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作者】 李 良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明威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它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语文教学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离不开想象。《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不言而喻,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必须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前提。中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课文都是文学性极强的作品,作者所创设的意境、塑造的形象、表现的主题,都与想象结下了不解之缘。学生在阅读这些作品时,必须以自己的经验,凭借想象来还原并充实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地感受作品的内涵。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想象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想象中出现的新形象,表面看起来好象是超现实的,实际上任何想象都是以现成的材料为基础的。学生感兴趣的人物形象,教学时通过分析在把握了人物性格的基础上,进行自编自演课本剧、续写等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展开丰富的想象。如《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位生活在人吃人的封建社会中,在一次次的争取生、争取平等的权利中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悲剧人物。教学时,可提前布置编排课本剧的任务,学完后,可布置“弥留之际的祥林嫂”的续写作业,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想象临死前的祥林嫂会想些什么。同学们在熟悉的事物上展开想象,激发了创作的兴趣,活跃了思维。
  二、精心设问置疑,培养创造个性
  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新之母。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指出:“思维自惊异和疑问始。”北宋哲学家张载说过:“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有“疑”,方能使学生在学习上感到困惑,处于“愤悱”状态,产生认知冲突,引起探究性反射,产生思维活动。而在“无疑”状态下学生被动接受,盲从依附,思维往往被束缚在教师设定的圈子里“创新个性就会受到严重压抑。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灵活度“要善于创设一个民主融洽的课堂教学环境“巧引妙问“精心设疑“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精思多问“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自由讨论“培养创新精神。
  如教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一文时“我采用以学生质疑为主“教师点拨为辅的方法“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让学生认识此文的深意所在“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便从中找出了疑问点:为什么苏州园林的布局故意避免对称?为什么说“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和阅兵式似的道旁树”是不足取的?整个园林的建筑都是不对称的“为什么设计师们会有如此超凡脱俗的意识?这样学生们就在疑问中思考“从而培养了创造个性。
  三、教师要尽力激发学生思维“唤起想象
  如果说有生活体验和生活积累是展开想象的基础“那么教师激发学生想象则是培养和发展想象的关键所在了。怎样促使学生想象“想象的内容是什么等都取决于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是否“激”得有法。进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想象力是异常丰富的“他们常常想到星球之上的境界“想象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鸟兽的言语“……他们可能赋予任何事物以任何新的内容“可是这种想象力又不是直露于外的“而是潜藏在每个孩子大脑的最深层。由于受孩子心理和生理因素的制约“它只有在外界条件的刺激下“才可能激发。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善于大胆地激发学生思维“以唤起他们的想象点“使他们的想象有所依“以达到我们的想象要求。
  初一语文教材中《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最后两句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其句意为:友人上路后“诗人还久久地站立在那儿望着越走越远的朋友。但这只是诗的表层意义“学生虽然记住了它“但对诗的意境却难以领会。事实上“这看似短短的两句结尾“却耐人寻味“它是诗人整个感情的凝聚点“也是读者了解诗人感情的关键处。如果在学生了解了诗句的表层意思后“教师能合理地设疑:“倘若你就是诗人“将同多年的朋友在天寒地冻、雪花纷飞的暮霭中告别“目送友人远去“你的心境如何呢?你会想到些什么呢?”这样“学生的想象有了依靠“虽答案各不相同“却句句饱含悠悠不尽的情思“整篇诗的意境就显现出来了。像这样的想象设疑“只要在教学中多加留心“合理设置“学生的想象力就会激发起来。
  四、把握事物联想“强化想象能力
  联想力是指由某人、某事物或某事理联系推想到与其相关的其他人、其他事物或其他事理的能力“它是对头脑中已有事物的再现“它是想象力的初级形态、是想象力的基础“而想象力是联想力的发展。培养想象力要先从培养联想力开始。我认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通过课堂感知“引导学生想象
  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主阵地。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教学思路和作者的创作思路统一起来“并根据文章的内容认真地感知文章所再现出来的具体情境“形成“感知――理解――思考――领悟”这一思维过程“并把着力点放在创设画面“感知情境“体味意境上。比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把战士在朝鲜的奋不顾身的战斗精神和同一时刻祖国人民的和平安宁生活联系起来“可培养学生接近联想的能力;《荔枝蜜》中“作者由蜜蜂的采花酿蜜、辛勤劳动“联想到像蜜蜂一样正在用自己的劳动建设美好生活的人们“可培养学生相似联想的能力;《故乡》中“由眼前萧索、破败的故乡联想到回忆中美丽的故乡“由眼前木偶般的中年闰土联想到过去“小英雄”般的少年闰土“突出了旧中国农村的每况愈下“人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现实“这可培养学生对比联想的能力。写作教学中也要训练联想力。可给学生一则材料“让其概括得到的启示“进而谈谈自己产生的联想;也可让学生根据任何两个词语“经过四五个递进联想“都可以建立联系的方法进行构思“来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正如怎样才能把“土地和粉笔”这两个词语联系起来一样“是要通过联想训练来实现想象能力的。
  2.借助课文朗读“训练学生的想象
  语文教材中精选了许多语言生动、感情强烈“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课文。教学时“可借助于声情并茂的朗读“唤起学生内心的视象“把课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从而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如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春》“教师就可以通过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去领悟课文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例如“在学习“春风图”一段文字时“就可通过指导学生美读来引爆学生想象的火花。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抚摸”一词要重读“以唤起学生被母亲抚摸时的情感体验“引发学生的触觉想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文中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等需要读重音“以唤起学生的嗅觉想象;“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这里的“清脆”、“宛转”、“应和”、“嘹亮”等词语要读得清脆响亮“以激发学生的听觉想象。总之“在朗读这篇课文时“要带着一种盼春、喜春、赞春的心情去朗读“使学生快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优美的意境之中“头脑之中再现出一幅温暖和煦丽的春风图。
  3.利用“意义空白”“开发学生的想象
  吴乔先生写过一本《围炉诗话》“在该书中“他提出了评价诗之优劣的一条标准:“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着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上”。在中国画技法中“也非常讲究“空白”艺术“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语文教材的许多课文中也讲究含蓄和意境的创设“所谓“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韵外之致”等创作主张和艺术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如果运用到文学作品之中“就形成了作品的“意义空白”。而这“意义空白”恰恰是启迪学生想象的“亮点”。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特别是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有许多篇章留有“意义空白”。如《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以“活该”二字独立成段作结“其意义空白给人对善与恶、美与丑的思索留下了十分广阔的想象空间。学生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运用想象去体会其丰富的言外之意“去充实这一“意义空白”。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意义“是作文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作文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真正意义的作文。但想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来自于客观现实“是在丰富表象的基础上“借助情感的推动而获得的。学生作文想象能力是可以通过培养而增强的“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 【发布时间】2018/11/4 10:49:17
  • 【点击频次】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