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对初中化学教学中部分疑难点的研究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初中化学是一门启蒙学科。教材的知识结构受教材知识容量和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而具抽象性。化学中有些知识点的教学有很大的弹性。正确地把握这些知识点的深广度,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化学知识而入门。否则将成为学生学习的疑难点。
关键词:初中化学;疑难点;实验;装置
一、初中化学是一门启蒙学科。教材的知识结构受教材知识容量和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而具抽象性。化学中有些知识点的教学有很大的弹性。正确地把握这些知识点的深广度,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化学知识而入门。否则将成为学生学习的疑难点。下面就初中化学的部分疑难点做一解析: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有何区别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性质是物质的属性,只发生变化的内因,性质决定变化;而变化是性质的具体表现。例如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所以,一氧化碳能发生燃烧的化学变化。
催化剂的概念为什么用“改变”而不用“加快”
催化剂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的速率包含加快和减慢两个方面。如用二氧化锰催化;氯酸钾分解制氧气的反应中,是加快了氯酸钾分解的速率,而在制橡胶制品时,常加入一些催化剂以减慢橡胶老化的速率。
烟和雾,光和火焰有何不同
细小的固体颗粒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是烟。小液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是雾。如磷燃烧时,可观察到有大量的白烟,这是因为生成白色的五氧化二磷的细小颗粒悬浮于空气中的缘故。打开浓盐酸的瓶盖时在瓶口处有白雾,这是因为从浓盐酸中挥发出的氧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形成的小液滴悬浮于空气中的缘故。
可燃性气体燃烧时出现火焰。如一氧化碳燃烧产生蓝色的火焰。固体燃烧时若无可燃性气体生成,则无火焰而发光,如镁带燃烧时无火焰发出白光。
氧化反应的概念中为什么是“氧”而不是“氧气”
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氧化反应,其中的氧既包括单质的氧即氧气,也包括化合物中的氧。如硫在氧气中的反应是氧化反应,而氢气与氧化铜反应时氢气与氧化铜中氧的反应也是氧化反应。
分子为什么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物质的颜色、气味、熔点等。这些性质一个分子是表现不出来的,必须是大量分子的聚集才能表现出来。如水加热到沸腾时变成水蒸气,分子没变而物理性质发生了变化。
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结构的区别
从宏观上看,无论是单质还是化合物,都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因此说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所以判断物质的组成是对物质进行宏观分析。例如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组成”用于宏观。
从微观理解,就要从基本结构微粒对物质进行分析。有些物质由分子构成,有些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还有些物质由离子构成。例如,水由水分子构成,铁由铁原子直接构成,氯化纳由氯离子和纳离子构成。“构成”用于微观。
原子团在化学反应中是否变化
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但有些化学反应中原子团发生了变化。如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反应中氯酸根发生了改变。
质量守恒定律中为什么是“参加反应的物质总质量”而不是“加入反应物质的总质量”
任何化学反应都是按照一定的质量比进行的。
例如:S+O2=SO2 质量比:32:32:64
若将32克S与32克O2点燃反应,生成SO2的质量为64克,这就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
但是如果32克S跟40克O2点燃完全反应,由于反应物的质量比为1:1,因此32克S完全反应只需32克O2,多余8克O2。加入反应物的质量是72克,生成物的质量只有64克,两者显然不相等,所以在质量守恒定律中必须强调“参加反应的物质”不能说“加入反应的物质”。
怎样正确理解酸碱盐的通性
通行是一般规律,带有普遍性,可以运用它来指导我们学习,但是规律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和条件。
酸碱与酸碱指示剂反应时,往往发生颜色变化,变色的是指示剂而不是酸碱。利用酸碱指示剂只能判断出溶液的酸碱性,而不能判断酸或碱。
实验室制取气体选用药品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原因:1、反应速度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2、药品选用以经济为原则;3、制取的气体要纯净;4、要考虑生成物的溶解性。例如制氢气用镁反应速度太快,用铁反应较慢,用盐酸由于具有挥发性收集到的气体不纯净,浓硫酸和硝酸有氧化性,所以一般选用锌和稀硫酸制氢气。
实验室制取气体时怎样选择装置
在初中化学里,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有两套,固体和固体反应需加热,即制氧气的装置;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加热,即制氢气的装置。制取气体时根据反应的原理进行选择装置。如实验室用碱石灰和无水醋酸纳两种固体共热制取甲烷气体,则选用制取氢气的装置;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则选用制氢气的装置。
二、知识教学优化
现行的化学教材是面向全国的。它只是根据教学大纲提出一般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地传授,是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学习大纲,钻研教材。钻研教材不仅是对教材的理解、领会、还包括对教材的加工处理。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教学条件,(实验设备、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驾驭教材。注意知识、技能、能力的相互联系和前后照应,并根据学习迁移的原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一方面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学习新知识时,还要注意为以后学习作好辅垫。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重点概念要使学生透彻理解,重点的技能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要形成一个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前后有序,张驰适宜的知识结构。
