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我们要把新理论化作实践指导思想,让数学沿着新课标指引的方向行进在课改路上,从而让学生在高效课堂中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标;课堂教学
新课标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指引,是我们创建高效课堂的依据。在全面推进新课标的今天,我们必须把新课标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才能让我们教学有正确的行动方向,教学才有依据。而小学数学教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行进着,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认真研读新课标,领会新精神,才能让数学课堂教学收到良好教学效果。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新课标指引下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创设动中激趣的情境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标开篇就提到了学生兴趣培养问题,指出了学生是数学学习主体的理念。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积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创设合理的情景活动,这不仅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时,我是这样做的:老师与学生做“开汽车”游戏,教师做开汽车动作,后面跟6位学生,学生进入情景,画面动起来,汽车启动。教师问:“现在座位上有几位同学?”;教师模仿汽车站,又上3位学生,教师接着问:“上来了几位同学?现在车上一共有几位同学?”又到一站,下去了2位同学,教师问:现在车上有几位同学。游戏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游戏过程,然后列出算式6+3-2=7,这样,学生学得轻松,掌握就牢固。
二、用好教材上的情境图
现行教材,是新课标指导下编排的,不仅生活性强,且还图文并茂,是典型的绘本教材。这些插图,不仅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是良好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形成教学情境,教学中,我们用好这些情境图,就可以起到化抽象为直观,化枯燥为有趣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引导学生在解决红点标示的问题“天上有几架飞机?”时,要求学生去看一看数一数,让学生充分利用情境图中的信息体会1-10各数的意义,再联系生活,广泛选取学生身边生活中非常熟悉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如“我们教室有几扇窗?几盏灯?教室门前有几棵树?”“你家里有几口人?你有几只铅笔……”等等。在教学中我注意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转化为数学问题,让学生解答。这样学生亲眼目睹数学来源于生活,就会感受到数学的“有用”,从而更加认真学习数学。
三、体验成功,让学习过程自主化
创建自主课堂,不仅能唤起探索与创造的快乐,激发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能展现思路和方法,学会怎样学习;还能帮助建构进取型的人格,通过“效能感”完善“自我”。学生由于先天的素质和后天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存在着差异。教师在遵循教育规律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必须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关注每一个或每一类学生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分层教学,采取分类辅导、设计层次练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寻找,更利于理解新知,更利于进行自主学习,让每个人都能感受进步,体验成功。
新课标指出:应使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对数学理解方式的差异,教师都应该鼓励,而不是采用一个模式,企图让所有的学生都按同一个模式去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放手,不追求思维的“统一化”和“最佳化”,而应当致力于“多样化”和“合理化”,使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为使学生自主探究知识,我常常发挥小组合作优势,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相互补充、相互启发、不断完善中,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品尝成功的喜悦,体验学习的快乐。从而,学生乐于主动参与到探索中去,也使不同的人学到了不同的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诱发学生积极思维
学起于思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而我们现行小学生,大多没有主动质疑思考的习惯,还需要我们着力培养。我们知道,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即使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时,我们也应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小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是由具体到抽象概括。他们天性好奇好动,容易被一些直观形象、新奇有趣的事物所吸引。而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形象传递信息,在儿童思维中建立表象,引发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它所表现的自然景物、人文形态、图像的复合、色彩的变化以及配音,都会引起学生大脑皮层一定部位的兴奋,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比如,在讲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对于周长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用一只拟人化的小狗沿着长方形(正方形)的四条边走一圈,用一个花皮球沿着三角形和五角星的各边滚动一周,利用计算机动画和色彩丰富的特点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学生聚精会神地看着,有的同学情不自禁地用手指随着小花狗在课桌上画一圈,充分感知,建立周长表象,为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度架起了桥梁,实现了思维过渡,起到了良好作用。
总之,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就应充分发挥新课标的指引作用,让数学教学沿着更科学的课改之路前行,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数学教育。而我们一线数学教师,在领会新课标精神的前提下,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创新教学策略,运用多种手段开启新课标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丁小东,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科教文汇,2008年。
[2]刘纯最,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2014年。
