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疑能力;激发培养;
【正文】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著名科学家李政道也说:“学问,学问,要学习提问。”可见,“问”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现代教学提倡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质疑问难,进而分析和解决问题。但是,并非所有小学生都敢问、爱问、会问。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逐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使其养成多思善问的习惯。同时,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素质教育就是要调动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获得主动发展和全面发展。教师重视学生的质疑正是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我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一、弄清学生质疑能力低下的原因
高效课堂改革要求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互动,共同探索。这就要求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然而,现在许多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低下是有目共睹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原因:1.学生没有认真预习自学课本内容;2.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3.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被人瞧不起;4.师生关系紧张不融洽,学生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5.课堂气氛不活跃、沉闷,导致学生没有质疑求异的兴趣。
以上种种原因,严重制约着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成为学生质疑能力养成的瓶颈。那么如何克服这些障碍,摆脱以上的束缚呢?
二、提高学生数学课堂质疑能力的应对策略
1、创设氛围,鼓励学生质疑。
学生问题意识淡薄,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当引起的。长期以来,教师多采用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回答的教学模式,这样就压抑了孩子好问的天性,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惰性状态。因此在实施高效课堂改革的今天,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我们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使他们深刻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释放学生的潜能。
2、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的空间。
在高效课堂模式下,为了完成一个接一个得教学流程,教师无形中为了赶进度从而缩短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这样只是表面上的高效课堂,其实这样的课堂一点也不高效,因此我们应采取一些措施,合理地利用课堂40分钟,如导学案的设计可以少而精,分层设计等;学生展示问题可采用多种形式,但是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一定不能省,多一些思考就能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3、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增强质疑意识。
问题是促进创新的原动力,在教学中要想鼓励学生敢提问题、善提问题,教师就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我采用“自学—提问—验证”的方式启发学生多提问,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一旦学生提出了问题,无论质量如何、正确与否,都给予鼓励,实现教学互动、信息共享。如在教学“0除以任何不为零的数均得0”概念时,有一名学生大胆提出:“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教师首先表扬他肯动脑筋,问题提得好,然后出两道算式:0÷0=( );10÷0=(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后很快认识到,前者商不确定,而后者找不到商,经此过程学生就理解了概念,教师也达到了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之目的。
4、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学生会问。
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每位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会是前提,而让学生会学才是目的。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引发学生联想,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倡质疑“无错”。例如:在讲解“什么是面积?”时,学生提出:“不封闭图形有没有面积?”我对学生的质疑给予肯定和表扬,同时让大家在讨论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还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勇于质疑的信心。
教师还要为学生的质疑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也是如此,教师讲课时,要讲究提问的策略和质量,多问一些“为什么?”,“怎么样?”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教师应该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为学生独立质疑做准备,如: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以及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进行质疑;再如:在学生合作、交流和展示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思维能力的不同,很可能导致学生的解决方案不同,因此,在小组交流和展示环节,应鼓励学生质疑。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就会慢慢地问起来,而且会提出一些高质量的问题。
总之,我认为教师在高效课堂教学实践中,应通过各种形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使学生由被动质疑转变为主动质疑,鼓励他们迸发思维的火花,敢于超越教材,敢于超越教师,教师要适时点拨,让学生在质疑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参考文献:
[1]秦华.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质疑能力的培养[J].《教育研究》,2013.08
[2]杨云生.创设探究型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J].《中小学教育》,2015.03
一、弄清学生质疑能力低下的原因
高效课堂改革要求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互动,共同探索。这就要求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直至解决问题,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然而,现在许多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低下是有目共睹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原因:1.学生没有认真预习自学课本内容;2.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3.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被人瞧不起;4.师生关系紧张不融洽,学生不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5.课堂气氛不活跃、沉闷,导致学生没有质疑求异的兴趣。
以上种种原因,严重制约着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成为学生质疑能力养成的瓶颈。那么如何克服这些障碍,摆脱以上的束缚呢?
二、提高学生数学课堂质疑能力的应对策略
1、创设氛围,鼓励学生质疑。
学生问题意识淡薄,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当引起的。长期以来,教师多采用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回答的教学模式,这样就压抑了孩子好问的天性,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惰性状态。因此在实施高效课堂改革的今天,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我们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使他们深刻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释放学生的潜能。
2、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的空间。
在高效课堂模式下,为了完成一个接一个得教学流程,教师无形中为了赶进度从而缩短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这样只是表面上的高效课堂,其实这样的课堂一点也不高效,因此我们应采取一些措施,合理地利用课堂40分钟,如导学案的设计可以少而精,分层设计等;学生展示问题可采用多种形式,但是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一定不能省,多一些思考就能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3、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增强质疑意识。
问题是促进创新的原动力,在教学中要想鼓励学生敢提问题、善提问题,教师就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我采用“自学—提问—验证”的方式启发学生多提问,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一旦学生提出了问题,无论质量如何、正确与否,都给予鼓励,实现教学互动、信息共享。如在教学“0除以任何不为零的数均得0”概念时,有一名学生大胆提出:“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教师首先表扬他肯动脑筋,问题提得好,然后出两道算式:0÷0=( );10÷0=(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后很快认识到,前者商不确定,而后者找不到商,经此过程学生就理解了概念,教师也达到了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之目的。
4、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学生会问。
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每位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会是前提,而让学生会学才是目的。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引发学生联想,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倡质疑“无错”。例如:在讲解“什么是面积?”时,学生提出:“不封闭图形有没有面积?”我对学生的质疑给予肯定和表扬,同时让大家在讨论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还提高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勇于质疑的信心。
教师还要为学生的质疑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也是如此,教师讲课时,要讲究提问的策略和质量,多问一些“为什么?”,“怎么样?”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教师应该使学生明确在哪儿找疑点,为学生独立质疑做准备,如: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以及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进行质疑;再如:在学生合作、交流和展示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思维能力的不同,很可能导致学生的解决方案不同,因此,在小组交流和展示环节,应鼓励学生质疑。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学生就会慢慢地问起来,而且会提出一些高质量的问题。
总之,我认为教师在高效课堂教学实践中,应通过各种形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使学生由被动质疑转变为主动质疑,鼓励他们迸发思维的火花,敢于超越教材,敢于超越教师,教师要适时点拨,让学生在质疑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参考文献:
[1]秦华.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质疑能力的培养[J].《教育研究》,2013.08
[2]杨云生.创设探究型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J].《中小学教育》,2015.03
- 【发布时间】2018/10/20 13:20:02
- 【点击频次】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