课堂知识教学是由教师的语言和板书表现出来的。教师能否掌握语言艺术,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要精心设计,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重点、难点设计出最合理的板书,排列出的纲目以及图表等要清楚,字迹要工整,规范。一堂课一般一个板面,并分主、副使用。如一个板面不够,可用投影片或小黑板。
三、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是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的一种推动力。化学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科的特点出发。初中生学习化学,往往反映内容多,杂乱,理不出头绪,要记的东西多,容易忘。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对实验现象兴趣很浓,但并没有因此形成稳定发展的内在动机,也不晓得应该怎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想问题,更不会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去想问题,不重视记忆、理解重要的事实、述语和原理、造成知识上的脱节,甚至学习水平分化,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下功夫,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最主要的是激发和发展学生探索、求知的内在动机。
比如,在绪言课教学中,演示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动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共同点?表明了什么道理?应当得出什么结论?并在这一认识过程中,从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启迪,初中学生关于化学的准备知识是薄弱的,加以化学运动形态较物理运动形态更复杂、更抽象、一般难以直接地、简明地重现,这就给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再加上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因受学习水平的限制,描述性知识偏多,概念多,而且集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随时向学生指明需要记忆的内容,记忆的方法,要努力化难为易,多联系学生熟悉的常识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多设计一些生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多引导学生议论、讨论和练习。在学生认识水平的基础上,引导得出结论,上升为概念和理论。初中学生一般不大讲究学习方法,或习惯于按照学语文、数学的方法来学习化学,这就需要化学教师从一开始就运用典型实例,给学生以指导,要结合实验或实物来记忆物质的性质,变化的条件,以及反应后的产物。要注意联系对比,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从个性分析出共性。比如,学习过氧气的物理性质以后,要给学生点明,学习和记忆的顺序,即按色、态、味、嗅、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的顺序,虽然不一定求全,但有个记忆和再现的顺序,就便于联想和回忆;当学习氢气的物理性质时可以提示学生联系氧气的物理性质来学习、记忆。
关键词:初中化学;疑难点;实验;装置
一、初中化学是一门启蒙学科。教材的知识结构受教材知识容量和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而具抽象性。化学中有些知识点的教学有很大的弹性。正确地把握这些知识点的深广度,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化学知识而入门。否则将成为学生学习的疑难点。下面就初中化学的部分疑难点做一解析: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有何区别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性质是物质的属性,只发生变化的内因,性质决定变化;而变化是性质的具体表现。例如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所以,一氧化碳能发生燃烧的化学变化。
催化剂的概念为什么用“改变”而不用“加快”
催化剂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的速率包含加快和减慢两个方面。如用二氧化锰催化;氯酸钾分解制氧气的反应中,是加快了氯酸钾分解的速率,而在制橡胶制品时,常加入一些催化剂以减慢橡胶老化的速率。
烟和雾,光和火焰有何不同
细小的固体颗粒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是烟。小液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是雾。如磷燃烧时,可观察到有大量的白烟,这是因为生成白色的五氧化二磷的细小颗粒悬浮于空气中的缘故。打开浓盐酸的瓶盖时在瓶口处有白雾,这是因为从浓盐酸中挥发出的氧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形成的小液滴悬浮于空气中的缘故。
可燃性气体燃烧时出现火焰。如一氧化碳燃烧产生蓝色的火焰。固体燃烧时若无可燃性气体生成,则无火焰而发光,如镁带燃烧时无火焰发出白光。
氧化反应的概念中为什么是“氧”而不是“氧气”
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氧化反应,其中的氧既包括单质的氧即氧气,也包括化合物中的氧。如硫在氧气中的反应是氧化反应,而氢气与氧化铜反应时氢气与氧化铜中氧的反应也是氧化反应。
分子为什么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物质的颜色、气味、熔点等。这些性质一个分子是表现不出来的,必须是大量分子的聚集才能表现出来。如水加热到沸腾时变成水蒸气,分子没变而物理性质发生了变化。
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结构的区别
从宏观上看,无论是单质还是化合物,都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因此说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所以判断物质的组成是对物质进行宏观分析。例如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组成”用于宏观。
从微观理解,就要从基本结构微粒对物质进行分析。有些物质由分子构成,有些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还有些物质由离子构成。例如,水由水分子构成,铁由铁原子直接构成,氯化纳由氯离子和纳离子构成。“构成”用于微观。
