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关键词】 农村;信息技术;现状;对策 ;
【正文】农村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已经有十几个年头了,如今,电脑在农村也已经相当普及,但纵观这十几年来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现状,仍有一些遗憾。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让学生了解、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由于各种条件所限,学生容易对电脑产生陌生感、畏惧感,往往一个步骤操作不起来,就束手无策了。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视不够,总认为信息技术如同劳动、美术等课程一样,是可有可无的。而学校领导的不重视、不督促直接导致教师只备课不上课,致使正常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难以开展。
二是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农民的收入较低,即使部分家庭已经拥有自己的电脑,但仍因缺乏专业化的知识及家庭繁杂劳动的影响,使学生不敢动电脑。与电脑很少接触,学习起来就比较困惑。
三是从大部分农村地区来看,考核机制的不完善,致使未能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正常的考试范畴,所以教师便不想教,学生不愿学,上课不专心听讲,上机练习没有目标,到头来一事无成。
四是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专业性不够强,教学经验相对缺乏。即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均是兼职,并没有系统地接受信息技术专业化教育,虽有一定的教学知识和课堂实践经验,但在教学方法上习惯于原有的学科教学的惯性迁移,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关注不够。也正是由于非专业性,对于日常教学中出现的软件及硬件故障,不能及时排除,同样影响着信息技术的正常教学。
面对这些不利因素,如何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堂掌握一定的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初步具备适应信息化社会生存能力,成了从事此门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要花大力气研究的问题。这几年,我也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利用好奇心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各种新生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根据调查许多小学生学计算机都是出于对计算机的好奇而学的,作为计算机教师,更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经常”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好课,来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使他们乐学,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1. 以“玩”促学,培养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条件,孩子一旦对某事产生浓厚的兴趣,某种意义上说,他能够做好这件事情。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也是一门动手能力极强的学科,如果用好的教学方法构起孩子对这门课的兴趣,对以后的教学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样能够在孩子刚接触这门课的时候,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孩子的兴趣呢?我觉得,从“玩”入手,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对于小学生,如果硬生生的告诉他们,计算机怎样怎样重要,同学们要怎样怎样学习,一般不会有什么效果。相反,如果给他们一些有吸引力的事情去做,即使什么也不说,他们仍然会喜欢上这门课。在给刚接触电脑的学生上课时,我从网上找到一些有趣的动画,一些有趣的图片,利用网络教室给孩子们看,告诉孩子,学会了使用电脑,就可以自己去找这些东西。然后又下载一些小游戏,告诉孩子们怎样玩,鼓励孩子自己动手,自己试着用鼠标、用键盘上的方向键。看着孩子们因兴奋涨红的笑脸,看着孩子们因新奇发光的眼神,我知道,我以后的教学不会难。果然,孩子们对信息技术课的狂热令其他的老师很是费解,在孩子的兴趣中我一次次向他们灌输知识,当遇到学习一些比较枯燥的知识时,我总是设法把这些东西融于“玩”中,真正做到,以“玩”促学,培养孩子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2..幽默、设疑教学,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人一旦对某事产生了好奇心,就会不断的去钻研这件事情,直到水落石出。作为孩子,如果让他们对信息技术课中的某些问题有了好奇心,他们同样会想尽办法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直到找见答案。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一些幽默的比喻,给学生设疑,让他们自己带着疑问和好奇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给学生讲word中文字修饰这一部分时,我对学生说:“老师变个魔术给你们看看。”然后我把提前准备好的一段文字展示给学生,隔了几分钟,我又把经过变换字体、字号、颜色的文字展示给学生。学生们都露出惊讶的神色,接着我对他们说:“老师的魔术相当简单,道具呢,都在你的桌面上,想不想知道老师的道具在什么地方?想不想也学会这个魔术?”学生立刻情绪高涨,都说想学。然后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可以给他们一点点提示),这样,因为对这个“文字魔术”的好奇,他们都会很努力的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教学的好处,远比直接告诉孩子答案好的多,前者是学生自己愿意去学,后者是老师强行让孩子去学,效果是不一样的。我曾在两个班用两种方法作了实验,结果学生自己去学、去寻找到的答案远比老师直接告诉的答案印象要深刻的多。
3.以游戏带练习,强化学生基本操作
农村学生,课后接触到电脑的机会较少,所以大部分学生很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但是一遇到要求自主操作的内容,就觉得信息技术课艰深枯燥、繁琐难学。怎样才会让他们觉得不烦呢?怎样让学生在课堂40分钟里,掌握并强化电脑操作的基本技法呢?
