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策略探究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加强学生数学预习能力培养,就必须注重预习策略授予,使其在反复训练的实践中增强自学信心,进而更主动学数学,用数学,发展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预习能力;培养
预习,作为一种自主学习实践,是学生对新知学习的初步探索,在新课改全面推进的今天,加强预习学习,提高自身自主学习能力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而小学数学,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教育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当今的重要追求。而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预习又无疑是最好的实践。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有一定知识基础的小学生来说,加强他们预习能力的培养,既有知识作基,又有智力支撑,只是少了更多更灵活的学习方法。故而,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加强预习策略授予,加强学生预习能力培养,就显得很有意义。下面,我结合自身多年小学数学实践,谈谈加强预习策略授予,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感受。
一、导致学生数学预习能力低下的重要原因
(一)教师原因。预习策略,也就是自主学习策略。导致学生到了高段都还没有预习方法,这不能全怪学生。分析原因,与我们教师不无关系。传统教学强调“应试”,教师的“应考”追求模式,实施的“一言堂”策略,并没有注重学习方法的授予与培养,强调的是如何“应考”。而我们学生根本就没有得到方法培养,也没有获得这种方法训练的实践平台。因此,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在预习实践中,就无能为力了。
(二)学生原因。虽然教师不太注重方法授予,但多年的学习实践也能让学生从中习得一些方法。其不能预习,还与学生学习兴趣有极大关系。如果学生有强烈求知欲,也会主动探索,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除了兴趣不强外,学生对预习的认识也是不到位的,依赖思想使其形成了等、靠的被动学习习惯。
二、加强学生数学预习能力培养的现实需求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古人给我们的谆谆教诲,告诉我们加强事前准备对于成事的重要意义。加强学生预习能力培养,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帮助他们养成自学习惯,还可以培养独立思考问题,自主探究与解决问题的习惯。到了小学高年级,加强预习能力培养,其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其升入初中后,能否快速的适应新知识。当前,在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自主性普遍不高,依赖性思想严重,大多想教师的“灌”、“喂”来获得知识。在预习中最需要的质疑思考,也缺乏明显的主动性。虽然教师一再强调,但大多数学生仍然缺乏课前预习的习惯,遇到问题不愿意积极主动发问,致使数学学习效果不好。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基于新课改要求,重点关注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培养,抓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与探索欲最旺盛的小学这个特殊阶段,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寻学习的乐趣,形成主动预习,积极质疑思考的预习习惯显得极为迫切。实践证明,加强这一时期小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发挥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吸引学生将学习注意力以及时间花费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以及深层次理解之中,在提升课堂学习效率的同时,还能促使他们拓展数学学习视野,增加课外知识扩展。
三、提高学生数学预习能力的实践策略
到了高年级,小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知识基础,能在自主探究学习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由于缺少针对性的方法,导致预习用功过多而效果不佳。为化解这一问题,我们应授予学生多样化的预习策略,让他们能在学习中自主选择预习策略,做到有的放矢。
(一)搭建预习平台,布置预习作业。任何一项能力提升,都必须有反复训练的实践平台。而要培养学生预习这种学习能力,更需要教师为此搭台。因此,我们可以在新课开始前,布置富有趣味性的预习作业,针对小学生年龄特征,迅速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索兴趣,从而在新课开始前自主进行探究性学习。例如在进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教学之前,可布置如下任务:请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出长方形、正方形物体,对数学课本知识点进行自主理解,在课前尝试对这些物体进行测量、比较与计算,针对不懂的问题,进行重点标记,在课堂中可以向老师进行提问。在这一预习体验中,学生积极的寻找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事物,锻炼自己的理解与吸收能力,同时在预习过程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开阔其脑力,有效的提升了课堂学习效率
(二)教给学生预习方法。课堂教学,无非就是例子教学。我们要充分发挥课堂这个主阵地的作用,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带着方法去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方法可以是这样几种。
一是阅读法。阅读理解是学生自主预习中的基础环节,数学也是需要细读的,在多读中理解其义。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指导小学生对数学内容进行正确的阅读理解,通过在预习中对内容进行圈、点、画等方式,准确理解其含义。如在进行质数、合数学习时,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法,对抽象的概念进行理解,实现预习效果。
二是质疑法。学起于思贵疑。有效的预习,必须要质疑学习,主动思考,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教给学生抓课题质疑、抓关键字质疑、从课后练习质疑,从有问号的地方质疑。
三是操作法。数学学习需要动手操作。不论是探究学习还是例题的模拟演练,都需要动手操作。为此,我们应为学生拟定合理的预习提纲,学生以此为预习基础,根据问题,自行探究与解决。例如,在几何知识学习时,教师可以采用实验探究方式,使学生自主进行几何公式的推导,引导学生自主观察、验证与总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当然,有效的预习策略还有很多,凡是能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都是良好的学习策略。这些策略的授予,我们不能直接教给,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这样才有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建平,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策略[J].新课程学习,2012年。
