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作者】 邓友淳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珙县王家镇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也同样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新《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其中的有感情绝非是老师或学生完全个性的释放以进行二度创作,而是在理性地深入了解课本内容后,尽可能地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原文章的本色,通过正确处理停顿、语调、语气,再现文本内容。人们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里的读书就与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紧密相连。从过去和现在的阅读教学来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过于古板和落后,比如:课堂上,一段感人至深的话语,经由学生口中道来,平淡无奇,甚而有念读、唱读之势,老师可能原有的一腔激情,顿遭瓢泼大雨……针对这种语文教学的弊端,我想就此谈谈自己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看法:
  一、构建和谐课堂,体现人文精神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融洽、欢快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发挥出学生的潜能,激发出他们的创造思维,这是上好阅读课的基础。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教学中,构建“我—你”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就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好朋友。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支持和引导学生发展阅读能力的物质和人文阅读环境。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使他们树立参与阅读学习的信心。对于不足之处要巧妙地处理。
  二、多种方式教学,增加阅读课堂的趣味性
  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主要表现为好动、坐不住,但同时想象力也很丰富,对世界充满好奇。在小学语文的阅读课堂上,指导小学生进行课文阅读时,教师不妨尝试多种手段教学,通过多媒体、教具等方式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高度集中到文章上来,更好地进行阅读教学。例如在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这一课时,课文中“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在雨雾中欢笑”一句,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播放有关杨梅吮吸甘露的场景,启发学生进行想象:春雨淅淅沥沥地下,杨梅树上结满了鲜红的果实,树醒了,杨梅也醒了,它满怀笑容,伸开了身子,像小娃娃吮吸母乳一样,贪婪地吮吸着雨水。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想象,并把自己的想象用语言描绘出来,让班上的小伙伴听一听,评一评,感受一下自己的想象同别人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之处?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杨梅,对语言表达能力好的,想象充满特色的学生进行实物奖励,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在小学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是精心挑选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文章,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深刻挖掘教材中的情境性因素,通过多媒体手段将文章中所描述的内容展现给小学生看,创设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阅读教学。
  三、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潜质,光有兴趣远远不够的,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仅要爱读,而且要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获。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就应向学生说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1.略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取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
  2.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潜质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能够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默读法。默读法就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地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4.摘抄评价法。此阅读法就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为以后的作文储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
  5.写心得体会法。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也就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阅读潜质能很快得到提高。
  四、适当鼓励引导,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要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主动阅读、热爱阅读、享受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养成学生在阅读中自觉、专心思考的习惯。利希顿堡说:“读过书的人们记得不多,是因为他们思考得太少。”可见,读而不思等于食而不化,是没有意义的阅读。因此,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要专心致志,静下心来体会文章的意境;其次,要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并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产生共鸣,这样才能达到深刻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一方面可以把文章精彩优美的语句和片段摘录下来,学以致用,在需要时参照借鉴;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养成写作的习惯,在阅读之后的感受或仿照文章的思路模式等进行习作,运用文章里新学到的词汇进行遣词造句等,可以促进学生语言的储存和积累,对于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此外,要提高阅读能力,光靠课堂教学几十篇课文时远远不够的,教师还需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形成广泛阅读的习惯。教师要注意适当介绍符合小学生接收水平并能引起他们阅读兴趣的读物给他们阅读,从而使他们丰富知识,开拓思路,有所收获。
  总之,阅读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阅读能力入手,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 【发布时间】2018/12/4 16:16:47
  • 【点击频次】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