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
【关键词】 ;
【正文】v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构建生活化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是顺应新课改,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让政治课堂回归生活的必然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体驗,更注意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启发、引导学生,并且让学生关注身边人,关心身边事,在生活中学习,向生活学习,使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
所谓“生活化”教学,是指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将教材知识与重大时政热点问题、学生周围生活实际、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民族习俗等紧密联系起来。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为支撑的课程教学模块,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鲜明特色和一大亮点,这必然要求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
一、创设生活情境,活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
将生活情境带入教学中,是符合新课标精神的教学方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通过带入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促进教学的发展,是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
1.情境选择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
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要选择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这样才能满足情境教学的代入感,盲目的带入反而会使学生产生不适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要基于对学生了解的前提下结合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情境。例如,在进行法律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些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带入到法律中,如消费时买到了假的商品、寄快递时发生了破损、丢失等情况,如何申请赔付等,这些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与接触到的问题,带领学生掌握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能够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实现自我保护。这样的话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并且与学生产生互动,还能使学生感受到道德法律学习的实践意义等。情境的选择除了教师能够想到、了解到的学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外,还可以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书籍、影视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学习等。
2.创设多种类型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除了服务于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的情境设计外,还应到有一些教学组织相关的情景。合作情境,是指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一些事情,共同完成课程的学习。合作能力以及在其交流中实现的学生之间的礼貌、尊重等品德,本身就是学生应当具备的道德修养,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能够了解到学生的观点等,推进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创建竞争教学情境,将学生分成不同的教学小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自主创造学习情境,设计参与教学等;或者是针对某一情况,让学生进行劝导帮助等,竞争的模式能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符合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丰富的课堂组织情境的创设,能够使学生进一步自觉的参与到学习讨论中,并且增强了课堂组织效果。
3.在课堂实现角色扮演
将生活情境带入课堂,除了典型的情景教学创造情境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建立模拟场景的尝试,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身临其境的去体味、去尝试。例如,在讲解法律知识之后,可以建立模拟法庭,让学生分别扮演法官和原、被告,然后对于一些情况进行讨论。在思想道德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公交车的场景,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身份的人乘坐在同一辆公交车中,继续发展故事。教师既可以设定固定的情节,让学生进行演绎,也可不设定情境,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主的设定情境,展开教学。初中阶段学生年龄尚小,参与意识、表现意识还较为强烈,采用这样的场景模拟,能够将教材中枯燥的文字转化为一幕幕短剧,让学生参与其中的感悟体验,启发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况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进行处理。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需要选择素材的情况,教师可以尽量选择近来报刊电视上播放的热门话题,让学生讨论,这符合政治学科的特色所在,也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给学生讨论热点的机会,能够体现他们的参与性及建设性等。
二、教学内容注重“生活化”教学
生活化教学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拉近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积极性。生活化教学方式是具有能动性的,是充满生活气息的,把学生的学习内容完全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的学习内容来源于生活并能更好地服务于生活,我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精心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注意挖掘生活事例的思想道德教育价值,借机对学生进行本学科的价值渗透。例如,在讲解《自我保护》时,播放了一段全校师生地震应急疏散演练的视频:全校1000多名师生利用课间操时间,参加了演练,全过程用时3分14秒。演练共分两大步骤,一是紧急避震,二是紧急疏散。当第一声铃响起时,当节任课教师迅速组织学生躲避,并按照躲避姿势保护好自己。当第二声铃响起时,当节任课教师按照撤离的顺序和路线,指挥和带领全体学生快速、有序、安全地从班级里撤出,到操场集合,并蹲下、护住头部。有效增长了广大师生的防震避震知识,有力增(下转第10页)(上接第11页)强了广大师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教学过程教师能够恰当引用现实生活事例,就能使枯燥的内容生活化趣味化,唤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延伸和升华。
三、将课堂朝生活方向延伸,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
生活是一部百科全书,许多生活现象的背后都隐藏着丰富的历史、地理、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知识。将社会场景展现在课堂上,使抽象的知识具象化,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扫清理解障碍,还能使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发现“自我”,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认识。因此,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師要从知、情、意、行等方面入手,营造一种多方交织融合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生活化氛围、场景中扮演角色、进行想象、得到锻炼、受到启发,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教学,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从苏丹红咸鸭蛋、瘦肉精猪肉、三聚氰胺毒奶粉、废纸包装方便面、皮革酸奶和果冻等饮食安全问题入手,讲述法治与民众生命财产、人身安全之间的关系,法律、法治的地位和意义,使学生理解法律的作用,提高法律意识。然后,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或者中学生熟悉的一些话题来进行法治教育,如亲戚朋友之间借钱,碍于情面,没有打借条、立协议,结果借款方不愿意还钱,双方闹上公堂;出行时,上学路上,一些机动车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闯红灯、飙车造成交通事故,人员伤亡;一些中学生沉迷于网络,因网游而抢劫他人财物,或者在网络空间中随意攻击他人,浏览非法网页,传播不良信息等,教导大家树立法律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去接触、学习更多的法律知识,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强自我约束,做一个守法守信的好公民。
四、改进评价方式,建构全面的评价体系
实施生活化教学,就要改变传统的课堂评价模式,建构全面综合的评价体系,针对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内容设置诊断性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或效果进行终结性评价;还可以进行绝对性评价、相对性评价与个体内差异评价以及定量与定性评价等方式。在具体评价过程中,教师必须体现学生在评价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判,使评价方式具有多样性与灵活性。
