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探究
【关键词】 新课标;初中数学;合作学习;自主创新 ;
【正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教学,要教会学生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新课程标准又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的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以下结合新课程实施中合作学习的部分教学案例,对合作学习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合作学习能使学生更深理解所学的知识
小组合作学习更利于独立思考,按各组能力与专长分工合作,发挥多人的优势,相互学习,小组间的交流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表明自己的思想,并与别人相比较,倾听别人的声音,经手别人的心情,同时能建立相互尊重和相互支持的个人友谊。合作学习中,学生要展示自己的观点试图说服别人,在这种积极的心理,对知识的钻研就更加深刻,学生还会通过别人的观点来修正自己的观点,会使新旧知识更加融合,扩大了知识的应用范围。
我们不是让学生简单的回答问题,而是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寻找规律,让学生实实在在进行与同伴之间交流活动,这样活动不仅能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而且对于提高自己从事教学活动的能力,对于促进自身的整体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这种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需经常向其他成员进行解释、说明等,这就不断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耐心倾听其他同学的解释的学生学到了获取知识的能力,也比单独学习的学生学得更多更好。
二、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常常不同。合作学习通过鼓励生生合作与交流,创设出具有活力的合作情境。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可利用他人的想法激发自己的新的灵感,从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案例:教师用多媒体展示2009年日历。教师提出探索问题,用多媒体显示,学生分小组探索,对手中的日历进行观察,分析,并通过讨论归纳出规律。要求学生口述规律,并能用数学符号,数学语言表达规律。
探究问题一:
(1)数列三个相邻的日期数间有什么关系?
(2)横竖三个相邻数间有什么关系?
探究问题二:
(1)右对角线三个相邻的日期数间有什么关系?
(2)对角线三个相邻的日期数间有什么关系?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分小组讨论交流上述两个问题,形成小组意见。
这种学习方式也与传统方式截然不同,日历当中每一条的数学规律,不是靠教师讲解学生模仿记忆,而是靠学生动手实践,通过教师引导,给学生留出较多的时间和空间,由学生自己观察、分析、猜想、判断、归纳出来的问题的解决也不是靠题海战术,而是为学生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感到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思维被激活后在经小组讨论,在探索和与同伴的交流合作中使问题得到了解决。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合作、体验成功、体验创新。
三、合作学习中存在多边的互动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数学课堂教学和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教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不同的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实现理想、观察的碰撞,使学生学的更好,在合作中逐步认识自己。
合作学习的这种互动观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与传统的教学观有所不同,它不再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而是将教学互动推延至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数学教学活动成功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四、教学中适时合理组织合作学习
那么什么时候才能进行小组合作呢?合作学习并非课堂上的“万金油”放到哪里都合适,既要考虑所讨论的内容,还要考虑讨论的时机,如果所讲授内容不适合或时机不恰当,就容易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实效。教师在发现了学生思维上有冲突,就可以放开一步学生完全可以自主解决,因此教师大胆放手,把思考的问题再次抛给学生,造成悬念,给学生心理形成一种期待,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道理越辩越明。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同时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为自主探究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基础。
一次没有把问题解决清楚,就可以让学生再次合作交流。再次的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去展示自己的想法,去倾听别人的意见,从另一个角度审视别人的做法,在多次交流中体验求得同一种结果可以有多种方法,在交流中也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分享着互助与竞争,成功与挫折的体验。
总之,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只有学会合作,学会从他人的智慧中获得启迪,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能力,学会在合作中自主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格的完善。通过加强和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同学的互相交流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集体的凝聚力,促进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章志光.对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一些思考.《教学与研究》,2009.11
[2]张敬华.合作学习中师生地位作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0.04
[3]张斌.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实效性探讨.《中小学教育》,2011.07
一、合作学习能使学生更深理解所学的知识
小组合作学习更利于独立思考,按各组能力与专长分工合作,发挥多人的优势,相互学习,小组间的交流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表明自己的思想,并与别人相比较,倾听别人的声音,经手别人的心情,同时能建立相互尊重和相互支持的个人友谊。合作学习中,学生要展示自己的观点试图说服别人,在这种积极的心理,对知识的钻研就更加深刻,学生还会通过别人的观点来修正自己的观点,会使新旧知识更加融合,扩大了知识的应用范围。
我们不是让学生简单的回答问题,而是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寻找规律,让学生实实在在进行与同伴之间交流活动,这样活动不仅能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而且对于提高自己从事教学活动的能力,对于促进自身的整体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这种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需经常向其他成员进行解释、说明等,这就不断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耐心倾听其他同学的解释的学生学到了获取知识的能力,也比单独学习的学生学得更多更好。
二、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常常不同。合作学习通过鼓励生生合作与交流,创设出具有活力的合作情境。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可利用他人的想法激发自己的新的灵感,从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案例:教师用多媒体展示2009年日历。教师提出探索问题,用多媒体显示,学生分小组探索,对手中的日历进行观察,分析,并通过讨论归纳出规律。要求学生口述规律,并能用数学符号,数学语言表达规律。
探究问题一:
(1)数列三个相邻的日期数间有什么关系?
(2)横竖三个相邻数间有什么关系?
探究问题二:
(1)右对角线三个相邻的日期数间有什么关系?
(2)对角线三个相邻的日期数间有什么关系?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分小组讨论交流上述两个问题,形成小组意见。
这种学习方式也与传统方式截然不同,日历当中每一条的数学规律,不是靠教师讲解学生模仿记忆,而是靠学生动手实践,通过教师引导,给学生留出较多的时间和空间,由学生自己观察、分析、猜想、判断、归纳出来的问题的解决也不是靠题海战术,而是为学生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感到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思维被激活后在经小组讨论,在探索和与同伴的交流合作中使问题得到了解决。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合作、体验成功、体验创新。
三、合作学习中存在多边的互动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数学课堂教学和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教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不同的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实现理想、观察的碰撞,使学生学的更好,在合作中逐步认识自己。
合作学习的这种互动观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与传统的教学观有所不同,它不再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而是将教学互动推延至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数学教学活动成功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四、教学中适时合理组织合作学习
那么什么时候才能进行小组合作呢?合作学习并非课堂上的“万金油”放到哪里都合适,既要考虑所讨论的内容,还要考虑讨论的时机,如果所讲授内容不适合或时机不恰当,就容易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实效。教师在发现了学生思维上有冲突,就可以放开一步学生完全可以自主解决,因此教师大胆放手,把思考的问题再次抛给学生,造成悬念,给学生心理形成一种期待,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道理越辩越明。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同时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为自主探究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基础。
一次没有把问题解决清楚,就可以让学生再次合作交流。再次的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去展示自己的想法,去倾听别人的意见,从另一个角度审视别人的做法,在多次交流中体验求得同一种结果可以有多种方法,在交流中也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分享着互助与竞争,成功与挫折的体验。
总之,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只有学会合作,学会从他人的智慧中获得启迪,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能力,学会在合作中自主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格的完善。通过加强和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同学的互相交流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集体的凝聚力,促进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章志光.对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一些思考.《教学与研究》,2009.11
[2]张敬华.合作学习中师生地位作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0.04
[3]张斌.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实效性探讨.《中小学教育》,2011.07
- 【发布时间】2018/11/4 10:48:35
- 【点击频次】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