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在常态课堂中追寻本真的语文教学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教育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不仅仅是技术。做教育就是做良心工程。必须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而不是一味的盲目创新,挖空心思而“标新立异”。因材施教的理念早就给予我们深深的启迪——适合自己学生的教育才是好教育,适合自己学生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从蓬勃开展的新一轮课改来说,我们应该立足于研究教育现状,回归教育常态,做真实的教育与科研。在努力实现师生有序、有效的互动中,突出教师与学生的个性,不固守、不僵化。
关键词:立足常态;追寻本真;突出个性
一、选题缘由
时下,新一轮课改掀起高潮。但是在外出研修中,观课、议课中却又感觉得我们的课堂在“变味”。原因何在?在于我们的学校领导对于此轮课改的本质、核心没有厘清。而盲目地挖空心思构建所谓的“课改模式”,什么“三二三”模式,什么“一五六”模式,诸如此类,铺天盖地。而实际的课堂教学却反映出追求形式,忽视内涵,操作缺位的不足。
我们不是反对模式建构,而是觉得不要把课改神秘化、过分模式化。笔者认为此轮课改的本质是课堂教学结构改革,其核心在于让学生动起来。只要基于常态的课堂环节;只要课堂体现了师生的有效互动;那就是真实的生命课堂。于是,我想结合我的常态教学用案例来解析——在常态课堂中追寻本真的语文教学。
二、案例剖析
(一)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从破题开始
1.案例来源:《桃花源记》结构梳理之课堂反思
2.课堂回顾
2015年10月26日上午第四节课,我执教《桃花源记》。在完成了基本文言词语梳理后,着手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结构。
我引导学生关注题目——桃花源记,启发提问:
假如要将题目分解为两个板块,怎么分?孩子们纷纷说“桃花源”和“记”。因为事先在文学常识介绍时,指明了这是《桃花源诗》的序,孩子们都能够脱口说出。
“那把文章题目按照我们刚才分的方式,调整语序读一遍”:
“记桃花源”。孩子们齐声朗读。
我再追问:“桃花源”是什么?“地点”,同学们都大声回答。
“不错,‘桃花源’就是一个地点,那么本文就是围绕这一地点展开写作的,并且是围绕一个人物‘渔人’来展开的。请同学们尝试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最好是在‘桃花源’前加上一个适当的动词。”
孩子们纷纷展开自学与小组交流,我自然深入学习小组间倾听、指导……
不一会儿,第一小组成员发言了:“老师,我们组有了发现,就是渔人首先发现桃花源……”。
“‘发现’这个词用得好!突出了渔人的活动。”我立即鼓励,并顺势板书:发现桃花源。并把“发现”用红色粉笔标记。
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小组立马调整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纷纷举手,甚至抢答:接着是“走进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然后是“作客桃花源”、“访问桃花源”;过后是“辞别桃花源”、“离开桃花源”;最后是“寻找桃花源”……
对孩子们的回答,我认真聆听,不时指出不足并矫正,如“最后是‘寻找桃花源’”的表述。我问道:“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大家认为‘寻找’换成哪一个词语更准确些?”“换成‘再寻’更准确些,因为课文写了渔人发现了世外桃源后,寻根究底。而课文第四段写渔人不守承诺,回家后告诉太守,然后第二次寻找桃花源,因此是‘再寻’更准确一些……”。
就着孩子们的表述,我欣然提笔,在黑板上写了下来:
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文本解读自然顺畅,在轻松和谐中,课文结构已经梳理完毕。
3.课后思辨
我很兴奋,因为在看似不起眼的破题中,我已经给孩子们创设了问题情境。在破题中,让问题与答案之间只留一层薄薄的“窗户纸”,一捅就破。让孩子们体验到了自己解读文本的价值,激发了学习兴趣和成功欲望。真正实现了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与学生发现问题相结合;教师点拨诱导与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相结合。
我认为,这就是一种教育智慧,我会一直努力,坚持做下去。
(二)用美的语言解读美的文本
1.案例来源:《陋室铭》课文分析指导之我见
2.课堂回顾