原子团在化学反应中是否变化
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但有些化学反应中原子团发生了变化。如用氯酸钾制取氧气时,反应中氯酸根发生了改变。
质量守恒定律中为什么是“参加反应的物质总质量”而不是“加入反应物质的总质量”
任何化学反应都是按照一定的质量比进行的。
例如:S+O2=SO2 质量比:32:32:64
若将32克S与32克O2点燃反应,生成SO2的质量为64克,这就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
但是如果32克S跟40克O2点燃完全反应,由于反应物的质量比为1:1,因此32克S完全反应只需32克O2,多余8克O2。加入反应物的质量是72克,生成物的质量只有64克,两者显然不相等,所以在质量守恒定律中必须强调“参加反应的物质”不能说“加入反应的物质”。
怎样正确理解酸碱盐的通性
通行是一般规律,带有普遍性,可以运用它来指导我们学习,但是规律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和条件。
酸碱与酸碱指示剂反应时,往往发生颜色变化,变色的是指示剂而不是酸碱。利用酸碱指示剂只能判断出溶液的酸碱性,而不能判断酸或碱。
实验室制取气体选用药品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原因:1、反应速度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2、药品选用以经济为原则;3、制取的气体要纯净;4、要考虑生成物的溶解性。例如制氢气用镁反应速度太快,用铁反应较慢,用盐酸由于具有挥发性收集到的气体不纯净,浓硫酸和硝酸有氧化性,所以一般选用锌和稀硫酸制氢气。
实验室制取气体时怎样选择装置
在初中化学里,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有两套,固体和固体反应需加热,即制氧气的装置;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加热,即制氢气的装置。制取气体时根据反应的原理进行选择装置。如实验室用碱石灰和无水醋酸纳两种固体共热制取甲烷气体,则选用制取氢气的装置;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则选用制氢气的装置。
二、知识教学优化
现行的化学教材是面向全国的。它只是根据教学大纲提出一般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地传授,是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学习大纲,钻研教材。钻研教材不仅是对教材的理解、领会、还包括对教材的加工处理。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教学条件,(实验设备、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驾驭教材。注意知识、技能、能力的相互联系和前后照应,并根据学习迁移的原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一方面从旧知识引出新知识,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学习新知识时,还要注意为以后学习作好辅垫。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重点概念要使学生透彻理解,重点的技能要让学生熟练掌握。要形成一个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前后有序,张驰适宜的知识结构。
课堂知识教学是由教师的语言和板书表现出来的。教师能否掌握语言艺术,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要精心设计,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重点、难点设计出最合理的板书,排列出的纲目以及图表等要清楚,字迹要工整,规范。一堂课一般一个板面,并分主、副使用。如一个板面不够,可用投影片或小黑板。
三、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是使教学过程达到优化的一种推动力。化学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科的特点出发。初中生学习化学,往往反映内容多,杂乱,理不出头绪,要记的东西多,容易忘。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化学时,对实验现象兴趣很浓,但并没有因此形成稳定发展的内在动机,也不晓得应该怎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想问题,更不会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去想问题,不重视记忆、理解重要的事实、述语和原理、造成知识上的脱节,甚至学习水平分化,所以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下功夫,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最主要的是激发和发展学生探索、求知的内在动机。
比如,在绪言课教学中,演示镁带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生动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共同点?表明了什么道理?应当得出什么结论?并在这一认识过程中,从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启迪,初中学生关于化学的准备知识是薄弱的,加以化学运动形态较物理运动形态更复杂、更抽象、一般难以直接地、简明地重现,这就给学生化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再加上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因受学习水平的限制,描述性知识偏多,概念多,而且集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随时向学生指明需要记忆的内容,记忆的方法,要努力化难为易,多联系学生熟悉的常识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多设计一些生动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多引导学生议论、讨论和练习。在学生认识水平的基础上,引导得出结论,上升为概念和理论。初中学生一般不大讲究学习方法,或习惯于按照学语文、数学的方法来学习化学,这就需要化学教师从一开始就运用典型实例,给学生以指导,要结合实验或实物来记忆物质的性质,变化的条件,以及反应后的产物。要注意联系对比,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从个性分析出共性。比如,学习过氧气的物理性质以后,要给学生点明,学习和记忆的顺序,即按色、态、味、嗅、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的顺序,虽然不一定求全,但有个记忆和再现的顺序,就便于联想和回忆;当学习氢气的物理性质时可以提示学生联系氧气的物理性质来学习、记忆。
- 【发布时间】2018/12/4 15:52:48
- 【点击频次】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