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谈阅读教学中“文本与人本”的融合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凭借课文,即“文本”,又要以学生为主体,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即“人本”,做到二者统一,才能使阅读成为有效教学。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本;人本;融合
语文阅读教学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群体阅读”,是学生、教师、编者、作者的四方对话。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以课文为凭借,不脱离具体的语言文字和环境,即紧扣“文本”;另一方面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能动性,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解读课文,即抓“人本”。文本与人本相融合,就可以收到较好的阅读教学效果。因而在强化“阅读自主”、“阅读个性”的同时,要让学生树立“阅读合作”、“阅读交友”的理念。
一、借文本品味
阅读以语言文字为凭借,读者从语言文字中获取信息后,需要进行两个层面的信息加工:一是把语言文字形象化;二是在形象感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获取更深层次的认识,即透过现象抓本质。然而,阅读教学中,大量存在“上不沾天,下不着地”的现象,学生既没有把语言文字具化成形象,又没透过具体的形象进行理性分析,有的只是对语言文字的一般意义的理解,只知道文章“写了什么”,没进入文章所描绘的世界之中,更不知道文章“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在阅读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把“形象”与“理性”统一起来呢?
(一)详略结合
一篇文章,有虚处,即用简略的文字叙述概括内容,也有实处,即用细腻的笔墨形象地描绘人、事、景、物。如六册教材《翠鸟》一文,第一自然段从小爪子、羽毛、眼睛、嘴详细介绍了翠鸟的外形特点,特别是对翠鸟羽毛的描写,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按照头部、背部、腹部的顺序,抓住颜色特点,突出“它的颜色非常鲜艳”,用笔较实。而二自然段开头一句写翠鸟鸣声时却只用了一个词“鸣声清脆”,用笔就较虚。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们要虚者实之,实者虚之。如指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的句子,可在学生对翠鸟样子有感悟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从中感悟到翠鸟的美丽可爱,也正因为它身材小巧玲珑,才有敏捷的动作。指导学生读鸣声清脆那句话,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翠鸟喜欢在什么时候鸣叫?它的叫声像什么?详略结合,学生的理解就会更为深刻。
(二)善于挖掘
有的文章,在语句、段落之中隐藏着深刻的含义,有不少“微言大义”之处。在阅读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内隐外显”,在具化形象与理性分析的双向阅读过程中,明其真义。如,《燕子》一中的“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一句中的“掠”字,“在蓝天的映衬下,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一句中“痕”字都有着深刻的意蕴。首先要引导学生想象燕子飞行时的情景,再启发他们理性分析:为什么要用“掠”,而不用“飞”?为什么要用“痕”,而不用“根”。让学生把隐含其间的深意“挖”出来,才能真正体会文章的意境。
(三)探究学法
要求学生在阅读中随时审视、反思自己的阅读,不断总结学法,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如:读《猫》第一自然段后,反思自己的阅读过程,不少同学都可以总结出从猫不同侧面性格(老实与任性、贪玩与尽职)对比来读的学习方法。接着再让学生用这种方法读第二、第三自然段,体会猫温柔可亲与毫不理睬、什么都怕与勇猛的性格。然后运用对比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把猫小时候的可爱与长大后的古怪对比,体会猫惹人喜爱。
二、择方法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整个阅读过程需要他们自己去经历,绝不是教师包办代替。同时,我们也不能因为要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就否认教师的指导作用。
(一)重引导
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预设问题”,让学生往里“钻”的现象。在学生对课文中的内容还没有初步掌握时,教者就先给学生阅读定下了框框,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无法从不同角度去体会文章。一般来说,教师的“导”要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应在这四个方面着力:为学生指明思考方向;帮助学生拓开思路,引导多角度想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二)重对话
阅读是对文章进行意义诠释、语言重组、再造想象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问答所能达成的。在阅读教学中,展开师与生、生与生的“阅读对话”是一种较好的方式,它不但能避免简单的一问一答,而且有助于让学生从中学会阅读。“阅读对话”的主要形式有:1.交流式。让学生相互交流阅读所获,包括对阅读方法的交流与借鉴。2.辩论式。抓住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引导学生凭借教材和搜集的相关材料进行阐明分析。3.质疑式。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发现问题,组内归纳解决后,再将难题提交班上讨论,教生共同解答。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问题,尽可能分类集中,先易后难,层层破疑。4.挑战式。挑战内容可以是书本、教师和其它,不管这种观点对不对,教师都可以和学生展开平等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学会阅读和思考。
(三)重启发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的着力点不在于让学生获得和教师同样的见解,而是启发学生自己去解读,去研究,在研读中学会读书和思考。如:《掌声》一文,同学们通过朗读,很容易就了解到英子得到了同学们两次掌声,一次是在上台讲故事时,一次是讲完故事后。但这两次掌声有着什么不同的含义,对英子为什么有着那么大的影响,学生理解起来就较难。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紧扣文本体会英子的内心世界以及同学们对英子的爱。
人和文章是阅读的两个基本要素,抓文本,阅读才有着落;抓人本,阅读才有意义。我们要抓住这两个根本,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使阅读教学务实高效,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标的阅读教学新概念》
[2]《科教文汇》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本;人本;融合
语文阅读教学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群体阅读”,是学生、教师、编者、作者的四方对话。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以课文为凭借,不脱离具体的语言文字和环境,即紧扣“文本”;另一方面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能动性,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解读课文,即抓“人本”。文本与人本相融合,就可以收到较好的阅读教学效果。因而在强化“阅读自主”、“阅读个性”的同时,要让学生树立“阅读合作”、“阅读交友”的理念。
一、借文本品味
阅读以语言文字为凭借,读者从语言文字中获取信息后,需要进行两个层面的信息加工:一是把语言文字形象化;二是在形象感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获取更深层次的认识,即透过现象抓本质。然而,阅读教学中,大量存在“上不沾天,下不着地”的现象,学生既没有把语言文字具化成形象,又没透过具体的形象进行理性分析,有的只是对语言文字的一般意义的理解,只知道文章“写了什么”,没进入文章所描绘的世界之中,更不知道文章“怎么写”和“为什么这样写”。在阅读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把“形象”与“理性”统一起来呢?