2015年10月29日上午第一节课,我执教本校2017级(5)班语文。走进刘禹锡的《陋室铭》,采用朗读理解的办法,指导学生梳理课文要点,抓取关键词提炼。
这是一篇优美的托物言志散文,因此,我巧用文本华丽的语言特质,尝试用美的语言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欣赏与提炼。
首先,结合上节课的预习准备,提示学生这篇文章的语言比较整齐,要流畅地诵读。
在朗读的基础上,我给孩子们示范分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几句话,告诉孩子们,这是比兴手法的运用。何为比兴手法,比者,比喻也;兴者,起兴也。就是先言他物,引出所要描写之物,简单的语言让学生明白了比较晦涩的专业术语。进而追问:这篇文章从题目看,是要写什么?陋室。那么,写山、写水是为了什么?引出陋室。我借助学生的表述,在黑板上写下了“山水比兴引陋室”。再启发思考、提炼关键词,那么写陋室是要突出什么?“馨”。对!我随即在句末添一破折号,用红粉笔写上“馨”。
然后,让孩子们读文本,观察板书内容,思考老师这样做用了哪些方法?孩子们都认真观察、思考:点出了写作方法;交代了具体内容;提取了文本中核心词语……
那就请同学们尝试用这样的方法来解读文本后面部分。
问题抛出后,孩子们就立马行动起来,个人诵读、自学提取,小组交流、整合……由于问题指向明确孩子们都学有所获。待时机成熟,我便组织全班交流,听到了孩子们稚嫩但个性的表达,同步点评、点拨。
有的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对偶写环境,表现“绿”、“青”;教师设置问题情境:“仅仅是对偶吗?透过文字还看出什么?”细心的孩子有了发现:“哦,还有拟人,从‘上’和‘入’可以看出来。”那么,“绿”和“青”两个词都用上吗?不,一个就够了。
有的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对仗和衬托,是写作者的交往;通过“鸿儒”与“白丁”的比较,突出交往人士之高雅。
有的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是写作者的生活。从“无”可以看出是对比的方法,前一句实写自己的生活,后一句写别人的生活。于是我让男女生分句读,体会。
有的说,“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是对比。是“对比”吗?谁和谁比?我引导孩子们进一步分析。哦,原来不是对比,是比较中的“类比”,这是作者把自己比作诸葛亮、杨雄,他们都是名人。这样分析,就看出来了,原来作者是表明志向。
有的说,“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引用,借用孔子的话。这是不错的生成资源,我调出准备好的课件资料,出示该句出处《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通过作品印证方式,告诉孩子们这是在引经据典表态度,表明陋室不陋。
这样,板书就形成了:
山水比兴引陋室——馨
对偶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对仗夸朋友——雅
虚实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形如排比呈现的板书,以“馨”起笔,以“乐”收缩。把课文解读到位,学生理解就深刻了 。
再适时呈现背景资料,学生就基本走进了作者心灵世界。
趁热打铁,我来了一段“煽情”的告白:
一杯淡茶,一曲清音;一卷经书,一群挚友,此生足矣。这就是刘禹锡。你看他结高雅之士,读高雅之文,修高雅之身。让我们穿越吧,回到唐朝,“我”就是刘禹锡,让我们倾情演绎《陋室铭》。于是师生进入角色,诵读起来:有的一步三摇,有的摇头晃脑;有的高声,有的低吟……
铃声响了……
(三)贴近实际的分层写作点燃学生创作梦想
1.课标理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写作指导应贴近学生实际,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出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言发展规律。写作课程的设计,写作教学的过程,都要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关注写作过程的愉快,让他“愿意”“高兴”“能够”“容易”进行书面表达。 这是从新的理论高度对作文教学的建构。
2.现实状况
但在日常教学中问题多多。因为作文教学是一件头疼的事。平常与老师们交流,谈得最多的就是,现在的学生基础差、兴趣差,尤其作文能力差。
这应该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平时改作文是最烦心的事,杂乱无章的,言之无物的,语言苍白的,如此种种,看得教师头脑发胀,不知如何批注。
3.问题梳理
问题出在哪里?具体该怎样做?
