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培养与调动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好语文须先对语文感兴趣,只有兴趣被激发了,在内心深处就会有一种想学的欲望,才能变得爱学,才能把语文学习当作一种乐趣。本文从赏识教育,积极情感诱发兴趣;创设情境,设问激发兴趣;开展活动,机会培养兴趣三个方面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调动和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培养;调动
兴趣是学习成功的催化剂,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都会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想学的欲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愉快地学习,就会自动克服学习上的各种困难,给学习注入动力,从而爱上语文,学好语文。
笔者认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语文的敲门砖,那么,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培养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笔者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采用联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最大的艺术魅力在于文已断而情未了,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是广泛的。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不但没有削弱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愈加浓烈,源远流长。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坚持与文本对话,善于从文本中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中去发现文本中的空白,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的未尽之言、未了之情,从作者写出来的文字中去发掘未写出来的文外意、弦外音。如《再见了,亲人》这一课的结尾写到“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撒过鲜血的这片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在学生深情地朗读之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志愿军坐上火车,为什么还要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还要在这片土地上再停留片刻?”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们畅所欲言,一阵激情演说之后,让学生将自己所想所说写下来,那可真叫做百花齐放。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二、质疑问难激发兴趣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起于源。又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疑”是打开思维大门,激发学习兴趣的“金钥匙”。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在老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进入一个个“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情绪高涨,其乐无穷。
(一)提问激发兴趣
请看著名教师于永正教《壁虎》一文的提问:师:我还想了解一个问题:你们谁听说过壁虎的“坏话”?生:我奶奶说,壁虎的尿有毒,撒到人身上人就会死。生:老人说,它的尿弄到饭碗里人吃了也会死。生:我听人说,壁虎是蛇的舅舅,谁要是打蛇了,壁虎就会为蛇报仇。师:我头一次听说!不过,科学家研究表明壁虎没有毒。人们传说的都是不实之词,应予推翻。壁虎虽然外表不美,看上去有点像坏人,但是,它的心灵美,是人类的好朋友。这一富含生活情趣的提问内容,加上聊天一般的形式,无疑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增。而教师这一提问决非信口开河,引发畅谈听过壁虎的坏话正是要以科学的观点为壁虎正名,纠正人们的偏见。
(二)探究问题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非常强调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探究中求知,在探究中成长。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探究能力更强。居于这一认识,在教学中我大胆实践。如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我先出示课题,让学生找中心词,师生进行简短的对话。我问:“‘和’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和好”。我又问:“为什么以‘和’为中心词?”“说明以前有过不和的事。”“到底有哪些不和的事呢?请同学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并讨论。”对话一结束,课堂马上活跃起来了,默读的默读,朗读的朗读,讨论的讨论,同学们都到课文中找答案,人人参与,积极性很高,阅读兴趣浓烈。学习过程是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由学生提出,最终还应由学生自己解答,教师不应包办代替,全盘端出,而应“疏”、“引”、“拨”,用不同的方法启发和激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浅显的问题个别点悟;普通性的难题组织集体研讨,教师当众点拨讲解;有争议的问题,教师不急于表态,让学生各抒己见的,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答案需具体分析概括的,可把一个大问题分为几个问题,层层剥笋,启发学生一步一步思考,逐渐揭开谜底。
三、激发学生拓展思维
在小学教育阶段,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主要就是以培养拓展思维为主。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从这句话当中,我们不难理解想象的重要性,多年的实践经验同样告诉我们:小学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创新教育中最常用、最普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教师在平常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紧扣课文内容,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力,从而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拓展思维。思考问题,思路宽阔,不局限于某一点、某一方面,思维就不是线性的,而是沿着多条路径思考最终到达理想的目的地。打破传统的定势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去钻牛角尖,应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正视不同个体的求异思维。莎士比亚曾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充分体现了文章的阅读需要通过读者的想象、思维、情感的参与来进行再认识、再创造。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问题,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人云亦云。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就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年龄特征培养他们的个性思维,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知同一个问题,有效地培养求异思维,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培养鼓励学生的逆向思维。当学生们有争议,在辩论时,他们思考的角度是不同的,要让他们的思维不断拓展,让学生的思绪在广阔的想象中自由翱翔。
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
现代教育观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而传统的权威性的师生关系无疑会扼杀儿童的创造力与天赋。因此,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总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任务,需要长期引导,才能变“苦学”为“乐学”。作为当代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不断调整教学策略,用真情拨动学生“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激情飞扬”,才能让他们体验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好语文的热情。
