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本文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学中要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和活跃的课堂环境,设计合理的课堂环节,让学生提高兴趣、产生自信心。其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提取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成分,与学生交流或分享。最后,在作文教学中,可努力提高学生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的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心理学教授肖汉仕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又称心理素质教育,简称为心理教育或心育。它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目前,学生受各种信息的影响较普遍,所以心理状况比较复杂,心理问题比较容易出现。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及辅导机构,而且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心理教育的渗透。语文教学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我们应该在课堂中如何切实做到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兴趣、产生自信心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教与学必须有一个和谐课堂步骤,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步骤来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达到有效教学。教师根据需要,可以对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育方法:对那些在课堂上爱出风头的学生,可用一些复杂的问题削减他们的锐气,等他们受挫之后再给以鼓励,培养他们正确的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对那些在课堂上不爱讲话,有自卑感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积极地给予表扬,并找出合适的机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信心。
另外,语文课堂上常会有一些口语交际活动及综合性学习活动,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课程内容,不但能较好地完成教学计划,更能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心理影响。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次口语交际活动,主题是“自我介绍”,我让每个孩子说一句带“我”字的话,并禁止他们“自报家门”,反复要求说出个性来。比如要求他们大声地说出“我是xxx”这个最简单的句子,有的满脸通红,十分扭捏,但经过几次艰难的练习,他们终于能让全班同学听到声音,并收获了取得进步后的掌声。这之后,他们或许能明白自我的存在是一件独特而值得骄傲的事情,在公共场合开口表达自己并不困难,这样的经历也许可能让他们提升勇气、悦纳自我。
二、教师应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提取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成分,与学生交流或分享
童话、寓言、人物传记、小说等篇目的主题就是很好的教育素材。比如在《渔夫和他的妻子》这一篇童话中,就可以教会学生理解做人要懂得满足,不要太贪婪的要义。再如《心声》这一篇文章,上完课后教师送给他们汪国真的一首诗,让他们细细体味“再深的水也淹不死鱼儿,再烈的火也烧不死凤凰”的含义,勉励孩子们要有自己的梦想并执着于之。虽然这些论调可能在政治书上都出现过,但通过对文本的学习与感悟,他们的内心应该会更加坚强,他们从中得到的体会应该会比背诵政治课本上泛化的教条要深刻许多。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学习《勇气》,可以让孩子们看到人性的光辉和生命的力量,消除有些孩子偏激的看法——认为生命了无生趣、没有意义,认为世界上没有高尚的人等等。
教师本人应有自己独特的发现并与学生分享;而在课文的字里行间,教师又可以见微知著,随机渗透一些思考,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外收获。语文课堂不是说教,不是教条灌输,孩子们自己通过理解思考,心灵的震慑会很大。
阅读教学还包括课外阅读教学,在语文课堂上突出地表现为名著阅读教学。教师可以安排一两次名著导读课,组织几次名著阅读交流会,鼓励学生亲近文学,这样必能使孩子们从文字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热烈,这个功效也是不可忽视的。
三、通过作文教学,提高学生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的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我们要求学生写好介绍自己的作文,这正好可以渗透相关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一个人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恰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可以设置相关的作文题目,诸如《自己》、《我的脾气》、《我的爱好》等等,这样可以达到认识自我的目的,设置《怎么解决青春期的烦恼》、《粉丝如何正确的追星》等等,这样可以学会对自己的情感进行合理的宣泄,提高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水平,锻炼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处理学生人际关系方面,可以设置《我与同桌》、《给父母的一封信》等等,通过写这样的作文,学生可以正确处理朋友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学会正确处理与父母的关系,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加入如何孝敬父母,理解父母,如何尊重老师,与老师沟通等内容。
语文老师还可以适时地在课堂中引入一些既往史事、社会时事,“指点江山”,这些生动的例子有时甚至比教材更有启迪意义。比如,可以在合适且需要的时候跟孩子们讨论一下“伪娘”风潮、“我爸是李刚”事件等,引导他们辨别“审美”与“审丑”,区分人世间的真伪善恶,告诉孩子们虽然我们提倡多元价值观,但这些病态的社会现象仍要细细分析,去伪存真,要用两只眼睛看世界,如此等等。
语文教育最重要的目的不在于向学生灌输没有生命的做题技巧,也不在于培养学生成为考试机器。语文学科不应只具有工具性,它更是人文性最强的一门科目,在课堂上,相对比较容易启发学生拥有真挚的感情,端正态度,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以健康的心理面对人生。
参考文献:
[1]郭庆利.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文学教育(下),2018(12):145.
[2]邓彦英.谈语文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学周刊,2018(35):85-86.
[3]何玉娟.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38(06):76.
[4]高玉红.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小学教学参考,2018(18):23.
[5]莫东梅.高中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名师在线,2018(03):3-4.
[6]程道凤.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17,3(23):88.
[7]孙宪明.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析[J].小学教学参考,2017(24):25.