(一)详略结合
一篇文章,有虚处,即用简略的文字叙述概括内容,也有实处,即用细腻的笔墨形象地描绘人、事、景、物。如六册教材《翠鸟》一文,第一自然段从小爪子、羽毛、眼睛、嘴详细介绍了翠鸟的外形特点,特别是对翠鸟羽毛的描写,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按照头部、背部、腹部的顺序,抓住颜色特点,突出“它的颜色非常鲜艳”,用笔较实。而二自然段开头一句写翠鸟鸣声时却只用了一个词“鸣声清脆”,用笔就较虚。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我们要虚者实之,实者虚之。如指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的句子,可在学生对翠鸟样子有感悟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从中感悟到翠鸟的美丽可爱,也正因为它身材小巧玲珑,才有敏捷的动作。指导学生读鸣声清脆那句话,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翠鸟喜欢在什么时候鸣叫?它的叫声像什么?详略结合,学生的理解就会更为深刻。
(二)善于挖掘
有的文章,在语句、段落之中隐藏着深刻的含义,有不少“微言大义”之处。在阅读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内隐外显”,在具化形象与理性分析的双向阅读过程中,明其真义。如,《燕子》一中的“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一句中的“掠”字,“在蓝天的映衬下,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一句中“痕”字都有着深刻的意蕴。首先要引导学生想象燕子飞行时的情景,再启发他们理性分析:为什么要用“掠”,而不用“飞”?为什么要用“痕”,而不用“根”。让学生把隐含其间的深意“挖”出来,才能真正体会文章的意境。
(三)探究学法
要求学生在阅读中随时审视、反思自己的阅读,不断总结学法,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如:读《猫》第一自然段后,反思自己的阅读过程,不少同学都可以总结出从猫不同侧面性格(老实与任性、贪玩与尽职)对比来读的学习方法。接着再让学生用这种方法读第二、第三自然段,体会猫温柔可亲与毫不理睬、什么都怕与勇猛的性格。然后运用对比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把猫小时候的可爱与长大后的古怪对比,体会猫惹人喜爱。
二、择方法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整个阅读过程需要他们自己去经历,绝不是教师包办代替。同时,我们也不能因为要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就否认教师的指导作用。
(一)重引导
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预设问题”,让学生往里“钻”的现象。在学生对课文中的内容还没有初步掌握时,教者就先给学生阅读定下了框框,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无法从不同角度去体会文章。一般来说,教师的“导”要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应在这四个方面着力:为学生指明思考方向;帮助学生拓开思路,引导多角度想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二)重对话
阅读是对文章进行意义诠释、语言重组、再造想象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问答所能达成的。在阅读教学中,展开师与生、生与生的“阅读对话”是一种较好的方式,它不但能避免简单的一问一答,而且有助于让学生从中学会阅读。“阅读对话”的主要形式有:1.交流式。让学生相互交流阅读所获,包括对阅读方法的交流与借鉴。2.辩论式。抓住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引导学生凭借教材和搜集的相关材料进行阐明分析。3.质疑式。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发现问题,组内归纳解决后,再将难题提交班上讨论,教生共同解答。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问题,尽可能分类集中,先易后难,层层破疑。4.挑战式。挑战内容可以是书本、教师和其它,不管这种观点对不对,教师都可以和学生展开平等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学会阅读和思考。
(三)重启发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的着力点不在于让学生获得和教师同样的见解,而是启发学生自己去解读,去研究,在研读中学会读书和思考。如:《掌声》一文,同学们通过朗读,很容易就了解到英子得到了同学们两次掌声,一次是在上台讲故事时,一次是讲完故事后。但这两次掌声有着什么不同的含义,对英子为什么有着那么大的影响,学生理解起来就较难。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紧扣文本体会英子的内心世界以及同学们对英子的爱。
人和文章是阅读的两个基本要素,抓文本,阅读才有着落;抓人本,阅读才有意义。我们要抓住这两个根本,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使阅读教学务实高效,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标的阅读教学新概念》
[2]《科教文汇》
- 【发布时间】2018/12/4 15:48:32
- 【点击频次】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