关键词:小学生;学习语文;兴趣;培养;调动
兴趣是学习成功的催化剂,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都会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想学的欲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孩子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有效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愉快地学习,就会自动克服学习上的各种困难,给学习注入动力,从而爱上语文,学好语文。
笔者认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语文的敲门砖,那么,语文教师应该怎样培养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笔者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采用联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最大的艺术魅力在于文已断而情未了,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是广泛的。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想象不但没有削弱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愈加浓烈,源远流长。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坚持与文本对话,善于从文本中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中去发现文本中的空白,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的未尽之言、未了之情,从作者写出来的文字中去发掘未写出来的文外意、弦外音。如《再见了,亲人》这一课的结尾写到“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撒过鲜血的这片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在学生深情地朗读之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志愿军坐上火车,为什么还要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还要在这片土地上再停留片刻?”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们畅所欲言,一阵激情演说之后,让学生将自己所想所说写下来,那可真叫做百花齐放。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二、质疑问难激发兴趣
古人说:学起于思,思起于源。又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疑”是打开思维大门,激发学习兴趣的“金钥匙”。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在老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进入一个个“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情绪高涨,其乐无穷。
(一)提问激发兴趣
请看著名教师于永正教《壁虎》一文的提问:师:我还想了解一个问题:你们谁听说过壁虎的“坏话”?生:我奶奶说,壁虎的尿有毒,撒到人身上人就会死。生:老人说,它的尿弄到饭碗里人吃了也会死。生:我听人说,壁虎是蛇的舅舅,谁要是打蛇了,壁虎就会为蛇报仇。师:我头一次听说!不过,科学家研究表明壁虎没有毒。人们传说的都是不实之词,应予推翻。壁虎虽然外表不美,看上去有点像坏人,但是,它的心灵美,是人类的好朋友。这一富含生活情趣的提问内容,加上聊天一般的形式,无疑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增。而教师这一提问决非信口开河,引发畅谈听过壁虎的坏话正是要以科学的观点为壁虎正名,纠正人们的偏见。
(二)探究问题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非常强调探究学习,让学生在探究中求知,在探究中成长。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探究能力更强。居于这一认识,在教学中我大胆实践。如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我先出示课题,让学生找中心词,师生进行简短的对话。我问:“‘和’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和好”。我又问:“为什么以‘和’为中心词?”“说明以前有过不和的事。”“到底有哪些不和的事呢?请同学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并讨论。”对话一结束,课堂马上活跃起来了,默读的默读,朗读的朗读,讨论的讨论,同学们都到课文中找答案,人人参与,积极性很高,阅读兴趣浓烈。学习过程是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由学生提出,最终还应由学生自己解答,教师不应包办代替,全盘端出,而应“疏”、“引”、“拨”,用不同的方法启发和激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浅显的问题个别点悟;普通性的难题组织集体研讨,教师当众点拨讲解;有争议的问题,教师不急于表态,让学生各抒己见的,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答案需具体分析概括的,可把一个大问题分为几个问题,层层剥笋,启发学生一步一步思考,逐渐揭开谜底。
三、激发学生拓展思维
在小学教育阶段,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主要就是以培养拓展思维为主。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从这句话当中,我们不难理解想象的重要性,多年的实践经验同样告诉我们:小学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创新教育中最常用、最普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因此,教师在平常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紧扣课文内容,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力,从而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拓展思维。思考问题,思路宽阔,不局限于某一点、某一方面,思维就不是线性的,而是沿着多条路径思考最终到达理想的目的地。打破传统的定势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去钻牛角尖,应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正视不同个体的求异思维。莎士比亚曾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充分体现了文章的阅读需要通过读者的想象、思维、情感的参与来进行再认识、再创造。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问题,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人云亦云。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就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年龄特征培养他们的个性思维,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认知同一个问题,有效地培养求异思维,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培养鼓励学生的逆向思维。当学生们有争议,在辩论时,他们思考的角度是不同的,要让他们的思维不断拓展,让学生的思绪在广阔的想象中自由翱翔。
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
现代教育观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而传统的权威性的师生关系无疑会扼杀儿童的创造力与天赋。因此,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总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任务,需要长期引导,才能变“苦学”为“乐学”。作为当代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不断调整教学策略,用真情拨动学生“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激情飞扬”,才能让他们体验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好语文的热情。
- 【发布时间】2018/12/4 16:06:39
- 【点击频次】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