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创新

 

【作者】 周建华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开佛镇义务教育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竞争异常激烈而残酷,创新已成了一个十分流行的名词。因循守旧,重复前人的工作(无论是低水准重复,还是高水准重复),是无法创新的。不能争朝夕,捷足先登,就会坐失良机,居人之后,成果的优先权就会失之交臂,胜券旁落。学生创新意识的唤起创新意识即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小学科学以其独特的内容和形式,在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如何在小学科学这门学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创新呢?这里我粗浅地谈谈。
  一、让学生科学在实验前产生兴趣,唤起创新意识
  兴趣是一种兴奋剂,能让人对某事执著地去追求,去创造。兴趣是在一种好奇心的情景和需要的基础上萌发,并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学生萌生创新意识和展开新思维的最原始、最直接、最强劲的动力。在学生分组实验前,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相关的趣味性实验,可以联系实验内容,自然生活中相关的科学现象,创设有效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然后布置相关实验的预习作业。教师就会减少细致讲解的时间,就会减少老师在实验中的反复提醒,从而拓展与激发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实验前,学生到底要预习些什么?这对小学生而言,是一个比较辣手的问题。在这时教师要给他们指引一条明路,他们才不会在十字路口迷失方向。在实验前,除了要求学生阅读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外,还要求学生带着探究的想法去思考,在“水的三态”实验前,我先联系生活实际创设一个有效情景,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然后布置了这样的预习作业:放学回家认真观察“冰、水、水蒸气”,看这三者之间有没有关系?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你看见过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又变成水吗?观察过冰变成水,水变成冰,冰变成水蒸气吗?,从这些现象中,你想到什么,有什么感受?谁观察得最多,想得最多,感受最深刻,明天老师就奖给他一颗智慧星。第二天在检查预习时,我发现孩子们真的无话不说,他们对水的三态变化了解得非常深透,还提出了很多富有新颖的问题。 
  二、鼓励提问 
  鼓励学生学会创造和实践,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工作中,首先得从鼓励学生提问着手,老师通过创设安全容忍的氛围,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培养讨论习惯,触发创新思维,真正把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落在实处。要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地参与学习,参与实践。 
  1、鼓励提问、以疑导行。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首先要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老师的态度要和蔼可亲,热情地鼓励,积极地启发学生质疑,帮助他们多提问,形成和蔼可亲的对话氛围。其次,老师要倾听他们的问题,要欣赏他们的问题。师生之间要自由地交流,让学生感到亲切温暖,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慢慢地变“不敢问”为“敢问”。在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初步参与实验教学活动的基础上,要多为学生创造,引导学生畅想多思,多方面多角度地发现问题,从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如在学生知道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教师启发学生在此基础上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同学们,当我们初步得知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仔细观察我们周围的物质,我们的头脑中是否以产生了好多问题?你们真棒,你们想到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又如何解决呢?老师很想知道。”这种鼓励的方式,很快使学生深入实际,思考问题。 
  2、巧妙设疑,以引导行。 
  要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参与学习,参与实践。学生的问题是思维的发动机,是思考的方向和内容。在教学中老师要通过巧妙的设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之间的探讨和言论,激起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点燃思维火花,变被动为主动。同时帮助学生澄清模糊认识,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实 
  践能力。还让学生在争论,思维中加深了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深化认识,引导实践。 
  3、亲身实验,以行导动。 
  科学创新和实践能力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学生终身享用。通过科学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意识,陶冶学生的科学情感,培养学生对科学学习的严谨态度。有利于学生认识周围世界,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三、在科学实验中引导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有直接联系,是创造性思维的中心。发散思维是从问题的要求出发,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又称求异思维。当问题存在着多种答案时,才能发生发散思维。它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传统的做法,有更多的创造性。开发学生的求异发散思维,在科学课程中尤为重要。如教学《热胀冷缩》时,通过对固体、液体、气体分别进行实验,从而进行归纳总结:绝大多数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一个学生忽然提出有没有热缩冷胀的物体。我当时对他的这种行为进行了高度评价,并且鼓励同学们课后查找资料。尤其让我感动的是,这位同学还在自己家中进行了实验,将水放入杯中,放在冰箱里,发现结成冰后冰面超出杯子很多。他将他的实验成果带到了课堂,起到了现身说法的效应。这个学生表现的就是一种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反过来思考,打破常规,他取得了成功。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发展思维训练,通过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独特性,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大胆“假设”,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而过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特别是鼓励那些敢于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独特见解的学生。
  四、进行实验探究    
  科学教学中,教师不但可以根据生动、新颖的观察材料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根据材料的要求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学生的观察,描述不充分,既与教师的教学经验有关,也与教师的教学观念有关。要改进观察教学,必须改变老师的心目中既定的,单一的,不变的死要求,要指导学生对具体的观察,用儿童自己的话,全面描述观察对象的各种属性。仍以观察茎为例,要让学生描述:从哪里到哪里是茎?与叶连着的是茎,与花,果实连着的是不是茎?上面没有叶的是不是茎?叶旁边长出的细枝条是不是茎?茎是怎样缠着棍子长的?用手比划一下,从哪一边往哪一边缠?是不是像这个符号这样缠?一边看一边说,这就是在发展学生的能力。
  小学科学实验是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对科学实验教学的理解、鼓励提问、倡导学生自己动手、科学知识的课外延伸,定能让学生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
  • 【发布时间】2018/12/4 16:02:54
  • 【点击频次】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