[8]王利.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7(20):64.
关键词: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心理学教授肖汉仕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又称心理素质教育,简称为心理教育或心育。它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目前,学生受各种信息的影响较普遍,所以心理状况比较复杂,心理问题比较容易出现。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及辅导机构,而且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心理教育的渗透。语文教学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我们应该在课堂中如何切实做到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兴趣、产生自信心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教与学必须有一个和谐课堂步骤,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步骤来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达到有效教学。教师根据需要,可以对不同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育方法:对那些在课堂上爱出风头的学生,可用一些复杂的问题削减他们的锐气,等他们受挫之后再给以鼓励,培养他们正确的思考解决问题能力,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对那些在课堂上不爱讲话,有自卑感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积极地给予表扬,并找出合适的机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信心。
另外,语文课堂上常会有一些口语交际活动及综合性学习活动,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课程内容,不但能较好地完成教学计划,更能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心理影响。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次口语交际活动,主题是“自我介绍”,我让每个孩子说一句带“我”字的话,并禁止他们“自报家门”,反复要求说出个性来。比如要求他们大声地说出“我是xxx”这个最简单的句子,有的满脸通红,十分扭捏,但经过几次艰难的练习,他们终于能让全班同学听到声音,并收获了取得进步后的掌声。这之后,他们或许能明白自我的存在是一件独特而值得骄傲的事情,在公共场合开口表达自己并不困难,这样的经历也许可能让他们提升勇气、悦纳自我。
二、教师应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提取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成分,与学生交流或分享
童话、寓言、人物传记、小说等篇目的主题就是很好的教育素材。比如在《渔夫和他的妻子》这一篇童话中,就可以教会学生理解做人要懂得满足,不要太贪婪的要义。再如《心声》这一篇文章,上完课后教师送给他们汪国真的一首诗,让他们细细体味“再深的水也淹不死鱼儿,再烈的火也烧不死凤凰”的含义,勉励孩子们要有自己的梦想并执着于之。虽然这些论调可能在政治书上都出现过,但通过对文本的学习与感悟,他们的内心应该会更加坚强,他们从中得到的体会应该会比背诵政治课本上泛化的教条要深刻许多。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学习《勇气》,可以让孩子们看到人性的光辉和生命的力量,消除有些孩子偏激的看法——认为生命了无生趣、没有意义,认为世界上没有高尚的人等等。
教师本人应有自己独特的发现并与学生分享;而在课文的字里行间,教师又可以见微知著,随机渗透一些思考,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外收获。语文课堂不是说教,不是教条灌输,孩子们自己通过理解思考,心灵的震慑会很大。
阅读教学还包括课外阅读教学,在语文课堂上突出地表现为名著阅读教学。教师可以安排一两次名著导读课,组织几次名著阅读交流会,鼓励学生亲近文学,这样必能使孩子们从文字中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热烈,这个功效也是不可忽视的。
三、通过作文教学,提高学生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的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我们要求学生写好介绍自己的作文,这正好可以渗透相关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一个人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恰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可以设置相关的作文题目,诸如《自己》、《我的脾气》、《我的爱好》等等,这样可以达到认识自我的目的,设置《怎么解决青春期的烦恼》、《粉丝如何正确的追星》等等,这样可以学会对自己的情感进行合理的宣泄,提高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水平,锻炼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处理学生人际关系方面,可以设置《我与同桌》、《给父母的一封信》等等,通过写这样的作文,学生可以正确处理朋友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学会正确处理与父母的关系,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加入如何孝敬父母,理解父母,如何尊重老师,与老师沟通等内容。
语文老师还可以适时地在课堂中引入一些既往史事、社会时事,“指点江山”,这些生动的例子有时甚至比教材更有启迪意义。比如,可以在合适且需要的时候跟孩子们讨论一下“伪娘”风潮、“我爸是李刚”事件等,引导他们辨别“审美”与“审丑”,区分人世间的真伪善恶,告诉孩子们虽然我们提倡多元价值观,但这些病态的社会现象仍要细细分析,去伪存真,要用两只眼睛看世界,如此等等。
语文教育最重要的目的不在于向学生灌输没有生命的做题技巧,也不在于培养学生成为考试机器。语文学科不应只具有工具性,它更是人文性最强的一门科目,在课堂上,相对比较容易启发学生拥有真挚的感情,端正态度,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以健康的心理面对人生。
参考文献:
[1]郭庆利.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文学教育(下),2018(12):145.
[2]邓彦英.谈语文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学周刊,2018(35):85-86.
[3]何玉娟.在语文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8,38(06):76.
[4]高玉红.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小学教学参考,2018(18):23.
[5]莫东梅.高中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名师在线,2018(03):3-4.
[6]程道凤.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17,3(23):88.
[7]孙宪明.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析[J].小学教学参考,2017(24):25.
[8]王利.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7(20):64.
- 【发布时间】2019/1/3 11:04:20
- 【点击频次】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