我冷静下来,分类梳理学生作文,以平常心去发掘闪光点,尽可能挑选出优质作文;并且与学生对话,聆听他们的真实想法。
经过长达半学期的系统研究,我终于明白了,问题出在两个方面:
客观方面:材料缺失;语感不强;表达苍白。
主观方面:不愿写作。很多孩子均表示从小学中年级开始,就讨厌写作;因为老师总是叫他们写命题作文,并且叫他们背得一定数量的作文,应付不同题目的考试。
4.建构方略
以此为依据,我建构了个性作文指导方略:
有内容可写——解决素材问题;有内容能写——解决字数问题,学生能基本表达清楚,写通顺。这两点是面向全体学生,基础的要求。
有内容会写——技巧训练问题,这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做到的,只是针对班级中的佼佼者。是发展等级要求。
5.具体操作
??? 有了系统分析与建构, 于是在自己上课班级中做了下面的工作。
一是作文教学的单纯化,每一次作文落实一个小训练点,逐步推荐,不求全。同时结合班级、学校开展的活动适时写作。根据学生能力层级,分层要求,可长可短,只要表达清楚就可以。这样下来,学生可写的内容有了,难度降低了,兴趣就上来了。
二是指导学生阅读,并尝试做读书摘记。教师先示范,将自己所选的优秀文段进行摘录;并在下边进行评价,从内容、情感、写作技巧方面出发,提供学生评价范本;最后在下边再仿写一段或一句。然后,组织学生尝试练习,只要选文漂亮,评价言之成理,仿写自然通顺就可。然后,逐次提升难度要求。
三是教师的下水作文示范。每一次作文教师除精心指导外,还坚持写下水作文。这样,师生同步,共同提高。
四是将学生优秀作文“放大”鼓励点,将学生作文批阅后打印成册,全班展示。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让学生爱上作文。
6.效果彰显
事实证明,这样的指导路径是有效的。我将学生王静的一次作文练笔摘录如下:
我们还剩什么?(节选)
——读季羡林大师《我的童年》有感 王静
“浮花浪蕾岂真芳,语朴情醇是正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季老的《我的童年》一文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他以如同与同伴亲友讲述故事的娓娓道来,让读者、听者眼前浮现当时的一片“灰黄”,不禁在脑海里联想,或身临其境;文字中将生活紧密串连,平实自然,但却恰如一盏茶,让人拥有不断品味,越品越有味的欲望。全文有两大亮点:一是写作的技巧,二是阅历的思考。
先说写作技巧。
第一,题记。作者自然切入文本,没有刻意标明这就是题记,但“一片灰黄”恰是全文的情感线索。没有生机勃勃的绿,没有喜庆热烈的红,只有如尘土一般的灰,如腐朽黯淡的黄,暗示读者——这就是我的童年,所以我认为“一片灰黄”四个字可远比破折号后的“题记”两个字值钱有用得多。
第二,小标题。五个小标题——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父辈们、每天最高的享受、开始认字、离开故乡,概括五个小故事,没有表并列,没有表层层递进,也没有字数的对称,但就是让人读来有感觉,一见钟情。所以说,这就是大师的手笔,深厚的文学功底与语言魅力的自然彰显。这五个小标题又与“一片灰黄”“纠缠不清”,但没让人觉得可怜可悲可同情,因为每个人童年都是一段可与青春相比肩的美好回忆,不会、不可能都是一片灰黄;正如作者的每天最高享受就是奶奶舍不得吃、留给我的“半个白面馒头”哪怕和现在比不值得一提,但在当时可谓“龙肝凤髓”。同伴孩提的玩乐也是一件最高的享受 ,作者对童年的总结并未是想抹去想扼杀,而是一笔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2016年4月)
7.且行且思
小作者对文本解读有很高的深度,基于平时教师的指导及学生的自读感悟及经验积淀。从解读角度到语言组织及表达均体现个性。用三个“之”来形容毫不过分:思路之清晰;分析之透彻;表达之流畅。试想:能够品读别人文本的人,难道还写不出好文章吗?