[2]刘东,加强学生预习的策略探究[J].教育学文摘,2015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预习能力;培养
预习,作为一种自主学习实践,是学生对新知学习的初步探索,在新课改全面推进的今天,加强预习学习,提高自身自主学习能力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而小学数学,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奠基教育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当今的重要追求。而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而预习又无疑是最好的实践。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有一定知识基础的小学生来说,加强他们预习能力的培养,既有知识作基,又有智力支撑,只是少了更多更灵活的学习方法。故而,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加强预习策略授予,加强学生预习能力培养,就显得很有意义。下面,我结合自身多年小学数学实践,谈谈加强预习策略授予,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感受。
一、导致学生数学预习能力低下的重要原因
(一)教师原因。预习策略,也就是自主学习策略。导致学生到了高段都还没有预习方法,这不能全怪学生。分析原因,与我们教师不无关系。传统教学强调“应试”,教师的“应考”追求模式,实施的“一言堂”策略,并没有注重学习方法的授予与培养,强调的是如何“应考”。而我们学生根本就没有得到方法培养,也没有获得这种方法训练的实践平台。因此,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在预习实践中,就无能为力了。
(二)学生原因。虽然教师不太注重方法授予,但多年的学习实践也能让学生从中习得一些方法。其不能预习,还与学生学习兴趣有极大关系。如果学生有强烈求知欲,也会主动探索,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除了兴趣不强外,学生对预习的认识也是不到位的,依赖思想使其形成了等、靠的被动学习习惯。
二、加强学生数学预习能力培养的现实需求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古人给我们的谆谆教诲,告诉我们加强事前准备对于成事的重要意义。加强学生预习能力培养,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帮助他们养成自学习惯,还可以培养独立思考问题,自主探究与解决问题的习惯。到了小学高年级,加强预习能力培养,其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其升入初中后,能否快速的适应新知识。当前,在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自主性普遍不高,依赖性思想严重,大多想教师的“灌”、“喂”来获得知识。在预习中最需要的质疑思考,也缺乏明显的主动性。虽然教师一再强调,但大多数学生仍然缺乏课前预习的习惯,遇到问题不愿意积极主动发问,致使数学学习效果不好。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基于新课改要求,重点关注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培养,抓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与探索欲最旺盛的小学这个特殊阶段,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寻学习的乐趣,形成主动预习,积极质疑思考的预习习惯显得极为迫切。实践证明,加强这一时期小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发挥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吸引学生将学习注意力以及时间花费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以及深层次理解之中,在提升课堂学习效率的同时,还能促使他们拓展数学学习视野,增加课外知识扩展。
三、提高学生数学预习能力的实践策略
到了高年级,小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知识基础,能在自主探究学习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由于缺少针对性的方法,导致预习用功过多而效果不佳。为化解这一问题,我们应授予学生多样化的预习策略,让他们能在学习中自主选择预习策略,做到有的放矢。
(一)搭建预习平台,布置预习作业。任何一项能力提升,都必须有反复训练的实践平台。而要培养学生预习这种学习能力,更需要教师为此搭台。因此,我们可以在新课开始前,布置富有趣味性的预习作业,针对小学生年龄特征,迅速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索兴趣,从而在新课开始前自主进行探究性学习。例如在进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教学之前,可布置如下任务:请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出长方形、正方形物体,对数学课本知识点进行自主理解,在课前尝试对这些物体进行测量、比较与计算,针对不懂的问题,进行重点标记,在课堂中可以向老师进行提问。在这一预习体验中,学生积极的寻找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事物,锻炼自己的理解与吸收能力,同时在预习过程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开阔其脑力,有效的提升了课堂学习效率
(二)教给学生预习方法。课堂教学,无非就是例子教学。我们要充分发挥课堂这个主阵地的作用,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带着方法去实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习方法可以是这样几种。
一是阅读法。阅读理解是学生自主预习中的基础环节,数学也是需要细读的,在多读中理解其义。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指导小学生对数学内容进行正确的阅读理解,通过在预习中对内容进行圈、点、画等方式,准确理解其含义。如在进行质数、合数学习时,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法,对抽象的概念进行理解,实现预习效果。
二是质疑法。学起于思贵疑。有效的预习,必须要质疑学习,主动思考,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教给学生抓课题质疑、抓关键字质疑、从课后练习质疑,从有问号的地方质疑。
三是操作法。数学学习需要动手操作。不论是探究学习还是例题的模拟演练,都需要动手操作。为此,我们应为学生拟定合理的预习提纲,学生以此为预习基础,根据问题,自行探究与解决。例如,在几何知识学习时,教师可以采用实验探究方式,使学生自主进行几何公式的推导,引导学生自主观察、验证与总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当然,有效的预习策略还有很多,凡是能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都是良好的学习策略。这些策略的授予,我们不能直接教给,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这样才有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建平,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策略[J].新课程学习,2012年。
[2]刘东,加强学生预习的策略探究[J].教育学文摘,2015年。
- 【发布时间】2018/12/4 15:54:08
- 【点击频次】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