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教学生学会学习,向细节要教学质量
【关键词】 ;
【正文】 初中生物学的特点是知识点多且碎,记忆起来较为麻烦且极易遗忘,因此教学生学会学习,把握细节显得尤为重要。
一、梳理知识归类学习
我要求学生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各个知识点的联系,每学一节,都尝试着自己把知识串起来,每学完一章或一单元,都要进行小结,可用网络、表格或树图。学生如果有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不但使基础知识得到理解和有序贮存,且便于利用。学生记住一个就能想起“一串” 或“一片”,归纳总结能力得到培养。
生物题目虽然很多,但也不是毫无规律可寻,我要求学生归纳总结题目的类型,以及各种题型中出现的资料,很多题目都是相通的,往往只是换一种提问方法。
知识点归类能让学生清楚的知道每个知识点的用途,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书本中的重点,难点,加深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在做完一个题后归纳这个题都用了哪些知识点,以方便下次遇到这类题时,能够做出迅速的判断用哪些知识点去解决这个问题。
二、认真阅读教材知识
1.带着标题阅读
如“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一节,有两个大的标题:植物的蒸腾现象;蒸腾作用的意义。在阅读时,引导学生首先要在脑海中思考两个问题:植物的蒸腾现象是什么?蒸腾作用的意义有哪些?意在要求从整体上明确本部分知识框架。
2.以标题为主干辐射阅读
要求学生阅读时,以其中的主干标题辐射出与之相关联的多个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细读并标记。
如:什么是蒸腾作用?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有哪些?蒸腾的水分从哪里散出的?气孔分布在哪里?叶片的结构有哪些?其中气孔主要分布在哪部分?气孔中散失的水分与叶片多少有关吗?气孔的开闭由哪里控制?保卫细胞与表皮细胞有何区别?等等。
以这种形式训练学生阅读,开始学生可能考虑不出那么多问题,这很正常,我就用学案或课件把我辐射出的问题作为“引路”,引导学生先有这种阅读意识,再通过开展“比比谁辐射的问题多、准”的活动,不断强化、反复训练,渐渐发现相邻问题有点“成语接龙”式,有章可循,这样学生可以在动脑阅读学习中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提升了发散思维能力。
3.图表阅读
近几年,图表文字并茂的生物考题分值越来越多,每一个图表都暗含着知识点,有的是结构图与结构示意图,考查识别生物体的结构,有的是图表题,主要考查图文转换,从其中获取答题信息的。我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本遇到图表时,要先把图表的形状特点、结构名称等快速浏览赏析一遍,然后把课本中的文字知识一一落实到图表上,再同桌对照图表相互交流提问自己已知的相关内容,老师阐释、强调、补充后,再以绘图表标注的形式加以巩固练习,这样通过赏析图表、提问图表、模画图表,引导学生关注图表知识,培养图表识别和图文转换能力,同时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记忆。
4.实验“阅读”
凡哪节课中有能操作的分组实验,开始时,我是提前借好实验器材,找学习小组长组成临时实验小组,利用合适的空闲时间提前跟我合作完成实验。如“练习使用显微镜”实验,课前我们一起操作总结实验应注意的问题,直到把每位组长培训好。课堂上,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实验的目的要求、材料器具、方法步骤,达到一定的熟练度后,然后学生以组为单位认真观察学习小组长进行实验辅导。组长有成功感,同学有羡慕感。趁机宣布:谁能在遇到下个实验时,一开始就保证把实验的相关内容流利地复述出来,谁就有资格加入到实验小组中提前做实验,意在督促提前预习。若哪个班级的每个小组成员都熟练掌握了的,就带这个班级去实验室做,用竞争促趣,借此发挥“绑带”作用,培养集体荣誉感。 经过这种形式得到的实验机会同学们格外珍惜,纪律特别好,效率特别高。
三、有效解析每道习题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有些学生平时做过的题,考试时却做错了。原因在于做题时一知半解,留下知识空洞。为了解决此现象,我这样训练学生:对于学生手中的学习资料,自主创新学习和每次的考试题,都要求学生按“高标准”形式去做每个题,哪怕只做了一个,也决不能糊弄。
我的所谓“高标准”,就是要求学生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找出题的主干,选出心目中符合题意的答案,若问“正确的”是,除了做出该答案外,还要把其余三个找出错误所在并改成正确的;若问“错误的”是选出选项后就在原题上改成正确的。若改不出来,说明知识记忆不牢。那就要求先查找课本,并从课本中画出该题牵涉到的相关知识点,记下课本页数,以便以后查找和复习时利用。若找不到,再询问同学,最后寻求老师的帮助。
这种学习形式,一是引导学生发现自我记忆与课本知识的差距,增加回扣课本及时复习的次数;二是引导学生用发散思维对问题进行思考与解决。
四、建立错题本认真纠错
每年等考完之后翻翻复习过的练习试题,会发现同样的题有时会做到好几遍,但有的学生仍然不会,显然是方法出了些问题,所以应重视学生平时的做题习惯的培养。
其实做题不在多少,若真弄懂了,少做两道效果也不会差。
我要求学生建立 “纠错本”,不论是练习、小测验、单元考还是作业中的错题,都用红笔把答案改上并对错因进行分析,便于以后有针对性的对照学习,避免复习时“眉毛胡子一把抓”,提高了学习效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五、理论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利用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永远是教育的重点。
我是这样做的:要求学生建立《让生物走进生活》笔记本。把所学的与生活有关的理论知识,要求学生尝试去解答身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并发表自己的感想,最好能做到举一反三。
这样理论联系生活,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一种习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坚持不断训练,学生会把知识学活,变通能力自然增强,做题时就不至于做死题,死做题,“问法变了就不会做题”的现象就会减少,学习生物的兴趣自然而然更加浓厚。