我很欣慰,我做到了:给学生一个空间,让学生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课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教师要建构属于自己的个性课堂,引领学生快乐前行,由“导”——“扶”——“放”的渐进指导中,让学生习有所得。这是高效的指导路径。把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我会一直坚持这样。
(四)初中文言文文意梳理方法举隅
1.自读自悟: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意,将不理解的字、词、句予以勾画,以便全班交流。
2.你问我答: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伴解答。
3.生问师答: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教师予以点拨。
4.师问生答:教师以提问方式,突出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梳理文言知识。
要求教师必须洞悉教材的难易程度,通过师生有序、有效的互助与合作,达到整合资源的目的,从而完成文言知识体系的系统梳理。
三、个性思考
做教育就是做良心工程。应该立足自然、真实。于常态教学中演绎师生生命的精彩,这才是我辈努力之所在。
作为学校管理工作者、一线教师应该冷静思考,研究教育现状:教师讲得多,学生参与少,不敢放手,课堂效率低下,导致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厘清课改方向:解放思想,教师让位,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追求课堂高效。践行课改理念: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成功教育理论为基础;以以培养提升学生自主意识为中心;以学生素质发展为导向;以培养学科素养为重点;以课堂教学为平台;以互动为策略,构建生命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一切追求自然而为,不搞花架子,于常态教学中衍生智慧,提升师生素质与品位。
关键词:立足常态;追寻本真;突出个性
一、选题缘由
时下,新一轮课改掀起高潮。但是在外出研修中,观课、议课中却又感觉得我们的课堂在“变味”。原因何在?在于我们的学校领导对于此轮课改的本质、核心没有厘清。而盲目地挖空心思构建所谓的“课改模式”,什么“三二三”模式,什么“一五六”模式,诸如此类,铺天盖地。而实际的课堂教学却反映出追求形式,忽视内涵,操作缺位的不足。
我们不是反对模式建构,而是觉得不要把课改神秘化、过分模式化。笔者认为此轮课改的本质是课堂教学结构改革,其核心在于让学生动起来。只要基于常态的课堂环节;只要课堂体现了师生的有效互动;那就是真实的生命课堂。于是,我想结合我的常态教学用案例来解析——在常态课堂中追寻本真的语文教学。
二、案例剖析
(一)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从破题开始
1.案例来源:《桃花源记》结构梳理之课堂反思
2.课堂回顾
2015年10月26日上午第四节课,我执教《桃花源记》。在完成了基本文言词语梳理后,着手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结构。
我引导学生关注题目——桃花源记,启发提问:
假如要将题目分解为两个板块,怎么分?孩子们纷纷说“桃花源”和“记”。因为事先在文学常识介绍时,指明了这是《桃花源诗》的序,孩子们都能够脱口说出。
“那把文章题目按照我们刚才分的方式,调整语序读一遍”:
“记桃花源”。孩子们齐声朗读。
我再追问:“桃花源”是什么?“地点”,同学们都大声回答。
“不错,‘桃花源’就是一个地点,那么本文就是围绕这一地点展开写作的,并且是围绕一个人物‘渔人’来展开的。请同学们尝试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梳理作者的行文思路,最好是在‘桃花源’前加上一个适当的动词。”
孩子们纷纷展开自学与小组交流,我自然深入学习小组间倾听、指导……
不一会儿,第一小组成员发言了:“老师,我们组有了发现,就是渔人首先发现桃花源……”。
“‘发现’这个词用得好!突出了渔人的活动。”我立即鼓励,并顺势板书:发现桃花源。并把“发现”用红色粉笔标记。
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小组立马调整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纷纷举手,甚至抢答:接着是“走进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然后是“作客桃花源”、“访问桃花源”;过后是“辞别桃花源”、“离开桃花源”;最后是“寻找桃花源”……
对孩子们的回答,我认真聆听,不时指出不足并矫正,如“最后是‘寻找桃花源’”的表述。我问道:“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大家认为‘寻找’换成哪一个词语更准确些?”“换成‘再寻’更准确些,因为课文写了渔人发现了世外桃源后,寻根究底。而课文第四段写渔人不守承诺,回家后告诉太守,然后第二次寻找桃花源,因此是‘再寻’更准确一些……”。
就着孩子们的表述,我欣然提笔,在黑板上写了下来:
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文本解读自然顺畅,在轻松和谐中,课文结构已经梳理完毕。
