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作者】 谢小林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三江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寓教于乐”的理念提出以后,如何让教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成为目前教师关心的课题。着重探讨小学数学的兴趣教学策略,希望能够为小学数学教学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课堂导入;语言生动;课堂疑问;动手操作 
  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首先,数学是一门较为抽象、逻辑思维非常严密的学科,如果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那么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当中都将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学效率得不到提升,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好数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小学生是学生群体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爱玩、没有自制力,同时好奇心重,探索未知事物的欲望强烈,对于小学生这样的年龄特点,如果不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那么学生就很难将学习的注意力放在数学上,教学的有效性将受到影响。从这两方面来看,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具有其必要性,那么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整个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呢? 
  一、创设有趣的数学教学情景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就像是做苦役,没有兴趣就没有灵感与智慧。兴趣对于没有自制力的小学生来说是学习过程中一种积极的推动力,如果小学生能够对数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能够帮助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游刃有余。因此如果教师能够在日常数学教学活动中创设一个有趣的教学情境景,就可以不遗余力地调动学生们原有的活泼开朗和积极好学,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创设有趣的数学教学情景可以从以下几点方法入手。 
  1.化静为动,发挥课堂趣味性 
  教师在讲例题时可以尝试改变其呈现方式,将静态的知识转为动态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动态的知识讲解更加直观、新颖、容易理解,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激趣、迁移的新理念。 
  2.联系实际,突出教学的实用性 
  教师应该多从实际出发,把教材中的内容和实际结合起来,适当地改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和生活息息相关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合理补充教材,丰富学生的学习材料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能够见到的有趣的事物却没有编排进数学教材,为了更好的让数学服务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教师可以合理地对教材进行补充,补充内容要用到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事物,一边引导学生一边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就大大地丰富了学生对生活原有的认知结构。
  二、紧扣学生生活,挖掘活动课程资源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教学《负数》时,我先出示情境图:中央气象台2016年1月21日发布的六个城市的气温预报,让学生观察发现,引出相反意义的量,接着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像这样意义相反的事物,如收入和支出、前进和后退、上升和下降、赚和亏等等,有了初步体验再建立概念学习正负数的意义及相关知识,最后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找正负数。课后学生从报纸上、商品包装袋等多处找到了正负数,并讨论理解其中的含义。
  三、注重实践应用,给学生提供展示机会
  传统的数学教学总是重视单一知识的教学,老师为了使自己讲得透、学生数学题做得好,经常会把自己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套用,学久而久之,学生学到的是呆板僵化的数学知识,学习数学的兴趣也逐渐降低。如果换一种方式,有些知识完全可以在实践操作中去体验学习。如我在教学《认识东、南、西、北》时,先让学生们介绍自己的家乡有哪些风景名胜,它们分别在这个城市的什么位置,并说说自己辨别方向的方法。其实每个城市的地名总含有一些方位名称,如兰州的南山路、北滨河、东站、西固等,学生对这些地名是熟悉(下转第121页)(上接第108页)的,很容易确定一个城市的大概方向。有了初步的认知,再让学生学习利用太阳东升西落、江河水流向、指南针等辨认方向。之后让学生用方位词介绍教室的情况,最后学生小组合作制作校园平面图,课后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介绍一下自己家的房子或者自己房间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写成一篇数学日记。学生自己探索得来的总是让他们那么兴奋,用起来也那么有趣,在数学教学中,需要学生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是很多的,可以说无处不有,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给足学生实践展示的机会。
  四、小组合作,使学生学会共同生活 
  与人共同生活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能力. 而一年级刚入学的新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保护意识比较强,使得许多孩子没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交流,缺乏合作的经验,但多数孩子乐于交流,因而为了帮助孩子形成与人合作的能力,从入学第一天起,就要让学生树立合作学习的意识,首先从与同桌合作开始. 如第一课“数一数”就让同桌小朋友合作一起完成,让他们感受到合作成功带来的喜悦. 而在“认物体”等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把桌椅改成马蹄形,全班分成几大组,便于学生间的交流,为合作学习创造环境和氛围. 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在交往互动过程中,能使学生多思考,多实践,多表达,能更多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相信这对他们今后与人交往、学会共同生活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愿意在活动中学知识. 在传统的课堂上,过于严肃的“管教”和“八股式”的套话,往往把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压抑下去.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比如,在教学“分类”时,充分利用主题图启发学生:“来到商店,你们发现这些商品是怎样摆放的?”让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 一名学生站起来说:“毛巾是生活用品,不应放在卖文具的地方. ”另一名学生马上发现:“皮鞋也应放在卖鞋的地方,放在这里不方便卖也不方便买. ”还有的学生说:“墨水瓶太小,放的位置太高不好拿,应该与地球仪的位置对换. ”通过创设这样的空间,学生不仅懂得了分类的实用性、多样性,还体验到了探索者发现奥秘的乐趣.
  总而言之,营造小学数学生动有趣的课堂能够顺应学生的天性,培养出创新能力强、思维活跃的学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应当给予重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上的各类因素,营造一个生动、有趣、活泼、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 【发布时间】2018/12/4 16:15:21
  • 【点击频次】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