玩耍是儿童的天性,寓教于乐是最理想的教育方式。根据小学生身心特点,根据信息技术这门功课特点,玩,恐怕是最合适的了。孩子们玩得高兴了,带给他们的欢乐就多,学到的知识技能也多,而他们感觉到的学习负担就少,继而他们继续学习的欲望就强,期望就高,也就是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不用调动自然高涨了。
4.在游戏过程中,教师的组织管理必不可少,要保证课堂教学过程的节奏,不能随意“放羊”。另外,无论课里课外,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监督和品德教育,告诫学生不要玩“网”丧志,不要涉足大型游戏,防止沉迷。
二、尊重学生主体,培养主观能动性
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课中,学生水平两极分化的现象尤为明显。我所教学的班级中,大约90%的家庭没有购买电脑,学生在初学阶段,对电脑几乎一无所知,与购有电脑家庭的学生相比,差距是惊人的。这样,在同一个班级中,如果教学内容太浅,有操作基础的学生会表现浮躁,认为在浪费时间;讲深一些,没有操作基础的学生就会觉得在云里雾里,不知老师在说什么。为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课程进度、深度的把握就成了一个研究的关键。
教学过程中,我既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机实习时,我总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开始个别学生有畏难情绪,依赖性很强,希望老师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故意不理他们,也不许相邻的学生帮忙,这些想“偷懒”的学生只好自己摸索,当他们自己最终解决了问题时,特别兴奋,有一种特殊的成就感,以后也就乐于主动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启迪了学生创造的思维。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及年龄、心理、生理的独特性,方式要灵活多样,内容要丰富多彩、活泼实用。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和发挥的空间;课后,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多一些互动交流,他们才会感到信息技术课真的很实用,上信息技术课,真的很快乐!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让学生了解、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由于各种条件所限,学生容易对电脑产生陌生感、畏惧感,往往一个步骤操作不起来,就束手无策了。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视不够,总认为信息技术如同劳动、美术等课程一样,是可有可无的。而学校领导的不重视、不督促直接导致教师只备课不上课,致使正常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难以开展。
二是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农民的收入较低,即使部分家庭已经拥有自己的电脑,但仍因缺乏专业化的知识及家庭繁杂劳动的影响,使学生不敢动电脑。与电脑很少接触,学习起来就比较困惑。
三是从大部分农村地区来看,考核机制的不完善,致使未能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正常的考试范畴,所以教师便不想教,学生不愿学,上课不专心听讲,上机练习没有目标,到头来一事无成。
四是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专业性不够强,教学经验相对缺乏。即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均是兼职,并没有系统地接受信息技术专业化教育,虽有一定的教学知识和课堂实践经验,但在教学方法上习惯于原有的学科教学的惯性迁移,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关注不够。也正是由于非专业性,对于日常教学中出现的软件及硬件故障,不能及时排除,同样影响着信息技术的正常教学。
面对这些不利因素,如何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堂掌握一定的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初步具备适应信息化社会生存能力,成了从事此门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要花大力气研究的问题。这几年,我也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一、利用好奇心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各种新生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根据调查许多小学生学计算机都是出于对计算机的好奇而学的,作为计算机教师,更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经常”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好课,来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使他们乐学,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1. 以“玩”促学,培养孩子的兴趣