一、梳理知识归类学习
我要求学生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各个知识点的联系,每学一节,都尝试着自己把知识串起来,每学完一章或一单元,都要进行小结,可用网络、表格或树图。学生如果有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不但使基础知识得到理解和有序贮存,且便于利用。学生记住一个就能想起“一串” 或“一片”,归纳总结能力得到培养。
生物题目虽然很多,但也不是毫无规律可寻,我要求学生归纳总结题目的类型,以及各种题型中出现的资料,很多题目都是相通的,往往只是换一种提问方法。
知识点归类能让学生清楚的知道每个知识点的用途,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帮助学生准确把握书本中的重点,难点,加深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在做完一个题后归纳这个题都用了哪些知识点,以方便下次遇到这类题时,能够做出迅速的判断用哪些知识点去解决这个问题。
二、认真阅读教材知识
1.带着标题阅读
如“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一节,有两个大的标题:植物的蒸腾现象;蒸腾作用的意义。在阅读时,引导学生首先要在脑海中思考两个问题:植物的蒸腾现象是什么?蒸腾作用的意义有哪些?意在要求从整体上明确本部分知识框架。
2.以标题为主干辐射阅读
要求学生阅读时,以其中的主干标题辐射出与之相关联的多个问题,带着这些问题去细读并标记。
如:什么是蒸腾作用?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有哪些?蒸腾的水分从哪里散出的?气孔分布在哪里?叶片的结构有哪些?其中气孔主要分布在哪部分?气孔中散失的水分与叶片多少有关吗?气孔的开闭由哪里控制?保卫细胞与表皮细胞有何区别?等等。
以这种形式训练学生阅读,开始学生可能考虑不出那么多问题,这很正常,我就用学案或课件把我辐射出的问题作为“引路”,引导学生先有这种阅读意识,再通过开展“比比谁辐射的问题多、准”的活动,不断强化、反复训练,渐渐发现相邻问题有点“成语接龙”式,有章可循,这样学生可以在动脑阅读学习中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提升了发散思维能力。
3.图表阅读
近几年,图表文字并茂的生物考题分值越来越多,每一个图表都暗含着知识点,有的是结构图与结构示意图,考查识别生物体的结构,有的是图表题,主要考查图文转换,从其中获取答题信息的。我要求学生自主阅读课本遇到图表时,要先把图表的形状特点、结构名称等快速浏览赏析一遍,然后把课本中的文字知识一一落实到图表上,再同桌对照图表相互交流提问自己已知的相关内容,老师阐释、强调、补充后,再以绘图表标注的形式加以巩固练习,这样通过赏析图表、提问图表、模画图表,引导学生关注图表知识,培养图表识别和图文转换能力,同时也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记忆。
4.实验“阅读”
凡哪节课中有能操作的分组实验,开始时,我是提前借好实验器材,找学习小组长组成临时实验小组,利用合适的空闲时间提前跟我合作完成实验。如“练习使用显微镜”实验,课前我们一起操作总结实验应注意的问题,直到把每位组长培训好。课堂上,要求学生自主阅读实验的目的要求、材料器具、方法步骤,达到一定的熟练度后,然后学生以组为单位认真观察学习小组长进行实验辅导。组长有成功感,同学有羡慕感。趁机宣布:谁能在遇到下个实验时,一开始就保证把实验的相关内容流利地复述出来,谁就有资格加入到实验小组中提前做实验,意在督促提前预习。若哪个班级的每个小组成员都熟练掌握了的,就带这个班级去实验室做,用竞争促趣,借此发挥“绑带”作用,培养集体荣誉感。 经过这种形式得到的实验机会同学们格外珍惜,纪律特别好,效率特别高。
三、有效解析每道习题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有些学生平时做过的题,考试时却做错了。原因在于做题时一知半解,留下知识空洞。为了解决此现象,我这样训练学生:对于学生手中的学习资料,自主创新学习和每次的考试题,都要求学生按“高标准”形式去做每个题,哪怕只做了一个,也决不能糊弄。
我的所谓“高标准”,就是要求学生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找出题的主干,选出心目中符合题意的答案,若问“正确的”是,除了做出该答案外,还要把其余三个找出错误所在并改成正确的;若问“错误的”是选出选项后就在原题上改成正确的。若改不出来,说明知识记忆不牢。那就要求先查找课本,并从课本中画出该题牵涉到的相关知识点,记下课本页数,以便以后查找和复习时利用。若找不到,再询问同学,最后寻求老师的帮助。
这种学习形式,一是引导学生发现自我记忆与课本知识的差距,增加回扣课本及时复习的次数;二是引导学生用发散思维对问题进行思考与解决。
四、建立错题本认真纠错
每年等考完之后翻翻复习过的练习试题,会发现同样的题有时会做到好几遍,但有的学生仍然不会,显然是方法出了些问题,所以应重视学生平时的做题习惯的培养。
其实做题不在多少,若真弄懂了,少做两道效果也不会差。
我要求学生建立 “纠错本”,不论是练习、小测验、单元考还是作业中的错题,都用红笔把答案改上并对错因进行分析,便于以后有针对性的对照学习,避免复习时“眉毛胡子一把抓”,提高了学习效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五、理论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利用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永远是教育的重点。
我是这样做的:要求学生建立《让生物走进生活》笔记本。把所学的与生活有关的理论知识,要求学生尝试去解答身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并发表自己的感想,最好能做到举一反三。
这样理论联系生活,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一种习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坚持不断训练,学生会把知识学活,变通能力自然增强,做题时就不至于做死题,死做题,“问法变了就不会做题”的现象就会减少,学习生物的兴趣自然而然更加浓厚。
- 【发布时间】2018/12/4 15:50:39
- 【点击频次】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