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教学过程;
【正文】小学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那么,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实现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通呢?下面就谈谈自己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一、导入生活化,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把握好新旧知识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讲解图形的轴对称问题时,我先拿出自己剪好的“囍”字,问学生:会剪“囍”字吗?如何剪?剪出的“囍”字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轴对称的美,发现这些图形的变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二、课堂语言生活化
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小学生年龄偏小,数学知识经验贫乏,思维简单,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低段年级,抽象逻辑思维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语言教学生活化很重要。如何将数学课堂语言生活化呢?在平时教学中,我比较注重运用一些让学生感兴趣、语言言简意赅、语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的数学儿歌、顺口溜、谜语等来将数学中抽象的内容具体形象化,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对数学学习由“厌学”变为“乐学”“想学”。我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考虑到低段学生对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较差,我引用谜语“小小一个长方体,肚里装着尺和笔,小朋友们来上学,把它放进书包里。”马上调动起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对空间图形有了直观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生活化
要想实现教学过程的生活化,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快、自然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数学的学习爱好和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应该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生活问题去预习即将学习的新知识;另外,教师要从实际生活当中收集可以教授给学生的具有丰富意义的信息,提高他们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的观察能力和运用能力。
四、数学问题生活化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有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才能让学生看得见,用得着。让学生切实地体会到:这是我们在生活中将要面临的和需要解决的种种问题,也让学生体会到我有权利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因而迸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才能主动地思考,积极地动手操作,认真地推理、归纳,在紧张热烈的氛围中掌握知识要点。
五、练习作业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所以学生的练习作业要回到生活,让学生做生活中的数学。如在教学六年级数学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题:我们35人到孟获城去玩,现有A客车可坐10人,每车120元,B客车可坐8人,每车100元,我们怎样租车最合算?这时学生积极性非常高,他们通过合作讨论计算比较等活动圆满完成练习。
六、运用数学知识,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中的应用价值,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从而增加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多维度地思考问题。
例如:在教完“相遇问题应用题”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小明和小萍同时从学校出发,小明每分钟走50米,小萍每分钟走60米,20分钟后,两人相距多少米?由于“相遇问题”的思维定势影响,学生只从“相背而行”这一思考角度得出(50+60)×20=2200(米)这一结论,思维一时受阻,我及时启发他们画图帮助思考,学生思路拓展开来,又得出另外两种结论:如果小明和小萍走的方向为“同向而行”则(60-50)×20=200(米);如果既不是“相向而行”,又不是“同向而行”怎么办呢?学生得出多种答案。学生对自己的“发现”既惊讶又欣喜,课堂上洋溢着勃勃生机。又如:在学习了“统计图”后,可以让学生到生活实践中调查各种生活数据,并制成统计图。可以调查自己学校各班或各年级的学生数,然后制成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分析自己学校几年来的招生情况等等。这样,既让枯燥的课堂变得有趣,又让数学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
总而言之,只要有机地吧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就能让数学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就能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的价值性,也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质疑欲。他们就会在长期的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当无法解决的问题出现时,他们就会主动地进入书本以期运用书本研究数学来解决面对的问题,也就达到了活学活用、活用活学的境界,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一、导入生活化,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把握好新旧知识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讲解图形的轴对称问题时,我先拿出自己剪好的“囍”字,问学生:会剪“囍”字吗?如何剪?剪出的“囍”字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轴对称的美,发现这些图形的变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二、课堂语言生活化
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小学生年龄偏小,数学知识经验贫乏,思维简单,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低段年级,抽象逻辑思维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语言教学生活化很重要。如何将数学课堂语言生活化呢?在平时教学中,我比较注重运用一些让学生感兴趣、语言言简意赅、语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的数学儿歌、顺口溜、谜语等来将数学中抽象的内容具体形象化,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对数学学习由“厌学”变为“乐学”“想学”。我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时,考虑到低段学生对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较差,我引用谜语“小小一个长方体,肚里装着尺和笔,小朋友们来上学,把它放进书包里。”马上调动起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对空间图形有了直观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生活化
要想实现教学过程的生活化,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快、自然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数学的学习爱好和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应该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生活问题去预习即将学习的新知识;另外,教师要从实际生活当中收集可以教授给学生的具有丰富意义的信息,提高他们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的观察能力和运用能力。
四、数学问题生活化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有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才能让学生看得见,用得着。让学生切实地体会到:这是我们在生活中将要面临的和需要解决的种种问题,也让学生体会到我有权利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因而迸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才能主动地思考,积极地动手操作,认真地推理、归纳,在紧张热烈的氛围中掌握知识要点。
五、练习作业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所以学生的练习作业要回到生活,让学生做生活中的数学。如在教学六年级数学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题:我们35人到孟获城去玩,现有A客车可坐10人,每车120元,B客车可坐8人,每车100元,我们怎样租车最合算?这时学生积极性非常高,他们通过合作讨论计算比较等活动圆满完成练习。
六、运用数学知识,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中的应用价值,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从而增加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多维度地思考问题。
例如:在教完“相遇问题应用题”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小明和小萍同时从学校出发,小明每分钟走50米,小萍每分钟走60米,20分钟后,两人相距多少米?由于“相遇问题”的思维定势影响,学生只从“相背而行”这一思考角度得出(50+60)×20=2200(米)这一结论,思维一时受阻,我及时启发他们画图帮助思考,学生思路拓展开来,又得出另外两种结论:如果小明和小萍走的方向为“同向而行”则(60-50)×20=200(米);如果既不是“相向而行”,又不是“同向而行”怎么办呢?学生得出多种答案。学生对自己的“发现”既惊讶又欣喜,课堂上洋溢着勃勃生机。又如:在学习了“统计图”后,可以让学生到生活实践中调查各种生活数据,并制成统计图。可以调查自己学校各班或各年级的学生数,然后制成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分析自己学校几年来的招生情况等等。这样,既让枯燥的课堂变得有趣,又让数学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
总而言之,只要有机地吧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就能让数学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就能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的价值性,也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质疑欲。他们就会在长期的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当无法解决的问题出现时,他们就会主动地进入书本以期运用书本研究数学来解决面对的问题,也就达到了活学活用、活用活学的境界,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 【发布时间】2018/11/4 10:09:22
- 【点击频次】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