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生活是学习的基础与前提,也是构成学生主观认识的重要素材,构建生活化的德育课程教学是教育改革的走向和趋势。所以教师要善于完善教学模式与方法,寓德于教,实现课程教学生活化。
所谓“生活化”教学,是指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将教材知识与重大时政热点问题、学生周围生活实际、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民族习俗等紧密联系起来。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为支撑的课程教学模块,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鲜明特色和一大亮点,这必然要求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
一、创设生活情境,活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
将生活情境带入教学中,是符合新课标精神的教学方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通过带入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促进教学的发展,是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
1.情境选择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
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要选择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这样才能满足情境教学的代入感,盲目的带入反而会使学生产生不适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要基于对学生了解的前提下结合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情境。例如,在进行法律知识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些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带入到法律中,如消费时买到了假的商品、寄快递时发生了破损、丢失等情况,如何申请赔付等,这些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与接触到的问题,带领学生掌握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能够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实现自我保护。这样的话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并且与学生产生互动,还能使学生感受到道德法律学习的实践意义等。情境的选择除了教师能够想到、了解到的学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外,还可以选择一些学生熟悉的书籍、影视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学习等。
2.创设多种类型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除了服务于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的情境设计外,还应到有一些教学组织相关的情景。合作情境,是指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一些事情,共同完成课程的学习。合作能力以及在其交流中实现的学生之间的礼貌、尊重等品德,本身就是学生应当具备的道德修养,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能够了解到学生的观点等,推进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创建竞争教学情境,将学生分成不同的教学小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自主创造学习情境,设计参与教学等;或者是针对某一情况,让学生进行劝导帮助等,竞争的模式能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符合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丰富的课堂组织情境的创设,能够使学生进一步自觉的参与到学习讨论中,并且增强了课堂组织效果。
3.在课堂实现角色扮演
将生活情境带入课堂,除了典型的情景教学创造情境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建立模拟场景的尝试,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身临其境的去体味、去尝试。例如,在讲解法律知识之后,可以建立模拟法庭,让学生分别扮演法官和原、被告,然后对于一些情况进行讨论。在思想道德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公交车的场景,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身份的人乘坐在同一辆公交车中,继续发展故事。教师既可以设定固定的情节,让学生进行演绎,也可不设定情境,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主的设定情境,展开教学。初中阶段学生年龄尚小,参与意识、表现意识还较为强烈,采用这样的场景模拟,能够将教材中枯燥的文字转化为一幕幕短剧,让学生参与其中的感悟体验,启发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情况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进行处理。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需要选择素材的情况,教师可以尽量选择近来报刊电视上播放的热门话题,让学生讨论,这符合政治学科的特色所在,也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给学生讨论热点的机会,能够体现他们的参与性及建设性等。
二、教学内容注重“生活化”教学
生活化教学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拉近师生、生生之间的距离,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积极性。生活化教学方式是具有能动性的,是充满生活气息的,把学生的学习内容完全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让学生的学习内容来源于生活并能更好地服务于生活,我在进行课堂教学时,精心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注意挖掘生活事例的思想道德教育价值,借机对学生进行本学科的价值渗透。例如,在讲解《自我保护》时,播放了一段全校师生地震应急疏散演练的视频:全校1000多名师生利用课间操时间,参加了演练,全过程用时3分14秒。演练共分两大步骤,一是紧急避震,二是紧急疏散。当第一声铃响起时,当节任课教师迅速组织学生躲避,并按照躲避姿势保护好自己。当第二声铃响起时,当节任课教师按照撤离的顺序和路线,指挥和带领全体学生快速、有序、安全地从班级里撤出,到操场集合,并蹲下、护住头部。有效增长了广大师生的防震避震知识,有力增(下转第10页)(上接第11页)强了广大师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教学过程教师能够恰当引用现实生活事例,就能使枯燥的内容生活化趣味化,唤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延伸和升华。
三、将课堂朝生活方向延伸,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
生活是一部百科全书,许多生活现象的背后都隐藏着丰富的历史、地理、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知识。将社会场景展现在课堂上,使抽象的知识具象化,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扫清理解障碍,还能使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发现“自我”,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认识。因此,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師要从知、情、意、行等方面入手,营造一种多方交织融合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生活化氛围、场景中扮演角色、进行想象、得到锻炼、受到启发,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教学,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从苏丹红咸鸭蛋、瘦肉精猪肉、三聚氰胺毒奶粉、废纸包装方便面、皮革酸奶和果冻等饮食安全问题入手,讲述法治与民众生命财产、人身安全之间的关系,法律、法治的地位和意义,使学生理解法律的作用,提高法律意识。然后,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或者中学生熟悉的一些话题来进行法治教育,如亲戚朋友之间借钱,碍于情面,没有打借条、立协议,结果借款方不愿意还钱,双方闹上公堂;出行时,上学路上,一些机动车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闯红灯、飙车造成交通事故,人员伤亡;一些中学生沉迷于网络,因网游而抢劫他人财物,或者在网络空间中随意攻击他人,浏览非法网页,传播不良信息等,教导大家树立法律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去接触、学习更多的法律知识,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强自我约束,做一个守法守信的好公民。
四、改进评价方式,建构全面的评价体系
实施生活化教学,就要改变传统的课堂评价模式,建构全面综合的评价体系,针对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内容设置诊断性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或效果进行终结性评价;还可以进行绝对性评价、相对性评价与个体内差异评价以及定量与定性评价等方式。在具体评价过程中,教师必须体现学生在评价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判,使评价方式具有多样性与灵活性。
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生活是学习的基础与前提,也是构成学生主观认识的重要素材,构建生活化的德育课程教学是教育改革的走向和趋势。所以教师要善于完善教学模式与方法,寓德于教,实现课程教学生活化。
- 【发布时间】2018/11/4 10:04:11
- 【点击频次】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