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论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 小学语文;创新思维;培养;
【正文】随着社会竞争加剧,培养学生创新品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这个社会高度发展的新时期,要求公民不仅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还要求具有创新意识,作为面向未来的语文教育就应义不容辞地担起当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的重任,既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听说读写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思维的灵活性与独创性。新课标明确指出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对此,我结合多年从事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些心得。
一、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学起于思患无疑。有效的思考是从质疑开始的。南宋教育家朱熹曾说过:“学生读书无疑须教有疑。”因此,通过“教有疑”策略,让我们开启诱发式教学。这不仅能调动学生思维参与,启动思维,而且还能有效培养思维能力。而我们传统课堂,常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的模式,这种课堂方法呆板,形式枯燥、气氛沉闷,教室无生气,学生无灵气,久而久之,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差,独立学习能力难以得到培养。在时至新课改的今天,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巧设疑问,鼓励学生质疑思考,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思维的独创性。
(一)激发兴趣,养成质疑习惯。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启动思维的促进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打消那种怕学生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实际上,只要教师实事求是,有地放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激活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儿童时期是创新思维培养的最佳时期,他们往往凭借敏锐的观察,不受习惯思维定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设疑应是重要手段,教师应通过设疑激活学生思维。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只有提出问题,才能想办法解决问题,主动探索和思考。鼓励学生发展独特见解,提倡学生争辩,通过争辩,学生的主体意识大大增强,个体潜能就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激发想象,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与创新在方式上是一致的,都是运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时,必然要引导学生想象。
(一)设置悬念,激发探索欲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的活动。”而学生积极的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创设恰当的悬念,诱导学生探索欲望,提升质疑问难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探求动机,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实现“摘得到”的愿望。这样就能让学生感受成功,尝到学习快乐,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思考的兴趣。
(二)启发引导,拓宽想象空间。如果我们单纯地谈教学,忘记了教学活动背后还存在着一个广阔的、丰富多彩的世界,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变成一种缺乏生气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观察、思维及各种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活泼、深入、全面,有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三、打破定势,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语文的学习过程是思维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阅读感受,“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新课标要求我们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的重要原因。文中一个“哈姆雷特”,不同读者脑中有不同的“哈姆雷特”,这就是个性化阅读创造,文中的形象在学生感觉、想象、领悟里进行不同组合,因而形成不同的“哈姆雷特”。所以,教师不能用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要引导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文外之画”、“字中之情”,给学生创造空间、创造平台、创造机会。
(一)营造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心理学研究也告诉我们,在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巨大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全神贯注,积极思维,所以,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纯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的火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只有创设轻松、愉悦、自然的环境,激发兴趣,学生才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拓宽思维,才会有创新意向行动。
(二)提倡标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用教师的思想才能有可能点燃它。”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抓准时机,激励思维,用自己的思想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形成星火燎原之势。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要落实在让学生学会创新性学习上。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运用自主创新性教学模式,提倡让学生“标新立异”。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法是很多,还有待于我们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总结,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教师持之以恒,从自身做起,进行不落俗套地创新教育,在发展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同时,善导善启学生思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和标新立异,不受定势,打破常规,让学生敢于想、敢于做。
参考文献:
[1]李秀霞,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4年。
一、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学起于思患无疑。有效的思考是从质疑开始的。南宋教育家朱熹曾说过:“学生读书无疑须教有疑。”因此,通过“教有疑”策略,让我们开启诱发式教学。这不仅能调动学生思维参与,启动思维,而且还能有效培养思维能力。而我们传统课堂,常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的模式,这种课堂方法呆板,形式枯燥、气氛沉闷,教室无生气,学生无灵气,久而久之,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差,独立学习能力难以得到培养。在时至新课改的今天,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巧设疑问,鼓励学生质疑思考,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思维的独创性。
(一)激发兴趣,养成质疑习惯。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启动思维的促进器。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端正教学思想,打消那种怕学生问题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挤占课堂教学时间、打乱教学计划的顾虑。实际上,只要教师实事求是,有地放矢,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敢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激活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儿童时期是创新思维培养的最佳时期,他们往往凭借敏锐的观察,不受习惯思维定势。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设疑应是重要手段,教师应通过设疑激活学生思维。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只有提出问题,才能想办法解决问题,主动探索和思考。鼓励学生发展独特见解,提倡学生争辩,通过争辩,学生的主体意识大大增强,个体潜能就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激发想象,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与创新在方式上是一致的,都是运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因此,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时,必然要引导学生想象。
(一)设置悬念,激发探索欲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并使学习成为一种思索的活动。”而学生积极的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创设恰当的悬念,诱导学生探索欲望,提升质疑问难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探求动机,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实现“摘得到”的愿望。这样就能让学生感受成功,尝到学习快乐,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思考的兴趣。
(二)启发引导,拓宽想象空间。如果我们单纯地谈教学,忘记了教学活动背后还存在着一个广阔的、丰富多彩的世界,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变成一种缺乏生气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观察、思维及各种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活泼、深入、全面,有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三、打破定势,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语文的学习过程是思维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阅读感受,“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新课标要求我们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的重要原因。文中一个“哈姆雷特”,不同读者脑中有不同的“哈姆雷特”,这就是个性化阅读创造,文中的形象在学生感觉、想象、领悟里进行不同组合,因而形成不同的“哈姆雷特”。所以,教师不能用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要引导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文外之画”、“字中之情”,给学生创造空间、创造平台、创造机会。
(一)营造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心理学研究也告诉我们,在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巨大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全神贯注,积极思维,所以,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纯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的火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只有创设轻松、愉悦、自然的环境,激发兴趣,学生才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拓宽思维,才会有创新意向行动。
(二)提倡标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用教师的思想才能有可能点燃它。”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抓准时机,激励思维,用自己的思想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形成星火燎原之势。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要落实在让学生学会创新性学习上。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运用自主创新性教学模式,提倡让学生“标新立异”。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法是很多,还有待于我们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总结,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教师持之以恒,从自身做起,进行不落俗套地创新教育,在发展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同时,善导善启学生思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和标新立异,不受定势,打破常规,让学生敢于想、敢于做。
参考文献:
[1]李秀霞,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4年。
- 【发布时间】2018/10/25 11:46:56
- 【点击频次】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