3.课后思辨
我很兴奋,因为在看似不起眼的破题中,我已经给孩子们创设了问题情境。在破题中,让问题与答案之间只留一层薄薄的“窗户纸”,一捅就破。让孩子们体验到了自己解读文本的价值,激发了学习兴趣和成功欲望。真正实现了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与学生发现问题相结合;教师点拨诱导与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相结合。
我认为,这就是一种教育智慧,我会一直努力,坚持做下去。
(二)用美的语言解读美的文本
1.案例来源:《陋室铭》课文分析指导之我见
2.课堂回顾
2015年10月29日上午第一节课,我执教本校2017级(5)班语文。走进刘禹锡的《陋室铭》,采用朗读理解的办法,指导学生梳理课文要点,抓取关键词提炼。
这是一篇优美的托物言志散文,因此,我巧用文本华丽的语言特质,尝试用美的语言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欣赏与提炼。
首先,结合上节课的预习准备,提示学生这篇文章的语言比较整齐,要流畅地诵读。
在朗读的基础上,我给孩子们示范分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几句话,告诉孩子们,这是比兴手法的运用。何为比兴手法,比者,比喻也;兴者,起兴也。就是先言他物,引出所要描写之物,简单的语言让学生明白了比较晦涩的专业术语。进而追问:这篇文章从题目看,是要写什么?陋室。那么,写山、写水是为了什么?引出陋室。我借助学生的表述,在黑板上写下了“山水比兴引陋室”。再启发思考、提炼关键词,那么写陋室是要突出什么?“馨”。对!我随即在句末添一破折号,用红粉笔写上“馨”。
然后,让孩子们读文本,观察板书内容,思考老师这样做用了哪些方法?孩子们都认真观察、思考:点出了写作方法;交代了具体内容;提取了文本中核心词语……
那就请同学们尝试用这样的方法来解读文本后面部分。
问题抛出后,孩子们就立马行动起来,个人诵读、自学提取,小组交流、整合……由于问题指向明确孩子们都学有所获。待时机成熟,我便组织全班交流,听到了孩子们稚嫩但个性的表达,同步点评、点拨。
有的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对偶写环境,表现“绿”、“青”;教师设置问题情境:“仅仅是对偶吗?透过文字还看出什么?”细心的孩子有了发现:“哦,还有拟人,从‘上’和‘入’可以看出来。”那么,“绿”和“青”两个词都用上吗?不,一个就够了。
有的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对仗和衬托,是写作者的交往;通过“鸿儒”与“白丁”的比较,突出交往人士之高雅。
有的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是写作者的生活。从“无”可以看出是对比的方法,前一句实写自己的生活,后一句写别人的生活。于是我让男女生分句读,体会。
有的说,“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是对比。是“对比”吗?谁和谁比?我引导孩子们进一步分析。哦,原来不是对比,是比较中的“类比”,这是作者把自己比作诸葛亮、杨雄,他们都是名人。这样分析,就看出来了,原来作者是表明志向。
有的说,“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引用,借用孔子的话。这是不错的生成资源,我调出准备好的课件资料,出示该句出处《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通过作品印证方式,告诉孩子们这是在引经据典表态度,表明陋室不陋。
这样,板书就形成了:
山水比兴引陋室——馨
对偶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对仗夸朋友——雅
虚实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形如排比呈现的板书,以“馨”起笔,以“乐”收缩。把课文解读到位,学生理解就深刻了 。
再适时呈现背景资料,学生就基本走进了作者心灵世界。
趁热打铁,我来了一段“煽情”的告白:
一杯淡茶,一曲清音;一卷经书,一群挚友,此生足矣。这就是刘禹锡。你看他结高雅之士,读高雅之文,修高雅之身。让我们穿越吧,回到唐朝,“我”就是刘禹锡,让我们倾情演绎《陋室铭》。于是师生进入角色,诵读起来:有的一步三摇,有的摇头晃脑;有的高声,有的低吟……
铃声响了……
(三)贴近实际的分层写作点燃学生创作梦想
1.课标理念
新课程标准要求写作指导应贴近学生实际,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出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言发展规律。写作课程的设计,写作教学的过程,都要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关注写作过程的愉快,让他“愿意”“高兴”“能够”“容易”进行书面表达。 这是从新的理论高度对作文教学的建构。
2.现实状况
但在日常教学中问题多多。因为作文教学是一件头疼的事。平常与老师们交流,谈得最多的就是,现在的学生基础差、兴趣差,尤其作文能力差。
这应该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平时改作文是最烦心的事,杂乱无章的,言之无物的,语言苍白的,如此种种,看得教师头脑发胀,不知如何批注。
3.问题梳理
问题出在哪里?具体该怎样做?
