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发言的策略
【关键词】 ;
【正文】 进入课改多年来,笔者听过了许多公开课。近两年,更多的是深入课堂听“家常课”,因此听到的课大多“原汁原味”,但进入听课后的反思环节,却发现学生的回答存在着这样的“通病”——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表达不够具体,总是只谈“一点”(只言片语);即使长了,那语言听来不是罗嗦就是干巴枯燥,总让人感觉不舒服……如何让学生从“一点”说开去,改变“只言片语”的现象,真正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笔者便有心观察和审视语文课堂学生口语表达的现状,并作了一些跟踪调查和分析,下面想谈一些自己在实践中的思考和策略,与同行共切磋:
一、搭建平台,勤于发言
如何利用有效的平台、载体促进小学语文课堂发言是摆在每一个老师面前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伴随着新课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根本目的,同时,在积极倡导“平等互动”的师生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课堂发言是实现这一系列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有必要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去重新审视“课堂发言”这一普通而又非凡的教学技能,去重新定位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如何将这一技巧渗透进教学中,内化到学生内心。努力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适时搭建合适的教学平台,让学生多探索,多发言。如,在执教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两首》这一课时,打破常规,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一是通过微课学习能理解、掌握诗句中重点词语、诗句的意思;二是通过合作学习凭借诗歌语言文字,感受石灰与梅花的品质、体会作者的感情;三是通过自主探究,体会相关写法,并能运用。本课教学,放手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互问互答中发现疑点,发现奥秘。在本课快要结束时,相机抛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这两首古诗它们也有相同的地方,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探究相同的地方在哪里?此时同学们热情高涨,谈了一系列的发现:一是两首诗都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二是都是自喻诗,将石灰和墨梅比喻自己;三是两首诗都有“清”字等。学生在这样的平台中发挥出了潜能爱上发言,勤于发言了。在这样的格局中,教师不再是教学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引导着,促进者,文本的探索者,平等的对话者,是理解和使用教材的研究者,这对维持、控制好课堂秩序,调控、落实好课堂教学起到了铺垫的作用,真正把以“微课、小组合作”的有效平台落实到了小学语文课堂发言中。
二、抓住契机,锻炼表达能力
当今语文教学专家研究发现,我们的语文教学对课文的语言材料只注重了积累,而忽略了使用,不注重帮助学生将教材语言转化为属于自我的积极语言。何为“积极语言”?根据语言学家的分析,语言有消极语言和消极语言之分。所谓消极语言是指积累了而没有被使用的语言;而积极的语言则指经常使用的语言。学生学了教材,积累了课文语言,若仅仅储存起来,而没有加以运用,这些语言就会在学生的语言仓库里退化为消极语言。教师在教学中应提供各种语言环境,抓住契机,通过有效的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的教材语言经常加以利用,从而转化为积极语言。为了让学生练说,我利用语文课前两分钟(预备铃声响后)让每个学生轮流上来说,有重大新闻时说,有新鲜事时说……做到每天“一小说”(两分钟),每周末一大说(十五分钟)。我还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态势语运用习惯,做到自然大方、和谐得体,同时特别要求在说的时候要用到新近学习的语言(文中的好词好句,有深刻寓意的重点句等),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的语言“优美动听“起来。经过每天不失时机的锻炼和师生的即兴评价指导,学生的表达能力定会突飞猛进。
三、及时评价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小学生不同于中学生,他们学习的动力一般来说不够持久。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良好表现适时地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当然,这种评价不是单纯地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依据,要求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的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激发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保持学习的持久性。当然,评价必须是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不能随意化、扩大化以及无原则化。同时要明确,评价并不是单纯的表扬,教师要明白适当的批评也同样具有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和功能,要做到批评与赞赏相辅相成。
总之,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发言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了师生的互动交流,达成了各项教学目标,落实了新课程提出的有关要求。同时,本文积极从课堂氛围、课堂情景、课堂平台等多方面提出实施课堂发言的策略,期盼能给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获得启迪,真正使学生“敢于发言、勤于发言”。
一、搭建平台,勤于发言
如何利用有效的平台、载体促进小学语文课堂发言是摆在每一个老师面前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伴随着新课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根本目的,同时,在积极倡导“平等互动”的师生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课堂发言是实现这一系列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有必要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去重新审视“课堂发言”这一普通而又非凡的教学技能,去重新定位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如何将这一技巧渗透进教学中,内化到学生内心。努力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适时搭建合适的教学平台,让学生多探索,多发言。如,在执教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两首》这一课时,打破常规,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一是通过微课学习能理解、掌握诗句中重点词语、诗句的意思;二是通过合作学习凭借诗歌语言文字,感受石灰与梅花的品质、体会作者的感情;三是通过自主探究,体会相关写法,并能运用。本课教学,放手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互问互答中发现疑点,发现奥秘。在本课快要结束时,相机抛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这两首古诗它们也有相同的地方,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探究相同的地方在哪里?此时同学们热情高涨,谈了一系列的发现:一是两首诗都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二是都是自喻诗,将石灰和墨梅比喻自己;三是两首诗都有“清”字等。学生在这样的平台中发挥出了潜能爱上发言,勤于发言了。在这样的格局中,教师不再是教学知识的传授者,而是一个组织者,引导着,促进者,文本的探索者,平等的对话者,是理解和使用教材的研究者,这对维持、控制好课堂秩序,调控、落实好课堂教学起到了铺垫的作用,真正把以“微课、小组合作”的有效平台落实到了小学语文课堂发言中。
二、抓住契机,锻炼表达能力
当今语文教学专家研究发现,我们的语文教学对课文的语言材料只注重了积累,而忽略了使用,不注重帮助学生将教材语言转化为属于自我的积极语言。何为“积极语言”?根据语言学家的分析,语言有消极语言和消极语言之分。所谓消极语言是指积累了而没有被使用的语言;而积极的语言则指经常使用的语言。学生学了教材,积累了课文语言,若仅仅储存起来,而没有加以运用,这些语言就会在学生的语言仓库里退化为消极语言。教师在教学中应提供各种语言环境,抓住契机,通过有效的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的教材语言经常加以利用,从而转化为积极语言。为了让学生练说,我利用语文课前两分钟(预备铃声响后)让每个学生轮流上来说,有重大新闻时说,有新鲜事时说……做到每天“一小说”(两分钟),每周末一大说(十五分钟)。我还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态势语运用习惯,做到自然大方、和谐得体,同时特别要求在说的时候要用到新近学习的语言(文中的好词好句,有深刻寓意的重点句等),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的语言“优美动听“起来。经过每天不失时机的锻炼和师生的即兴评价指导,学生的表达能力定会突飞猛进。
三、及时评价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小学生不同于中学生,他们学习的动力一般来说不够持久。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良好表现适时地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当然,这种评价不是单纯地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依据,要求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的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激发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保持学习的持久性。当然,评价必须是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不能随意化、扩大化以及无原则化。同时要明确,评价并不是单纯的表扬,教师要明白适当的批评也同样具有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和功能,要做到批评与赞赏相辅相成。
总之,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发言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了师生的互动交流,达成了各项教学目标,落实了新课程提出的有关要求。同时,本文积极从课堂氛围、课堂情景、课堂平台等多方面提出实施课堂发言的策略,期盼能给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获得启迪,真正使学生“敢于发言、勤于发言”。
- 【发布时间】2018/10/10 14:41:13
- 【点击频次】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