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初中历史;多媒体;运用;
【正文】多媒体是一种高效快捷的教学工具,结合投影仪和合适的多媒体课件就可将教师的教学意图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可以创造符合教学内容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融入课堂教学的情境之中。在近年的历史教学中,我利用互联网查找教学资料,使用多媒体课件组织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笔者在实践中的经验和体会,谈谈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历史教学效益的粗浅的认识。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新知的动力。心理学研究也告诉我们,学生如果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他就可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而这种兴趣的激起则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与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来思考和探究历史知识的奥秘。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而且演示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鸦片战争》一课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显示中国古代繁荣昌盛的四大发明的照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古代的辉煌历史,然后话题一转,指出当历史发展到19世纪时,我们却落后了,通过繁盛与没落的对比,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好奇心,由此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造的历史课教学情境,能较好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的意识。而且多媒体课件又能较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变静态为动态,在说明历史事件、概念、史实时简明准确,省时省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适时归纳总结,精讲巧练
每当新课讲授完成或单元教学结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课本中所学的内容归纳整理、巩固提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自己思考理解,消化吸收课文中的知识要点后,将所学的知识归纳总结,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提纲、图示、表解等快速显示一遍,梳理已学过的知识,指导学生认识各知识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已学知识点的理解。用多媒体课件可把时间跨度较大而且分散在课本各章节中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脉络清晰,一目了然,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例如,在讲“新航路的开辟”内容时,对于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学生往往难以听明白。我在课堂上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分别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过程。在路经重要地点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并配以声音讲解。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效果很好,大多能讲清楚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
用多媒体制作的课件,不但层次分明、结构清晰,而且最大的特点是具有人性化的交互功能。教师可以边演示课件边提出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有层次、有次序的练习题。教师可根据学生答题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以后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校正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总之,用多媒体技术组织课堂教学能充分体现历史教学改革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拓展学生历史视野
多媒体教学由于其包含多种媒体,如图片、电影片断、录音、动画和色彩丰富的界面与文字等,同时又是依据教学流程与规则由教师精心设计的计算机操作程序,因此对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构建完整知识结构与框架,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等方面将起着极大的作用。例如,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过程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一个重点,而战争的尾声一日本无条件投降更是学生关注的热点。然而,让学生了解日本投降的全过程,仅仅让他们侧耳倾听教师精彩的讲述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学生的思维只是跟着听觉在行动,而没有与视觉,触觉有机结合在一起。没有观察、缺乏想象的思维只能停留在初级阶段。利用多媒体技术,选择播放所需了解的日本无条件投降某些片段,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场面;日本首相铃木声嘶力竭叫嚣“本土决战”的声音;美国的“小男孩”、“胖子”在日本广岛、长崎上空卷起的蘑菇云;苏联红军进人东北的壮观以及毛泽东向中国人民发出“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号召和日本外相重光葵、参谋长梅津美治朗在东京湾“密苏里”号上垂头丧气签字的神态。所有这些活生生的场面,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对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段历史刻骨铭心。其思维活动在借助于观察、想象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向更高阶段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教育再好,它也只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传播信息的桥梁,是教学系统中的一个要素,而不是全部。它不能脱离课堂而存在,不能脱离教师和学生而存在,更不能包办一切。美国学者克拉克一针见血地指出:“多媒体不能帮助学习,正如用汽车运食物不比马车运食物营养更为丰富。”多媒体手段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如何恰到好处的使用。否则,不但发挥不了它的优势,反而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
参考文献:
[1]卜佳丽,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学子,2015年。
[2]罗敏华,初中历史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及其对策[J].科技信息,2007年。
[3]侯录芳,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优势[J].学周刊,2012年。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新知的动力。心理学研究也告诉我们,学生如果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他就可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而这种兴趣的激起则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与课堂教学融合在一起,来思考和探究历史知识的奥秘。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而且演示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鸦片战争》一课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显示中国古代繁荣昌盛的四大发明的照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古代的辉煌历史,然后话题一转,指出当历史发展到19世纪时,我们却落后了,通过繁盛与没落的对比,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好奇心,由此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造的历史课教学情境,能较好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的意识。而且多媒体课件又能较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能突破时空的限制,变静态为动态,在说明历史事件、概念、史实时简明准确,省时省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适时归纳总结,精讲巧练
每当新课讲授完成或单元教学结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课本中所学的内容归纳整理、巩固提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自己思考理解,消化吸收课文中的知识要点后,将所学的知识归纳总结,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提纲、图示、表解等快速显示一遍,梳理已学过的知识,指导学生认识各知识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已学知识点的理解。用多媒体课件可把时间跨度较大而且分散在课本各章节中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脉络清晰,一目了然,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例如,在讲“新航路的开辟”内容时,对于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学生往往难以听明白。我在课堂上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分别演示了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过程。在路经重要地点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并配以声音讲解。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效果很好,大多能讲清楚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
用多媒体制作的课件,不但层次分明、结构清晰,而且最大的特点是具有人性化的交互功能。教师可以边演示课件边提出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有层次、有次序的练习题。教师可根据学生答题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以后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校正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总之,用多媒体技术组织课堂教学能充分体现历史教学改革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拓展学生历史视野
多媒体教学由于其包含多种媒体,如图片、电影片断、录音、动画和色彩丰富的界面与文字等,同时又是依据教学流程与规则由教师精心设计的计算机操作程序,因此对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构建完整知识结构与框架,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等方面将起着极大的作用。例如,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过程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一个重点,而战争的尾声一日本无条件投降更是学生关注的热点。然而,让学生了解日本投降的全过程,仅仅让他们侧耳倾听教师精彩的讲述显然是不够的,因为学生的思维只是跟着听觉在行动,而没有与视觉,触觉有机结合在一起。没有观察、缺乏想象的思维只能停留在初级阶段。利用多媒体技术,选择播放所需了解的日本无条件投降某些片段,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场面;日本首相铃木声嘶力竭叫嚣“本土决战”的声音;美国的“小男孩”、“胖子”在日本广岛、长崎上空卷起的蘑菇云;苏联红军进人东北的壮观以及毛泽东向中国人民发出“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号召和日本外相重光葵、参谋长梅津美治朗在东京湾“密苏里”号上垂头丧气签字的神态。所有这些活生生的场面,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对日本无条件投降这段历史刻骨铭心。其思维活动在借助于观察、想象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向更高阶段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教育再好,它也只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传播信息的桥梁,是教学系统中的一个要素,而不是全部。它不能脱离课堂而存在,不能脱离教师和学生而存在,更不能包办一切。美国学者克拉克一针见血地指出:“多媒体不能帮助学习,正如用汽车运食物不比马车运食物营养更为丰富。”多媒体手段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如何恰到好处的使用。否则,不但发挥不了它的优势,反而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
参考文献:
[1]卜佳丽,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学子,2015年。
[2]罗敏华,初中历史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及其对策[J].科技信息,2007年。
[3]侯录芳,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优势[J].学周刊,2012年。
- 【发布时间】2018/11/4 10:39:50
- 【点击频次】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