[3]周君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研究[J].时代教育,2008年。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标;课堂教学
新课标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指引,是我们创建高效课堂的依据。在全面推进新课标的今天,我们必须把新课标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才能让我们教学有正确的行动方向,教学才有依据。而小学数学教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行进着,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认真研读新课标,领会新精神,才能让数学课堂教学收到良好教学效果。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新课标指引下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创设动中激趣的情境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标开篇就提到了学生兴趣培养问题,指出了学生是数学学习主体的理念。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积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创设合理的情景活动,这不仅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时,我是这样做的:老师与学生做“开汽车”游戏,教师做开汽车动作,后面跟6位学生,学生进入情景,画面动起来,汽车启动。教师问:“现在座位上有几位同学?”;教师模仿汽车站,又上3位学生,教师接着问:“上来了几位同学?现在车上一共有几位同学?”又到一站,下去了2位同学,教师问:现在车上有几位同学。游戏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游戏过程,然后列出算式6+3-2=7,这样,学生学得轻松,掌握就牢固。
二、用好教材上的情境图
现行教材,是新课标指导下编排的,不仅生活性强,且还图文并茂,是典型的绘本教材。这些插图,不仅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是良好的学习资源,有利于形成教学情境,教学中,我们用好这些情境图,就可以起到化抽象为直观,化枯燥为有趣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引导学生在解决红点标示的问题“天上有几架飞机?”时,要求学生去看一看数一数,让学生充分利用情境图中的信息体会1-10各数的意义,再联系生活,广泛选取学生身边生活中非常熟悉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如“我们教室有几扇窗?几盏灯?教室门前有几棵树?”“你家里有几口人?你有几只铅笔……”等等。在教学中我注意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转化为数学问题,让学生解答。这样学生亲眼目睹数学来源于生活,就会感受到数学的“有用”,从而更加认真学习数学。
三、体验成功,让学习过程自主化
创建自主课堂,不仅能唤起探索与创造的快乐,激发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能展现思路和方法,学会怎样学习;还能帮助建构进取型的人格,通过“效能感”完善“自我”。学生由于先天的素质和后天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存在着差异。教师在遵循教育规律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必须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关注每一个或每一类学生的特殊性,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分层教学,采取分类辅导、设计层次练习,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寻找,更利于理解新知,更利于进行自主学习,让每个人都能感受进步,体验成功。
新课标指出:应使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具有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学生对数学理解方式的差异,教师都应该鼓励,而不是采用一个模式,企图让所有的学生都按同一个模式去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放手,不追求思维的“统一化”和“最佳化”,而应当致力于“多样化”和“合理化”,使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为使学生自主探究知识,我常常发挥小组合作优势,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相互补充、相互启发、不断完善中,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品尝成功的喜悦,体验学习的快乐。从而,学生乐于主动参与到探索中去,也使不同的人学到了不同的数学,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诱发学生积极思维
学起于思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而我们现行小学生,大多没有主动质疑思考的习惯,还需要我们着力培养。我们知道,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即使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时,我们也应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小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是由具体到抽象概括。他们天性好奇好动,容易被一些直观形象、新奇有趣的事物所吸引。而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形象传递信息,在儿童思维中建立表象,引发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它所表现的自然景物、人文形态、图像的复合、色彩的变化以及配音,都会引起学生大脑皮层一定部位的兴奋,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比如,在讲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对于周长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用一只拟人化的小狗沿着长方形(正方形)的四条边走一圈,用一个花皮球沿着三角形和五角星的各边滚动一周,利用计算机动画和色彩丰富的特点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学生聚精会神地看着,有的同学情不自禁地用手指随着小花狗在课桌上画一圈,充分感知,建立周长表象,为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度架起了桥梁,实现了思维过渡,起到了良好作用。
总之,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就应充分发挥新课标的指引作用,让数学教学沿着更科学的课改之路前行,让学生获得更好的数学教育。而我们一线数学教师,在领会新课标精神的前提下,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情创新教学策略,运用多种手段开启新课标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丁小东,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科教文汇,2008年。
[2]刘纯最,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2014年。
[3]周君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研究[J].时代教育,2008年。
- 【发布时间】2018/12/4 16:15:09
- 【点击频次】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