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议小学数学直观教学
【关键词】 小学数学;直观教学;思维特点;
【正文】一、 学生的思维特点
智力的核心就是思维,思维是人的大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因为思维使人类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与内在的规律。而在人类的思维发展的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思维发展特点并不一样。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发展有它独特的规律。皮亚杰将人的心智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7岁~11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心里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但是思维的活动还是要依赖于具体内容。这一阶段的思维特点具体如下:
(一) 有着直观形象思维
这时期的儿童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很感兴趣,并且可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一年级学加减法的时候,当你问“3-1=”时有很多学生不能够马上给你答案,但是当你摆出3根小棒,再从中拿走一根的时候,再问还剩下几根?很多学生就会马上告诉你等于2。在他们认知事物的时候,他们会把题目与实际联系在一起。脱离实际物体的支撑他们难以想象出来。
(二) 有着初步抽象思维概括能力,但是不够深入
低年级的学生概括能力不强,当到了高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思维概括能力。当做到“2、6、10、14、18、”学生很能够很快的知道接下来的数应该填22,他们分析题目并且进行概括,知道每个相邻的数差4。这个时期的学生虽然具备了初步的思维概括能力,但是在思考问题时不够深入,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做到“2、3、5、、12、17”时大部分学生就找不出这些数的变化规律了,他们不能够发现数与数之间的差也是变化的,这与学生的思维特点有一定的关系。
(三) 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
小学生的控制能力弱,不容易使自己的注意力长时间集中,上课容易走神,容易被身边的事物所吸引,有时候一个小动静就能使他不注意听课。
(四) 思维的灵活性不够
小学生经常不考虑客观条件的变化。“王阿姨做一个底面半径是3.2dm,高是5dm的圆柱体的纸筒,她想给纸筒的侧面贴上彩纸,至少需要多少彩纸?(得数保留整数)”在做题的时候,学生能够根据侧面积的计算公式计算出来,3.14×3.2×2×5=100.48(平方分米)≈100(平方分米)但是在保留整数的时候只记得以前的四舍五入的方法,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来保留整数。具体到此题中保留小数的时候应该是约等于101平方分米。
二、 直观教学的思考与策略
小学生处在具体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要以具体形象为依托,所以教学中要从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手段进行直观教学。
(一) 利用事物演示,增强直观
观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重要形式,特别学习到生活中较少接触的事物,让学生凭空去想象很难想象出来,教师可以借助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习圆柱体积之后学习圆锥的体积的时候。借助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的容器,让学生发现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的体积的关系,从而发现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即V=Sh/3。通过实物的展示,学生自己总结概括了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不仅加深了对圆锥体积的理解,还增强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借助直观教具教学
教具具有直观的特点,它可以为学生的理解与领悟提供便利。教师可以巧借教具,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进行观察与思考。
例如,教学“观察物体”时,为了让学生发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不一样”,我提问:“现在我们开展一个小小的观察活动(我把小正方块放在讲台上),请你们说说自己看到的小方块是什么样的,并把它画下来。”在学生给出自己观察到的形状之后,我将3 个小正方块摆成一排,并请学生到讲台前分别从上面、正面、后面、左面与右面进行观察,再说说自己的发现。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我不断改变小正方块的位置,并适当增加小正方块的数量,让学生继续观察。借助直观的教具,学生很快明白: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事物有可能不同,同样数量的小正方块,由于摆放的方式不同或观察角度的不同,观察到的形状也不相同。
为了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掌握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我主要借助直观教具进行教学,有了具体的实物做支撑,学生观察目标明确,学习效果自然较好。
(三)借助直观操作教学
经过动手实践学来的知识会更深刻。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搭建操作与探究的平台,使学生主动发现数学规律,在遇到相应的数学问题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时,教师如果能让学生在观察与操作中自主发现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点,那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也会更深刻。于是,我先提出操作的要求与操作中需要思考的问题:“请大家观察手中的长方形与正方形纸片,它们有几条边?几个角?”在学生观察得出结论后,我又继续提问:“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边与角有什么特点呢?”有学生用直角三角板的直角分别去量长方形的每个角;有学生用折一折的方法比较长方形对边的长度;有学生拿出直尺测量长方形每条边的长度并记录下来,为总结长方形的边的特征准备论据。在获取结论的过程中,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与认识。
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我通过引领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操作兴趣,借助手中的长方形与正方形纸片,学生或量,或折,或比较,可谓实践出真知。
(四)亲近实物,让学生“触物思问”
在直观教学中,运用空间事物来开展教学活动时,最常见的就是运用实物展开教学,通过该类物体的展示,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化;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来进行有效的数学教学。使学生的思维逐渐从量变到质变,引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育,推动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接受和认知新事物的特点,充分发挥直观教学的优势,使学生在快乐、和谐、积极的学习状态中获得知识,在积极有效的思维活动中发展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付信兰.直观教学法的运用[J].学周刊,2014(05)
[2]朱燕.直观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J].教师,2015(34)
