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小学语文课堂渗透美感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平台。教学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加强渗透美感教育,让学生在多样的美的实践中提升美感。
关键词:小学语文;美感教育;渗透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绘本式教材,图文并茂,文质兼美,是小学生乐意接受的教材。分析教材中的美,表现为形象美、语言美、意境美、道德美、结构美,这些“美”便是我们渗透美教育的抓手,也是发展学生审美能力的平台。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让我们对培养学生美感有了一些实践心得。下面,谈谈语文课堂渗透美感教育的实践策略。
众所周知,语文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受到情感熏陶。看似简单的目标,但实际上包括很多,而且需要很多时间才能逐渐达成。因此,有效的语文教育是“慢”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而渗透美感教育也同样如此,需要长期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从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的学生语文能力发展较快,读书则深得其旨,写作则笔下生花,其奥妙又是什么?难道我们在语文课上所作的那些烦琐的讲解,我们在作文本上所画的那些条条杠杠,真有那种神奇效果?答案显然不是。实事求是地说,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实践水平主要来自课外的读和写,而得益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实在很少。尽管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这个答案未免过于残酷,然而,它却是一个不容置否的事实。凡是在语文学习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学生,无一不是博览群书而笔耕不辍的,反之,则必定与书笔交缘不深。
一、运用美的语言营造愉悦教学氛围
成功的教学在于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我们知道,良好的愉悦的教学环境,能给学生心理自由感和安全感,是学生想象、思维放飞的心理环境,更是学生审美心理所需要的环境。所以,有效的语文教育从开课导入就开启了良好氛围的营造工作。我们知道,一位好的语文教师首先对所授内容要熟悉理解,并利用自身的文化涵养、情感体验挖掘教材中的美。其次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和吸引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如教学《荷花》一课时教师在课前作细心的准备,轻画淡妆,着妆雅洁,面带亲切笑容,教态自然大方。在引入新课时,教师用纯熟流畅的普通话,饱满的情感引入“孩子们,还记得我们过去学过的《王冕学画》一文是怎样写荷花的吗?粉红的花瓣清水滴滴,碧绿的荷叶上水珠滚滚。雨后的荷花如此美丽,那么,清晨荷花盛开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学生的情感一下就被凋动起来,带着一种对美的渴望随着教师融入课堂。
二、创设利于学生观察欣赏美的教学情境
观察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文章的结构美是容易被学生观察到的,但文中的形象美、意境美却需要学生欣赏的,因此,创设利于学生观察欣赏美的教学情境,则是我们渗透美感的重要途径。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林海》课文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欣赏,感受到我国壮丽山河或景物的美妙。在教学《颐和园》、《赵州桥》等文章时,可以引导学生从语言描述中感受到建筑的雄伟之美;在教学《牧场之国》、《威尼斯小艇》等文章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反复品读中感受到世界旖旎风光之美。可见,创设利于学生观察欣赏的教学情境的作用是极大的,不仅能给学生以丰富的知识,也给以美的享受,提高了教学有效性。
三、以情激情,引导学生受到情感熏陶
我们知道,“文章不是无情物”,大部分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文中的具有情感美、道德美。这些正是我们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资源。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来渲染教学情境,通过有感情地、有表情的范读,以及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如教学《荷花》一课时,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满池荷花盛开的静止画面:一朵朵荷花翩翩起舞,然后又静立不动,蜻蜒飞来、鱼儿游来的动画画面。一幅幅画面色彩鲜艳、形态生动,再配上轻柔舒缓的背景音乐,教师清晰动情的新闻广播旁白,图文对照,声像结合。可以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美妙的情景,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看得认真,听得专注,很快进入了课文情境,全身心地沉醉在荷花盛开的美景中。
四、运用角色表演创造展示美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落实这一主体理念,我们就必须创建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发展语文能力。我们知道,课堂不仅是教师展示才华的场所,也应该是学生展示个性才能的舞台,这样才能体现学生的价值,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兴趣,这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在教学语言优美、内容生动的《林海》这一课时,文中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可谓文情并茂。为了激发学生主体,展示教材的语言美,我们可运用角色表演的方式,让学生来展示美。如:“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一句拟人句,给了学生形的印象,美呀!而此语句,不仅给予兴安岭以“形”而且也给予了兴安岭以“神”。仿佛赋予了它以生命,像人一样装扮自己。这样教学,不仅把教材中美的内容淋漓尽致的展现给学生,而且学生主体性增强了,他们由观看、欣赏美,到品味、感悟美,在到评价、称赞美,感情得到升华。
总之,语文教育是美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新课标要求,遇水搭桥式的实施,把美的理念渗透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进行落实。这样的教学,才能达成新课标要求的“让学生获得良好的语文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小明,小学语文的美感教学[J].小学教学研究,1992年。
