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手机也能上知网 上手机知网,随时随地畅游知识海洋!请手机访问:wap.cnki.net

手机知网客户端
知识出版物超市平台推广
辞书大典广告

节点文献

加强高中德育生活化教学的路径分析

 

【作者】 何丽琼

【机构】 四川省南部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高中阶段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应该将生活化的手段和思路进行合理的应用,帮助学生得到各方面观念的正确发展,提升德育工作的开展效果和质量。本文从生活化的角度分析和探讨了高中德育工作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高中德育;生活化;教育思路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十分繁重,从而使很多学校难以保证德育工作得到更好的重视和执行。面对这种现状,高中阶段德育工作应该积极引入新的、科学的、可行的教育思路和手段,而生活化教育就是其中的一个关键举措。
  一、高中德育生活化教育的瓶颈问题
  1. 高中教育结构中倡导德育课程缺乏生活实践教育
  高中生活化教育的实践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关注知识学习重点,使其在实际生活方面将所学的相关知识加以运用,并在生活中找寻与教学知识息息相关的有关内容,从而避免高中教学工作过于刻板,使高中知识教学更符合学生知识学习的基本需要。而由于部分高中生活化教学活动开展对基础概念的认识不足,使其过于重视德育教育内容,而忽视了生活化教学实践的重要意义,一味的为学生灌输德育教育思想,使学生不仅难以接受相关的德育教育内容,同时也导致学生对相关活动的开展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无法按照高中德育生活化教学标准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进而使生活化教学的实际效益大打折扣,难以发挥出良好的实际作用。
  2.缺乏师生互动
  师生互动是德育生活教学的重要实践内容,能够使教师有效的拉近与学生间的关系,并为后续阶段教学工作开展奠定坚实基础,使教师能够通过掌握学生心理变化有效的调整教学方向及教学目标,进而使教师基础教学内容的选择符合学生知识学习标准。由于各地区高中教育基础体系构架的不同,因此德育生活化教学实践的开展重点也略有差异,这便导致其难以有效的对师生互动教育模式加以有效运用。高中知识教学基础构架的形成要按照学生知识学习特点进行合理规划,不同的学生应采取不同教学方法,从而教学工作能够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高中德育生活化教育实践的开展也应遵循以上原则,从而使师生互动教育能够在高中教育方面发挥有效的教学效益,避免学生对高中基础知识学习产生不必要的抵触心理。
  二、提升高中德育生活化教育的路径分析
  1.让德育生活化走入实际生活
  在当前新时期下,德育工作开展中做好与学生之间的充分互动,深入料及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这是提升德育工作开展成效的一个必要举措。通过社交软件的应用,广大教师可以更好的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并且利用社交软件来落实好相关思想方面的工作,让学生更好的给予接受和配合。德育教师应该积极深入到学生群体当中,对于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深刻的了解,并且在与学生进行深入的沟通与交流的过程当中更好的对自身的工作进行推进和落实。
  2.找准教育目标,贴近学生生活要求
  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的育人,因此,无论是德育生活化教育还是科学文化知识教育都要尊崇着“生本理念”,在推进教育工作时一定要把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放置在首位,并对每个学生的综合发展情况进行了解,从而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进行德育目标的创建。只有德育生活化教育贴近学生的生活要求才能保证其教育质量,让学生在健康的教育环境中成长。例如,有些高中生受到家庭或学习压力的影响而产生厌学状态,不仅如此,在课堂上还经常不遵守课堂纪律,严重扰乱班级的学习秩序。对此,教师要从引导出发,先彻底了解此类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内在原因,如学生的家庭情况和日常交际情况等;其次,教师要主动找学生谈话,通过交流来减少学生对教师的戒备,并愿意与教师进行沟通;最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德育生活化教育,例如学生如果是单亲家庭,平常得不到家庭关爱,教师就要担负起“父母”的重任,在日常生活中多多给予其更多的关怀。
  3.提高教师德育水平,丰富教师自身知识储备
  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德育生活化教育的教学质量,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实施者,其自身的职业素养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很多高中教师过于注重文化知识教学,使得自身的德育教学水平薄弱,很难在德育教育中更好的规范学生的行为。为此,教师必须要优先转变自身的思想认识,在德育教育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并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德育教育师生交流会,在交流会中找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唯有如此,德育生活化教学实践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4.注重德育教育內容延伸,构建有效的家校互动体系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需要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德育教育同样如此,教师在推进德育教育工作时要将学生的学习表现融入到其日常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德育教育中所接受的熏陶在生活中得到践行。教师要认识到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在德育生活化教育中必须做到家校结合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为此,教师要注重德育教育内容的延伸,并构建家校互动体系和长效机制。
  5.联系社会生活,开展实践活动
  要想真正将高中生内在的思想品德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则必须借助生活这块肥沃的土壤。故而,德育教师要敢于冲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桎梏,大胆地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这片令人沉闷的狭小空间,步入社会,实现德育与生活的零距离接触,通过开展一些道德实践活动,例如走访慰问孤寡老人、到社区参加义务劳动、为老人表演文艺节目等,让学生在富有意义的社会实践中体验、思考,从而促进学生优秀品质的形成。
  综上所述,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为了避免德育沦为空洞苍白的说教,必须将生活元素融入到德育教育中来,让德育回归生活,植根生活,从而促进学生“成人”“成才”双面开花,以上仅仅是笔者结合自身德育教学实践提出来的几条关于构建生活化德育体系的措施,纯属笔者拙劣之见,以期能对各位同仁起到参考借鉴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建键.谈谈高中德育工作的生活化策略[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2(29).
  [2]宋惠芬.中学道德教育生活化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07(5).
  • 【发布时间】2019/1/3 11:03:53
  • 【点击频次】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