智力的核心就是思维,思维是人的大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因为思维使人类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与内在的规律。而在人类的思维发展的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思维发展特点并不一样。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发展有它独特的规律。皮亚杰将人的心智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7岁~11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心里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但是思维的活动还是要依赖于具体内容。这一阶段的思维特点具体如下:
(一) 有着直观形象思维
这时期的儿童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很感兴趣,并且可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一年级学加减法的时候,当你问“3-1=”时有很多学生不能够马上给你答案,但是当你摆出3根小棒,再从中拿走一根的时候,再问还剩下几根?很多学生就会马上告诉你等于2。在他们认知事物的时候,他们会把题目与实际联系在一起。脱离实际物体的支撑他们难以想象出来。
(二) 有着初步抽象思维概括能力,但是不够深入
低年级的学生概括能力不强,当到了高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思维概括能力。当做到“2、6、10、14、18、”学生很能够很快的知道接下来的数应该填22,他们分析题目并且进行概括,知道每个相邻的数差4。这个时期的学生虽然具备了初步的思维概括能力,但是在思考问题时不够深入,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做到“2、3、5、、12、17”时大部分学生就找不出这些数的变化规律了,他们不能够发现数与数之间的差也是变化的,这与学生的思维特点有一定的关系。
(三) 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
小学生的控制能力弱,不容易使自己的注意力长时间集中,上课容易走神,容易被身边的事物所吸引,有时候一个小动静就能使他不注意听课。
(四) 思维的灵活性不够
小学生经常不考虑客观条件的变化。“王阿姨做一个底面半径是3.2dm,高是5dm的圆柱体的纸筒,她想给纸筒的侧面贴上彩纸,至少需要多少彩纸?(得数保留整数)”在做题的时候,学生能够根据侧面积的计算公式计算出来,3.14×3.2×2×5=100.48(平方分米)≈100(平方分米)但是在保留整数的时候只记得以前的四舍五入的方法,不懂得根据实际情况来保留整数。具体到此题中保留小数的时候应该是约等于101平方分米。
二、 直观教学的思考与策略
小学生处在具体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要以具体形象为依托,所以教学中要从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手段进行直观教学。
(一) 利用事物演示,增强直观
观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重要形式,特别学习到生活中较少接触的事物,让学生凭空去想象很难想象出来,教师可以借助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习圆柱体积之后学习圆锥的体积的时候。借助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的容器,让学生发现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的体积的关系,从而发现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即V=Sh/3。通过实物的展示,学生自己总结概括了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不仅加深了对圆锥体积的理解,还增强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借助直观教具教学
教具具有直观的特点,它可以为学生的理解与领悟提供便利。教师可以巧借教具,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进行观察与思考。
例如,教学“观察物体”时,为了让学生发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不一样”,我提问:“现在我们开展一个小小的观察活动(我把小正方块放在讲台上),请你们说说自己看到的小方块是什么样的,并把它画下来。”在学生给出自己观察到的形状之后,我将3 个小正方块摆成一排,并请学生到讲台前分别从上面、正面、后面、左面与右面进行观察,再说说自己的发现。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我不断改变小正方块的位置,并适当增加小正方块的数量,让学生继续观察。借助直观的教具,学生很快明白: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事物有可能不同,同样数量的小正方块,由于摆放的方式不同或观察角度的不同,观察到的形状也不相同。
为了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掌握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我主要借助直观教具进行教学,有了具体的实物做支撑,学生观察目标明确,学习效果自然较好。
(三)借助直观操作教学
经过动手实践学来的知识会更深刻。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搭建操作与探究的平台,使学生主动发现数学规律,在遇到相应的数学问题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时,教师如果能让学生在观察与操作中自主发现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点,那么,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也会更深刻。于是,我先提出操作的要求与操作中需要思考的问题:“请大家观察手中的长方形与正方形纸片,它们有几条边?几个角?”在学生观察得出结论后,我又继续提问:“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边与角有什么特点呢?”有学生用直角三角板的直角分别去量长方形的每个角;有学生用折一折的方法比较长方形对边的长度;有学生拿出直尺测量长方形每条边的长度并记录下来,为总结长方形的边的特征准备论据。在获取结论的过程中,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与认识。
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我通过引领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操作兴趣,借助手中的长方形与正方形纸片,学生或量,或折,或比较,可谓实践出真知。
(四)亲近实物,让学生“触物思问”
在直观教学中,运用空间事物来开展教学活动时,最常见的就是运用实物展开教学,通过该类物体的展示,逐步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化;注重通过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来进行有效的数学教学。使学生的思维逐渐从量变到质变,引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育,推动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接受和认知新事物的特点,充分发挥直观教学的优势,使学生在快乐、和谐、积极的学习状态中获得知识,在积极有效的思维活动中发展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付信兰.直观教学法的运用[J].学周刊,2014(05)
[2]朱燕.直观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J].教师,2015(34)
- 【发布时间】2018/11/6 21:12:27
- 【点击频次】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