我冷静下来,分类梳理学生作文,以平常心去发掘闪光点,尽可能挑选出优质作文;并且与学生对话,聆听他们的真实想法。
经过长达半学期的系统研究,我终于明白了,问题出在两个方面:
客观方面:材料缺失;语感不强;表达苍白。
主观方面:不愿写作。很多孩子均表示从小学中年级开始,就讨厌写作;因为老师总是叫他们写命题作文,并且叫他们背得一定数量的作文,应付不同题目的考试。
4.建构方略
以此为依据,我建构了个性作文指导方略:
有内容可写——解决素材问题;有内容能写——解决字数问题,学生能基本表达清楚,写通顺。这两点是面向全体学生,基础的要求。
有内容会写——技巧训练问题,这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做到的,只是针对班级中的佼佼者。是发展等级要求。
5.具体操作
??? 有了系统分析与建构, 于是在自己上课班级中做了下面的工作。
一是作文教学的单纯化,每一次作文落实一个小训练点,逐步推荐,不求全。同时结合班级、学校开展的活动适时写作。根据学生能力层级,分层要求,可长可短,只要表达清楚就可以。这样下来,学生可写的内容有了,难度降低了,兴趣就上来了。
二是指导学生阅读,并尝试做读书摘记。教师先示范,将自己所选的优秀文段进行摘录;并在下边进行评价,从内容、情感、写作技巧方面出发,提供学生评价范本;最后在下边再仿写一段或一句。然后,组织学生尝试练习,只要选文漂亮,评价言之成理,仿写自然通顺就可。然后,逐次提升难度要求。
三是教师的下水作文示范。每一次作文教师除精心指导外,还坚持写下水作文。这样,师生同步,共同提高。
四是将学生优秀作文“放大”鼓励点,将学生作文批阅后打印成册,全班展示。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让学生爱上作文。
6.效果彰显
事实证明,这样的指导路径是有效的。我将学生王静的一次作文练笔摘录如下:
我们还剩什么?(节选)
——读季羡林大师《我的童年》有感 王静
“浮花浪蕾岂真芳,语朴情醇是正行。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季老的《我的童年》一文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他以如同与同伴亲友讲述故事的娓娓道来,让读者、听者眼前浮现当时的一片“灰黄”,不禁在脑海里联想,或身临其境;文字中将生活紧密串连,平实自然,但却恰如一盏茶,让人拥有不断品味,越品越有味的欲望。全文有两大亮点:一是写作的技巧,二是阅历的思考。
先说写作技巧。
第一,题记。作者自然切入文本,没有刻意标明这就是题记,但“一片灰黄”恰是全文的情感线索。没有生机勃勃的绿,没有喜庆热烈的红,只有如尘土一般的灰,如腐朽黯淡的黄,暗示读者——这就是我的童年,所以我认为“一片灰黄”四个字可远比破折号后的“题记”两个字值钱有用得多。
第二,小标题。五个小标题——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父辈们、每天最高的享受、开始认字、离开故乡,概括五个小故事,没有表并列,没有表层层递进,也没有字数的对称,但就是让人读来有感觉,一见钟情。所以说,这就是大师的手笔,深厚的文学功底与语言魅力的自然彰显。这五个小标题又与“一片灰黄”“纠缠不清”,但没让人觉得可怜可悲可同情,因为每个人童年都是一段可与青春相比肩的美好回忆,不会、不可能都是一片灰黄;正如作者的每天最高享受就是奶奶舍不得吃、留给我的“半个白面馒头”哪怕和现在比不值得一提,但在当时可谓“龙肝凤髓”。同伴孩提的玩乐也是一件最高的享受 ,作者对童年的总结并未是想抹去想扼杀,而是一笔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2016年4月)
7.且行且思
小作者对文本解读有很高的深度,基于平时教师的指导及学生的自读感悟及经验积淀。从解读角度到语言组织及表达均体现个性。用三个“之”来形容毫不过分:思路之清晰;分析之透彻;表达之流畅。试想:能够品读别人文本的人,难道还写不出好文章吗?
我很欣慰,我做到了:给学生一个空间,让学生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课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教师要建构属于自己的个性课堂,引领学生快乐前行,由“导”——“扶”——“放”的渐进指导中,让学生习有所得。这是高效的指导路径。把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我会一直坚持这样。
(四)初中文言文文意梳理方法举隅
1.自读自悟: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意,将不理解的字、词、句予以勾画,以便全班交流。
2.你问我答:学生提出翻译中的疑难问题,请同伴解答。
3.生问师答: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教师予以点拨。
4.师问生答:教师以提问方式,突出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梳理文言知识。
要求教师必须洞悉教材的难易程度,通过师生有序、有效的互助与合作,达到整合资源的目的,从而完成文言知识体系的系统梳理。
三、个性思考
做教育就是做良心工程。应该立足自然、真实。于常态教学中演绎师生生命的精彩,这才是我辈努力之所在。
作为学校管理工作者、一线教师应该冷静思考,研究教育现状:教师讲得多,学生参与少,不敢放手,课堂效率低下,导致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厘清课改方向:解放思想,教师让位,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追求课堂高效。践行课改理念: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成功教育理论为基础;以以培养提升学生自主意识为中心;以学生素质发展为导向;以培养学科素养为重点;以课堂教学为平台;以互动为策略,构建生命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一切追求自然而为,不搞花架子,于常态教学中衍生智慧,提升师生素质与品位。
- 【发布时间】2018/12/4 15:48:05
- 【点击频次】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