[2]赵红玲,美感渗透优化小学语文教学[J].学周刊,2013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美感教育;渗透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大多是绘本式教材,图文并茂,文质兼美,是小学生乐意接受的教材。分析教材中的美,表现为形象美、语言美、意境美、道德美、结构美,这些“美”便是我们渗透美教育的抓手,也是发展学生审美能力的平台。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让我们对培养学生美感有了一些实践心得。下面,谈谈语文课堂渗透美感教育的实践策略。
众所周知,语文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受到情感熏陶。看似简单的目标,但实际上包括很多,而且需要很多时间才能逐渐达成。因此,有效的语文教育是“慢”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而渗透美感教育也同样如此,需要长期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从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的学生语文能力发展较快,读书则深得其旨,写作则笔下生花,其奥妙又是什么?难道我们在语文课上所作的那些烦琐的讲解,我们在作文本上所画的那些条条杠杠,真有那种神奇效果?答案显然不是。实事求是地说,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实践水平主要来自课外的读和写,而得益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实在很少。尽管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这个答案未免过于残酷,然而,它却是一个不容置否的事实。凡是在语文学习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学生,无一不是博览群书而笔耕不辍的,反之,则必定与书笔交缘不深。
一、运用美的语言营造愉悦教学氛围
成功的教学在于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我们知道,良好的愉悦的教学环境,能给学生心理自由感和安全感,是学生想象、思维放飞的心理环境,更是学生审美心理所需要的环境。所以,有效的语文教育从开课导入就开启了良好氛围的营造工作。我们知道,一位好的语文教师首先对所授内容要熟悉理解,并利用自身的文化涵养、情感体验挖掘教材中的美。其次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和吸引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如教学《荷花》一课时教师在课前作细心的准备,轻画淡妆,着妆雅洁,面带亲切笑容,教态自然大方。在引入新课时,教师用纯熟流畅的普通话,饱满的情感引入“孩子们,还记得我们过去学过的《王冕学画》一文是怎样写荷花的吗?粉红的花瓣清水滴滴,碧绿的荷叶上水珠滚滚。雨后的荷花如此美丽,那么,清晨荷花盛开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学生的情感一下就被凋动起来,带着一种对美的渴望随着教师融入课堂。
二、创设利于学生观察欣赏美的教学情境
观察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文章的结构美是容易被学生观察到的,但文中的形象美、意境美却需要学生欣赏的,因此,创设利于学生观察欣赏美的教学情境,则是我们渗透美感的重要途径。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林海》课文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欣赏,感受到我国壮丽山河或景物的美妙。在教学《颐和园》、《赵州桥》等文章时,可以引导学生从语言描述中感受到建筑的雄伟之美;在教学《牧场之国》、《威尼斯小艇》等文章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反复品读中感受到世界旖旎风光之美。可见,创设利于学生观察欣赏的教学情境的作用是极大的,不仅能给学生以丰富的知识,也给以美的享受,提高了教学有效性。
三、以情激情,引导学生受到情感熏陶
我们知道,“文章不是无情物”,大部分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文中的具有情感美、道德美。这些正是我们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资源。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来渲染教学情境,通过有感情地、有表情的范读,以及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如教学《荷花》一课时,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满池荷花盛开的静止画面:一朵朵荷花翩翩起舞,然后又静立不动,蜻蜒飞来、鱼儿游来的动画画面。一幅幅画面色彩鲜艳、形态生动,再配上轻柔舒缓的背景音乐,教师清晰动情的新闻广播旁白,图文对照,声像结合。可以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美妙的情景,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看得认真,听得专注,很快进入了课文情境,全身心地沉醉在荷花盛开的美景中。
四、运用角色表演创造展示美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落实这一主体理念,我们就必须创建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发展语文能力。我们知道,课堂不仅是教师展示才华的场所,也应该是学生展示个性才能的舞台,这样才能体现学生的价值,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兴趣,这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在教学语言优美、内容生动的《林海》这一课时,文中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可谓文情并茂。为了激发学生主体,展示教材的语言美,我们可运用角色表演的方式,让学生来展示美。如:“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一句拟人句,给了学生形的印象,美呀!而此语句,不仅给予兴安岭以“形”而且也给予了兴安岭以“神”。仿佛赋予了它以生命,像人一样装扮自己。这样教学,不仅把教材中美的内容淋漓尽致的展现给学生,而且学生主体性增强了,他们由观看、欣赏美,到品味、感悟美,在到评价、称赞美,感情得到升华。
总之,语文教育是美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新课标要求,遇水搭桥式的实施,把美的理念渗透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进行落实。这样的教学,才能达成新课标要求的“让学生获得良好的语文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小明,小学语文的美感教学[J].小学教学研究,1992年。
[2]赵红玲,美感渗透优化小学语文教学[J].学周刊,2013年。
- 【发布时间】2019/1/3 11:26:21
- 【点击频次】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