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活动课之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培养的优势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也成为各个学科课程标准修订的主要目标。作为培养青少年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性课程,思想政治课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其中政治社会实践活动课具有重要的价值。我校通过开展模拟政协、旁听刑事审判和参加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课,有效地培养了青少年学生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思想政治;实践活动课;培养优势
当前,在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进程中,“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一个热词,教育部于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根据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考试评价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那么,在思想政治课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每一位政治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我校思想政治学科组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一、思想政治学料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性课程。思想政治课不仅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德育课,还是学生学习学科知识体系、提高自身认识社会和参与社会实践能力的智育课。更重要的是,它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认识他人、认识社会、自我管理的基本素养课。德育课的属性,能够加深学生对我国政治制度、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理解,认同和普遍遵从。智育课的属性,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品质、理性思维和勇于探究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技术知识成果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基本素养课的属性,能够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健康的身心,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与学科知识紧密相连,学科素养的形成是学科知识积淀的结果。学科知识积累越丰富、积淀越深厚,学科素养就越成熟。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通过实践活动实际地作用于对象,使人的认识不断地由可能转化为现实。学科知识的掌握离不开社会实践,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更要发挥社会实践课的作用。
二、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
专家学者经过深入研讨后认为,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方面。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做了如下尝试。
1、指导学生参加模拟政协活动
模拟政协是以学生参与为主要形式的“第二课堂”。它要求学生研究社会问题,反映大众生活,解决身边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人公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分析和判断问题、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养学生公民素养的重要渠道。学生对于人民政协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政协委员与人大代表的区别等的认识相当模糊。为此,我把政协委员请进来开展知识讲座,使学生掌握了政协的性质、基本职能等知识,明确了政协委员的产生办法、工作方式,知道了政协提案的书写要求、社会价值,走上了模拟政协的道路。
2、组织学生旁听刑事审判活动
旁听刑事审判活动是培养学生法制意识的重要手段。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我国行政机关比较了解,而对于法院、检察院等国家机构则相当陌生,无法真切感悟我国的政治体制,造成政治实践中张冠李戴、职能不分,不能有效行使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法院、检察院等机构的工作接触较少,对它们缺乏了解。刑事审判能够将法院、检察院与政府的公安部门融为一体,有助于学生感悟我国的政治体制。首先,教师向学生系统讲解我国公安局、法院和检察院之间的关系,突出它们之间存在的制约机制。其次,借助各种国家照片、漫画等资料,向学生形象地展现法庭的构成、法庭审判的过程,特别是审判官、检察官的对话。最后,让学生带着好奇、探究的心情认真倾听审判过程,增强其法制观念。
在旁听刑事审判活动后,教师让参加旁听审判的学生模拟审判活动,扩大社会实践课的教学范围和教学效果。教师还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辩论活动,以增强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提高他们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活动更加接地气。更重要的是,旁听刑事审判活动和课堂模拟活动增强了学生的法律认同感和法制意识,提高了学生对法律专业的兴趣,为将来选择法律专业的学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开展社会调查活动
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发现,现代学生没有经历“短缺经济”时代,对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传统美德缺乏认识,在生活中“只买不修”造成资源浪费,实质是对劳动成果的不尊重、对人类末来生存发展的冷漠。为此,教师让学生到自己父母所在的单位调查,调查产品从原料采购、生产流程、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生产过程资料。在社会调查过程中,学生逐渐感受到父母工作的艰辛,更加尊重劳动、尊重创造,转变了消费方式,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形成绿色消费的观念。
总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课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对于其他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来说,社会实践活动课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然,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要求,在学科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学科特征,使核心素养的要求有效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参考文献:
[1]方培君.浅谈思想政治课的核心素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09
[2]李蓉.活动型思想政治课核心素养培育之探讨[J].《中小学教育》,2017.02
关键词:核心素养;思想政治;实践活动课;培养优势
当前,在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进程中,“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一个热词,教育部于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根据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考试评价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那么,在思想政治课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是每一位政治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我校思想政治学科组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一、思想政治学料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性课程。思想政治课不仅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德育课,还是学生学习学科知识体系、提高自身认识社会和参与社会实践能力的智育课。更重要的是,它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认识他人、认识社会、自我管理的基本素养课。德育课的属性,能够加深学生对我国政治制度、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理解,认同和普遍遵从。智育课的属性,能够提高学生的科学品质、理性思维和勇于探究的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技术知识成果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基本素养课的属性,能够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健康的身心,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与学科知识紧密相连,学科素养的形成是学科知识积淀的结果。学科知识积累越丰富、积淀越深厚,学科素养就越成熟。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通过实践活动实际地作用于对象,使人的认识不断地由可能转化为现实。学科知识的掌握离不开社会实践,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更要发挥社会实践课的作用。
二、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
专家学者经过深入研讨后认为,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体现在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方面。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做了如下尝试。
1、指导学生参加模拟政协活动
模拟政协是以学生参与为主要形式的“第二课堂”。它要求学生研究社会问题,反映大众生活,解决身边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人公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分析和判断问题、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养学生公民素养的重要渠道。学生对于人民政协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政协委员与人大代表的区别等的认识相当模糊。为此,我把政协委员请进来开展知识讲座,使学生掌握了政协的性质、基本职能等知识,明确了政协委员的产生办法、工作方式,知道了政协提案的书写要求、社会价值,走上了模拟政协的道路。
2、组织学生旁听刑事审判活动
旁听刑事审判活动是培养学生法制意识的重要手段。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我国行政机关比较了解,而对于法院、检察院等国家机构则相当陌生,无法真切感悟我国的政治体制,造成政治实践中张冠李戴、职能不分,不能有效行使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法院、检察院等机构的工作接触较少,对它们缺乏了解。刑事审判能够将法院、检察院与政府的公安部门融为一体,有助于学生感悟我国的政治体制。首先,教师向学生系统讲解我国公安局、法院和检察院之间的关系,突出它们之间存在的制约机制。其次,借助各种国家照片、漫画等资料,向学生形象地展现法庭的构成、法庭审判的过程,特别是审判官、检察官的对话。最后,让学生带着好奇、探究的心情认真倾听审判过程,增强其法制观念。
在旁听刑事审判活动后,教师让参加旁听审判的学生模拟审判活动,扩大社会实践课的教学范围和教学效果。教师还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辩论活动,以增强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提高他们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活动更加接地气。更重要的是,旁听刑事审判活动和课堂模拟活动增强了学生的法律认同感和法制意识,提高了学生对法律专业的兴趣,为将来选择法律专业的学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开展社会调查活动
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发现,现代学生没有经历“短缺经济”时代,对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传统美德缺乏认识,在生活中“只买不修”造成资源浪费,实质是对劳动成果的不尊重、对人类末来生存发展的冷漠。为此,教师让学生到自己父母所在的单位调查,调查产品从原料采购、生产流程、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生产过程资料。在社会调查过程中,学生逐渐感受到父母工作的艰辛,更加尊重劳动、尊重创造,转变了消费方式,自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形成绿色消费的观念。
总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课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对于其他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来说,社会实践活动课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然,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要求,在学科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入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学科特征,使核心素养的要求有效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参考文献:
[1]方培君.浅谈思想政治课的核心素养[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09
[2]李蓉.活动型思想政治课核心素养培育之探讨[J].《中小学教育》,2017.02
- 【发布时间】2018/12/4 15:47:15
- 【点击频次】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