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培养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探究

 

【作者】 杨永辉

【机构】 四川省武胜县金牛初级中学校

【摘要】 要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主体性,我们就可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来促进其实现。本文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初中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 初中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实践策略;
【正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艺术就在于设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就肯用全部的精力去做事情。”因此,要落实新课标中学生主体理念,我们就可以由此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乐于学数学。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智力水平并不低,学习成绩却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学生主观认为数学这门学科太难、太深奥,从而对这门学科不感兴趣。为此,初中数学教师在其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的情感、兴趣、需要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调动他们学习内在的积极性,使其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主动参与到教学对话的双边活动中来,与教师共同建有意义的数学教学活动。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思和疑是调动学生思维参与的重要启动器,有效的设置悬念,是将学生过早卷入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手段。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老师都是照本宣科地直接导入新课内容,让学生觉得数学学习枯燥乏味,对此毫无兴趣。其实新课的导入法是灵活多样的,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选择设置问题,引起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的兴趣。如讲授相似三角形应用时,抛出问题:“不上树如何测出一棵树的高度,你有什么办法可以测出西安大雁塔的高度呢?”抛出这样的悬念作课堂新课教学引入,其作用是非常明显的,这样就能有效通过设疑引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兴趣,逐步产生对数学这门课学习的欲望,其强烈的求知欲就会瞬间被点燃。
  二、实施化教学,引发学生积极关注
  数学源于生活,新课标要求我们“从生活中到生活中去”。体现在教学中,就是要实施生活化教学。为此,我们教师应选择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作背景引入,再结合学习内容讲述诸如数学发展简史、数学家的成长过程和有关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等等。也可以讲一些有趣的数学典故。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产生了愉快的学习心理,自然不会令学生昏昏欲睡。比如在介绍比例教学中,适当介绍黄金分割的有关知识,并进行拓展。人的最美体型便是上半身与下半身呈黄金比例分割。又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我首先介绍中国古代著名数学家的著作《周髀算经》中关于勾股定理内容的叙述,即“勾三,股四,弦五”,接着又介绍了《九章算术》中记载的一个关于勾股定理应用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对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感到自豪。实施生活化教学,本身就具有较强的趣味性,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成为常态,就很好理解了。
  三、利用好胜心,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中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之一是好胜心强,自我意识强。他们在学习中往往有竞争意识。而我们的数学课教学就不一定千篇一律,我们要创新的教学模式,适时给他们创造条件进行竞争。这需要我们教师注重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对于深奥难懂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力求用浅显的方式告诉学生。对于一题有多种解法的,鼓励学生提出异议。比比谁的解法多,谁的解法妙。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如教学《三角形全等判定》时,鼓励学生用多种判定方法去证明。学生学习的兴趣高涨,教学效果收效显著。
  四、采用直观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兴趣
  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对具体的直观性有很强的依赖性,或者说初中生抽象思维有一定的局限性。初中学生思维发展的一个明显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主要属于经验型,思维的理论性还不发达,教师选择与抽象概念有关的正确的直观形象作为支柱,就能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这些概念。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一定要尽可能地进行直观教学。直观教学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好奇心。信息技术的引入对于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帮助,适当的选用直观教具和多媒体教学的作用,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力,对于深奥的演变过程一目了然,对知识的记忆印象深刻。比如教学《全等图形》时,可以通过PPT演示两个图形通过平移、旋转、翻折、对称等方法验证是否是全等图形。实践中,除了手段直观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实物直观、模型直观、图形直观、言语直观,以形成学生鲜明的表象,为他们掌握基础理论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一定要根据数学本身的特点,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这样可以使较为抽象的数量关系通过直观的几何图形将其性质反映出来,使抽象的概念关系得以直观化、形象化,有利于分析、发现和理解它们。
  五、促进“成功解题”,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过去所经历过而且获得成功的事情容易感兴趣。因此成功会激发兴趣,失败则使兴趣经受考验。不论成绩好与否,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渴望。即使一次小小的成功,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次莫大的鼓舞和激励。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学生有成功回答一次问题,成功的解决一道难题的机会。并抓住机会给予充分的肯定,让他们在公众面前获得成就感,尝试成功的乐趣,激发求知欲,诱发学习兴趣。
  当然,激趣策略还有多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达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状态,是提高学习质量和教学质量的需要。兴趣虽然属于非智力因素,却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就要善于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从兴趣到探索,从探索到成功,在成功中获取自信,从而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王成,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新课程,2009年。
  • 【发布时间】2018/11/4 10:11:33
  • 【点击频次】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