兴趣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条件,孩子一旦对某事产生浓厚的兴趣,某种意义上说,他能够做好这件事情。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也是一门动手能力极强的学科,如果用好的教学方法构起孩子对这门课的兴趣,对以后的教学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怎样能够在孩子刚接触这门课的时候,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发孩子的兴趣呢?我觉得,从“玩”入手,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对于小学生,如果硬生生的告诉他们,计算机怎样怎样重要,同学们要怎样怎样学习,一般不会有什么效果。相反,如果给他们一些有吸引力的事情去做,即使什么也不说,他们仍然会喜欢上这门课。在给刚接触电脑的学生上课时,我从网上找到一些有趣的动画,一些有趣的图片,利用网络教室给孩子们看,告诉孩子,学会了使用电脑,就可以自己去找这些东西。然后又下载一些小游戏,告诉孩子们怎样玩,鼓励孩子自己动手,自己试着用鼠标、用键盘上的方向键。看着孩子们因兴奋涨红的笑脸,看着孩子们因新奇发光的眼神,我知道,我以后的教学不会难。果然,孩子们对信息技术课的狂热令其他的老师很是费解,在孩子的兴趣中我一次次向他们灌输知识,当遇到学习一些比较枯燥的知识时,我总是设法把这些东西融于“玩”中,真正做到,以“玩”促学,培养孩子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2..幽默、设疑教学,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人一旦对某事产生了好奇心,就会不断的去钻研这件事情,直到水落石出。作为孩子,如果让他们对信息技术课中的某些问题有了好奇心,他们同样会想尽办法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直到找见答案。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一些幽默的比喻,给学生设疑,让他们自己带着疑问和好奇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给学生讲word中文字修饰这一部分时,我对学生说:“老师变个魔术给你们看看。”然后我把提前准备好的一段文字展示给学生,隔了几分钟,我又把经过变换字体、字号、颜色的文字展示给学生。学生们都露出惊讶的神色,接着我对他们说:“老师的魔术相当简单,道具呢,都在你的桌面上,想不想知道老师的道具在什么地方?想不想也学会这个魔术?”学生立刻情绪高涨,都说想学。然后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可以给他们一点点提示),这样,因为对这个“文字魔术”的好奇,他们都会很努力的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教学的好处,远比直接告诉孩子答案好的多,前者是学生自己愿意去学,后者是老师强行让孩子去学,效果是不一样的。我曾在两个班用两种方法作了实验,结果学生自己去学、去寻找到的答案远比老师直接告诉的答案印象要深刻的多。
3.以游戏带练习,强化学生基本操作
农村学生,课后接触到电脑的机会较少,所以大部分学生很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但是一遇到要求自主操作的内容,就觉得信息技术课艰深枯燥、繁琐难学。怎样才会让他们觉得不烦呢?怎样让学生在课堂40分钟里,掌握并强化电脑操作的基本技法呢?
玩耍是儿童的天性,寓教于乐是最理想的教育方式。根据小学生身心特点,根据信息技术这门功课特点,玩,恐怕是最合适的了。孩子们玩得高兴了,带给他们的欢乐就多,学到的知识技能也多,而他们感觉到的学习负担就少,继而他们继续学习的欲望就强,期望就高,也就是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不用调动自然高涨了。
4.在游戏过程中,教师的组织管理必不可少,要保证课堂教学过程的节奏,不能随意“放羊”。另外,无论课里课外,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监督和品德教育,告诫学生不要玩“网”丧志,不要涉足大型游戏,防止沉迷。
二、尊重学生主体,培养主观能动性
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课中,学生水平两极分化的现象尤为明显。我所教学的班级中,大约90%的家庭没有购买电脑,学生在初学阶段,对电脑几乎一无所知,与购有电脑家庭的学生相比,差距是惊人的。这样,在同一个班级中,如果教学内容太浅,有操作基础的学生会表现浮躁,认为在浪费时间;讲深一些,没有操作基础的学生就会觉得在云里雾里,不知老师在说什么。为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课程进度、深度的把握就成了一个研究的关键。
教学过程中,我既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机实习时,我总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开始个别学生有畏难情绪,依赖性很强,希望老师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故意不理他们,也不许相邻的学生帮忙,这些想“偷懒”的学生只好自己摸索,当他们自己最终解决了问题时,特别兴奋,有一种特殊的成就感,以后也就乐于主动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启迪了学生创造的思维。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及年龄、心理、生理的独特性,方式要灵活多样,内容要丰富多彩、活泼实用。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和发挥的空间;课后,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多一些互动交流,他们才会感到信息技术课真的很实用,上信息技术课,真的很快乐!
- 【发布时间】2018/11/4 10:42:36
- 【点击频次】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