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点文献
一例青少年严重心理问题的案例报告
【关键词】 ;
【正文】 摘 要:青少年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整合人格的重要阶段,许多人格障碍或者精神病患者在早期都有创伤经历导致在青春期出现心理病症。本文是一例青少年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案例报告,通过个案报告对于青少年心理咨询中最重要的是如何与父母工作以及青少年人格障碍的诊断进行反思。
关键词:抑郁;青少年;边缘人格障碍
一、主要资料
女,16岁,初二被诊断为抑郁症(中度),目前仍在服用药物。母亲是大学教师,父亲是公务员。妈妈从小严格要求,只要自己没有如妈妈所愿便会被打,经常就是一巴掌,爸爸总是唠唠叨叨。
二、来访主诉
初二下期被诊断为抑郁症(中度),初三上学期休学前往医院接受治疗三个月,后在家休养一个月返校,在学校里学习后成绩下滑厉害,从生病前50多名到63名(班上67人),又回家学习(一对一家教服务)后直到中考结束。来访者在初二下期时有一次月考考到班上47名(班上45名可以直升),当天晚上选择跳楼自杀被班主任抱下来送往医院诊断为抑郁症,来访者开始接受心理咨询和服药,但是更换了好几个咨询师或者医生。住院期间她也表示她的病友都是精神病患者很恐怖,让她觉得很难受,每天很早就起床后去医院做一些让她感觉很幼稚的团体活动,在住院期间她在马路上走着就想找个车被撞死但是被父母找到,曾经也试过割腕。她觉得她不想去医院,但是每一次都被父母强行托回医院。她得病期间长了40斤,初三考试之前她边减肥边学习,结果两样事情都没做好,她觉得自己好像一无是处,什么事情都没办法做好。现在虽然花了高价进了学校,但是这所学校并不是以前的学校的感觉,所以很讨厌现在的学校,同学,经常要求父母帮他转学,同时觉得在学校里学习成绩也不好,听课也听不进去,很难在学校里长期呆着。
三、既往史
1.和父母关系:和父母关系很差劲,妈妈非常严厉,从小就经常打她,以扇耳光为主。现在基本上不和妈妈说话。除了说些生活需要的话题基本不做其他沟通。爸爸稍微好些,偶尔也会打她,但是也很讨厌爸爸,以前生病的时候供着她,什么都给她买,现在到高中了又回到生病前什么都不买,周末在家如果早上不起床(她现在睡眠状态也不好,早上起不来,晚上睡不着),爸爸就会在旁边一直敲床,她很讨厌爸爸,初中的时候爸爸从不在家长群里说话,自己学习也不好也没必要说话,现在高中了隔三差五的就来学校,生怕没人知道,并且现在经常要求她必须去学校。
2.和同学关系:初中的时候因为学校里攀比风气很重,所以她也装作有钱,帮班里一些超姐买吃的,帮她们系鞋带,提包之类的事情,黑锅都是她来背。来访者说自己很卑贱,但是那个时候还是有朋友,至少出去玩的时候都会叫上她,现在来了高中后她想重新改变,包括户口本名字都改变了,来到新学校后想重新开始,想变得更加强势一些,但是才开学几天就被同学骂,军训班级节目搞砸后又被同学甩锅,现在寝室关系也不好,男生都当面骂她,包括她去问问题也被同学说装逼,更让她觉得很气愤的是:她名字都改了还有人传她以前在初中是学校里的一姐,那些人连名字都没办法叫出来还这样传,所以她觉得很无耐。现在都能设想三年的高中生活就是一个人。她表示学校里没人喜欢她。班主任反映其实班上同学并没有表现的很极端不喜欢她,甚至很多同学都谦让着她。
3.关于咨询的经历:看了好几个咨询师,最长的有几个月,有画画的,沙盘的,还有一个心理咨询师是用生日看性格,感觉就是在算命,最讨厌的是那个医院的医生,天天见面,天天说,很讨厌。关于在学校里的咨询,爸爸说不用出去耽误课程,学校里老师也挺好的,所以就过来了。
四、初步诊断
医院诊断为抑郁症(中度),对人格组织水平初步评估为接近边缘型人格障碍
五、咨询进展情况
目前咨询了6次,在第4次结束后中断了2次,一次是因为前去医院就医,一次是因为没有来学校。第一次没来的时候来访者在结束的时间送来自己插的一束花,第二次是没来是表示那一周都没有去学校,所以咨询师和来访者协商如果有些时候没办法来到学校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咨询的方式。
六、咨询片段
片段一:
来:我经常给父母表达说我不愿意去学校,说学校老师教的不好,有些时候和父母吵架都是有目的的
咨:什么目的?
