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语文课堂引导学生品读感悟的策略探究

 

【作者】 罗玉建

【机构】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两板桥镇九年义务教育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有效的语文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悟,在细细体味中悟出文本中的美和涵义。本文阐述了文中的景物之美、结构之美、意境之美和空白之美。
  关键词:初中语文;品读感悟;引导
  所谓品读,就是很精细的阅读,在读中细细品味。在以读为径的阅读教学中,需要我们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因为我们知道,“书读百遍”,也会达到“其义自见”效果的。因此,针对语文这门学科,急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悟。
  有读有品,有品有悟,才是语文阅读的上乘之作。因为阅读是一种体验,是一种个性化的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走进课文和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按层次可分为泛读、精读、品读。品读,是最高层次地阅读,其基本特征是反复地、比较性地读,读出意境,读出情味,在读中培养语感,理解意义。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领悟作品内涵”、“获得启示”、“作出评价”、“说出体验”、“品味语言”,这些都属于“品读”层次。面对“品读”任务,在教学中我们如何充分发挥读的作用呢?一句话在语文教学中要勇于突破常态、敢于创新、善于品读课文内在美。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初中语文教学,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品读感悟。
  一、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感悟文中景物之美
  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虽不是绘本教材,但至少是图文并茂,文质优美,是集语言、情感为一体的,这样特征的文章,那一定是写景状物的散文,虽然他们内容各异,有描写地理环境的、有描写山川风貌的、有描写名胜古迹的,但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对于这样的文章,我们再不能“一言堂”而化之,需要引导学生在文中“赏景”,如同品茶一样,细细品读。其方法就是首先就要把握其本质。清代学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语道尽了写景类本质:所有写景的文章,实际上都在传达作者的一种情感,一种思想。所以我们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理解、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语言的进行细心揣摩、辨析、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来传情达意的,品读出文中的美妙之处。比如梁衡先生的《夏感》:山坡上密密的草儿,黛色的林带,长鸣的蝉儿,金色的麦浪,田间的棉苗,朝天的高粱、玉米,匍匐的瓜秧,还有田间挥着镰刀,弯着腰,流着汗的农民……这些景物,在你品读语言的时候,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看过的,甚至在电视中或其他地方接触过的景物,然后把这些画面在自己的脑海里想像出来,从而获得超出语言文字本身的“物外之趣”,这就是语言文字带给我们的审美享受。
  二、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感悟文本语言之美
  “传派传宗我替羞,作家各自一风流。”不错,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个性化创作,不同文章都有不同风格特点。在品味文章语言时,我们不单要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紧扣语境,还要对比探究,展开想象和联想,用心去领略不同文章、不同作者的语言风格和个性特点,这样我们才能享受到不同的审美情趣。在教学时,要求学生品读就应该一字、一词、多层次多角度进行咬文嚼字,品味文中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在品读中深刻感受文中的语言之美。例如:我在执教《周庄水韵》时先录音范读课文,让学生首先从语感上悟到本文特具的语言美,然后再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挖倔不同凡响语言之美进行品读欣赏。如将周庄的滴水和流水声音写活了,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更为动人,像这样充满灵性,给学生品读那会引出更丰富的联想。教学当中逐字逐段地引导学生把这些优美的句字找出来,自己品读、慢慢地、细细地品读出文章语言美,那简直就象是在啜香茗、饮琼浆,只觉余香满口,令人回味无穷。
  三、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感悟言中意境之美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情境交融,寓情寓景,因此很多时候意境与情感互相交织在一起表达出来,这就具体文章具体地读、分析。如《小石潭记》,柳宗元在游小石潭山水时看到清澈见底的水中鱼儿在欢乐地玩耍,这一段景物描写,写出了水中鱼儿的欢乐情景,其实也反映了作者当时高兴的心情,让作者感到似乎鱼与游者相乐,给予鱼人的灵性,把作者感情含蓄地表达出来。后来坐潭上,看见“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一环境描写触发了作者的情玄,表现他因被贬时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寄情山水寻乐却经凄凉环境触发忧伤,悲凉心情又会流露出来,品读此情此景时,注意读出心中忧伤、悲凉情怀,真正把作者心境再现,“形透低背”。
  四、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感悟文中“空白”之美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正是文章空白处你可以根据自己体验理解或自己个性化进行理解品味,这与你个人的知识结构、文学素养有关,也与作者的文本有关。品读言语空白结构,为语文阅读鉴赏开拓了极为广阔的空间。如在执教《木兰诗》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自然会引导学生品读他们迎接木兰回来的热闹场面,这就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其他人又怎样迎接木兰的呢?或木兰的妹妹又是怎样迎接的呢?这样就能让学生更深层地理解诗的内涵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只要我们在教学中用心挖掘、用心品味,会找出文章空白的美妙之处。
   总之,品读感悟在语文课堂中是应用较多的教学策略,是我们引导学生学好语文的有效方法。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要有一双慧眼去发现,一颗诚心去挖掘,引导学生去品读,做到边品边读,在品味中感悟文本的美和内涵,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语文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勃,引导学生在品读感悟中理解语文[J].教育科学,2015年。
  • 【发布时间】2018/12/4 16:09:10
  • 【点击频次】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