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立德树人理念下高中德育教育模式的探索

 

【作者】 郑 斌

【机构】 四川省南部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高中德育是指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报告指明了教育的本性即教育的根本对象是人、根本目的是人、根本任务是育人,人作为核心要素被列在了首位。高中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制定教育教学策略时,应始终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理念,开启高中德育教育模式的探索。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中德育;育人模式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各高中学校在追求升学率和办学水平的同时,开始注重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将本校的校园文化融入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方方面面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打造出既深受师生喜欢,又彰显学校特色校园文化名片,让学校的文化不仅可以启迪学生的心智、熏陶他们的心灵,还能起到育人的功能,为高中德育育人模式闯出一条新路子。
  一、体现的文化
  1.物质文化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诚如此言,一个良好的环境不仅会让人身心愉悦,还会潜移默化熏陶人的心灵。高中德育育人模式不妨从环境入手,让学校的精神文化具有适宜的载体,起到环境育人的功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相关工作人员可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点,加强校园的墙体文化、楼宇文化建设,让校园变成育人的立体教科书;第二点,学校相关工作人员在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时,还应不断更新教学设备、创造舒适的学校环境、加强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爱学校、爱班级的积极情感;第三点,学校相关工作者可通过在墙体、走廊等位置悬挂积极向上的标语、名人名言、经典诗词,打造高中文化长廊和文化专区,让文化潜移默化进驻学生的心灵。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通过邀请学生参与电子宣传栏、墙报专栏、墙体内容喷绘、校徽、校训的设计、制作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将自己视为学校的主体,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爱班、爱校的思想。
  2.管理文化
  科学管理是推进高中德育向现代化转变的重要举措。大到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小到小组制定的组规等,是规范高中生言行,使其养成良好道德习惯的重要途径。立德树人理念下,高中学校在探索育人模式时,不妨创新管理体系,在依制度管理高中生的同时,不妨注入一些人文关怀的因素,从而使管理更高效。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高中班级应注重权责分明,通过分级管理,使学生各尽其责,各司其职。教师主抓全面工作,班干部则抓班级管理的具体工作。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时,不妨多给予班干部更多的权限和信任,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使他们在对自己负责的基础上发挥出最大的潜能,做教师的好帮手。
  二、 高中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1. 德育内容脱离实际生活
  教师进行德育教学时,其所讲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联系比较少,不能将教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得高中德育教学内容抽象化,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其内容,而且这种单一的知识,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导致学生无法提起对道德教育的兴趣,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难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再者德育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并要求学生运用德育观念来规划未来,其内容方向不明确,会给学生带来迷惘感,学生无法深入学习。
  2.德育教学模式单一
  单一的教学方式是阻碍高中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阶段,在进行高中德育教学过程中,其教学方式表现为简单灌输,方式单一的特点,仍旧坚持知识灌输的传统模式。但是,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和局限性,无法满足教学要求。学生与老师之间不能实现良好的交流与沟通,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老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没有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不能保证学生融入课堂学习中。
  3.德育考核制度不完善
  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教育者比较重视学生的成绩,忽视学生德育的发展,而且对于德育考核的制度也不明确,没有得到完善,不能实现对学生德育教育真正的考核。在对学生的综合评测中,老师总是将学生的成绩作为考评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水平的唯一条件,而学生的道德教育在其中没有得以体现,从而导致学生荒废德育教育的发展。
  三、 实现以德树人目标的策略
  1.重视德育教育,正确认识德育
  老师要重视学生德育教育的发展,对德育教育的理念和目标进行正确认识,树立“以德树人”的德育教育理念,加强德育教育的教学力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对自身的素养要有严格的要求,在教学期间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树立正确的德育教育理念,尊重每一个学生,给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给学生灌输德育思想,帮助学生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2.改变德育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
  为提高教学质量,老师要改变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手段,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让学生不再成为旁观者,而是课堂的参与者,甚至主导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想办法化解紧张严肃的课堂氛围,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让学生“躁动”起来,带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使得学生主动了解知识、探索知识、理解知识,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3.完善德育考核制度,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要想真正实现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学校需要完善德育考核制度,为学生建立一个德育教育交流平台,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合理的肯定,促进学生的德育教育发展。比如学校全面开展德育知识竞赛活动,要求每个人参加,通过知识竞赛,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进行考核,并给出德育方面的成绩,将其成绩记入学生的综合评测中,以鼓励学生学习德育知识,提高道德素质水平。
  德育教育不仅是道德知识的传递,更是高尚品德的传承,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育者要重视高中德育教育工作,不断改进德育教育实际教学中的不足,真正达到“以德树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建.高中德育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德育,2012(8).
  [2]张晖.高中德育教育困境与反思[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5).
  • 【发布时间】2018/12/4 16:01:23
  • 【点击频次】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