村教师由于条件限制,参与教学研讨、教学培训的机会较少,素质也就相对较低,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多学习名师名家的教学经验,从中吸取一些好的策略,以便能够促使教学的有效进行。
二、引起学生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尤其在数学教学中,更是如此。如何能在枯燥、乏味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让小学生喜欢上数学,喜欢去探索数学的奥秘呢?长期的教学工作使我深深的明白,小学的数学教学工作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应该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在教学过程中,仅有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还是比较肤浅的。所以我们既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还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和完整的感知。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让学生拿出自备的9根小棒,摆一摆,可摆几个三角形;几个长方形,还剩几根。学生操作后,教师问:大家发现了什么?剩下的还能再摆一个长方形吗?怎样列式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有余数的除法”。剩下的1就叫余数,由此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产生疑问,既激起了学生的探究,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的除法。
三、通过多种渠道组织教学
以往的教学活动比较单一,学生只是在听知识,记笔记,做练习,忽视了学生对学习的接纳情况。教师只注重自己对知识的灌输,让学生被动地按照自己的要求学习,学习变得枯燥乏味,长此以往,学生对学习丧失了兴趣,成了容纳知识的容器。对知识的掌握比较机械,不会灵活运用,数学教学的整体效率低。因此,我们要让学生体验不同的学习途径,呈现丰富的学习内容,推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很多学生不喜欢数学的原因,是因为对抽象的计算不感兴趣,这和学科特点有关。教师要打破书本认知和学生思维特点的距离,通过一种学生能接受的学习方式感受到数学是鲜活的。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让学生了解数学,喜欢数学。比如,在教学面积、周长的概念时,让学生亲自动手去量一量、算一算。自己腰围、文具盒、桌子等都是学生熟悉的,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加深了印象。又如,在学了“年、月、日”这一课之后,让每个学生说一说,自己出生的年份是闰年还是平年,如此切身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的价值所在。这对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学生都喜欢玩,喜欢游戏,对游戏活动的兴趣远远要高于学习。游戏是一种无意的活动,而学习是一种有意注意,后者让学生学习感到压力和紧张感,而前者让学生感到放松,在愉快的心境下积极投入。教师不妨把学习活动和游戏结合起来,把有意注意学习变为无意注意行为的学习,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比如,①竞赛活动。有小组竞赛和个人竞赛两种。竞赛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同学们踊跃参加,都想争第一。如口算比赛、抢答比赛都是他们所喜欢的;②开火车游戏、找朋友游戏,锻炼了学生的判断力,在数学计算学习上,让学生摆脱了单一的书本练习。
学生的学习状态往往受学习气氛的影响,个体学习由于没有外界的压力,容易放松,产生懒惰的学习情绪。而且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学习面有局限,一旦遇到学习的阻碍就不能突破。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大家积极参与讨论,互相补充,取长补短。这是各小组之间互相学习、互相竞争、互相促进的过程。通过组际交流可以把小组的认知成果转化为全体组员的共同认知成果,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互相启发,开拓思维,更可纠正个别小组全局性的错误。同时,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从而通过横向比较意识到与别组的差距,促进齐心协力共同进步,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最后通过表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喜悦,延长学习的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还要想方设法使兴趣持久。因为小学生的兴趣既不稳定,又不长久。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意念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发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这种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也就是学生兴趣的源泉。对学生来说,老师的一点点鼓励,一次的肯定,一次表扬,都是他成功的标志,他都能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时学生的兴趣就如同永不枯竭的源泉,就会浓厚、持久。综上所述,是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学习心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就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
- 【发布时间】2018/10/10 14:40:47
- 【点击频次】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