来:就是为了让他们满足我的愿望,这样我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
咨:你这样可以控制你父母
来:是的,这样就可以满足我自己的愿望,我觉得我在学校里读书根本读不进去,我现在对学习已经到自暴自弃的阶段了,虽然我也说我想考传媒大学,我觉得目前的成绩根本读不了。所以有些时候就算来了学校也只是去做杂七杂八的事情,一做到这些杂七杂八的事情我就很有劲儿。
咨:其实这些杂七杂八的事情是你感兴趣的,你愿意去做的,并且也看到评价是做得很好,它们都是你拥有的好的部分。
来:是的
咨:其实也好像在每次咨询中你觉得在我这里得到支持,是不是这些好的东西,包括你感受到的支持,你的兴趣这些会让你很有力量,当拥有了这样的力量后你可以和那些坏的,不理解你的父母,学不进的课程作斗争。
来:对,就是这种感觉,所以我会觉得你是支持我这种想法的。
咨:而好的力量是要被支持,被欣赏的
来:嗯.....我以前做了那些事情后我父母都会立马就同意了,但是现在根本不会了。所以现在威胁也不起作用了。
片段二
来:是的,就是自己学习也没办法,但是在医院唯一不好的就是会被打针
咨:打什么针
来: 镇定剂
咨:你在医院会发生什么事情会导致要打镇定剂
来:就是情绪激动
咨: 那个时候是谁在照顾你
来:我姐姐,我进医院的时候直接给我爸妈说的,这段时间不要让我见到你。我姐特别好,都不会说我什么,而且晚上睡觉都是睡在那个折叠椅上。
咨:因为什么样的事情会情绪激动
来:我也不知道,有些时候睡到半夜12点,突然尖叫起来,可能是想到什么又或者做梦了就情绪特别激动,然后医生就过来打镇定剂。
咨:所以当你情绪不太好的时候没有人能够看到你的心情,而是靠一种生硬的方式来让你平静下来。
七、咨询反思
1.关于移情和反移情的思考
每一次咨询结束后,来访者都会情绪激动,每一次都会暴怒给他父母打电话要求回家,这样导致咨询师很焦虑,紧张。所以咨询师在每一次咨询前也会做梦关于和来访者纠缠在一起,同时前一晚都会担忧第二天没有过来咨询。
咨询师分别和父母进行了沟通,首次咨询前和父亲沟通了一小时,对父亲的感受是态度表情很平静,父亲是高官,所以感觉说话用词很得当(官腔),但是同时也能感受到父亲很焦虑,害怕。第四次结束后和母亲沟通了一次,母亲是高校硕士生导师,说话很有条理,和母亲谈的一个小时咨询师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学生。咨询师的反移情是觉得父母具有控制感和贬低性
2.关于和父母工作的思考
这个案例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继续咨询下去,也许有人会认为那是咨询师的问题,但是如果继续探讨下去,从外界看都是父母认为孩子的问题是行为,品行问题,并没有涉及到心理问题。其实在学校里我们也会看到有很多很难保持稳定的关系,暴怒,自我伤害,酗酒等一系列问题学生的行为,学校或者父母都会归于是孩子的品行问题,但其实这一类孩子表现出强烈的边缘人格障碍(BPD)的特征。由于未成年人没办法给出这样的诊断,所以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大部分医院会给出抑郁症,躁狂或者双向情感障碍等诊断。近期,研究表明诊断越早,结果和预后越好。由于BPD共病症或共发症的发病率很高,意味着其他混乱症常被诊断为BPD,因此早期的治疗可以降低所有当前症状整体的强度。今天,许多孩子都经历过这种情况,并花上一大笔钱看病,吃药,买药,唯独不带孩子接受心理咨询,而仅靠吃药不起作用或只是短暂的缓解。等小孩到了18岁,终于被诊断为BPD,开始在控制着他们少年时代的情感空虚、困惑和关系混乱上下工夫。青少年的监护者是父母,父母可以掌控着咨询的进展,但是如果父母只看到的是一个行为问题,不承认或拒绝接受咨询,甚至认为他们已经接受了多次没有作用的治疗,可能不相信还有什么会有用了。所以发生的行为不是根本,而是当这些孩子用躁狂,抑郁的方式对抗内在的脆弱时是否被父母看见,亦或者父母本不愿看见呢?
参考文献:
[1]John F.Clarkin.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移情焦点治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2]卢宁,刘协和.人格障碍的评估和诊断.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2
关键词:抑郁;青少年;边缘人格障碍
一、主要资料
女,16岁,初二被诊断为抑郁症(中度),目前仍在服用药物。母亲是大学教师,父亲是公务员。妈妈从小严格要求,只要自己没有如妈妈所愿便会被打,经常就是一巴掌,爸爸总是唠唠叨叨。
二、来访主诉
初二下期被诊断为抑郁症(中度),初三上学期休学前往医院接受治疗三个月,后在家休养一个月返校,在学校里学习后成绩下滑厉害,从生病前50多名到63名(班上67人),又回家学习(一对一家教服务)后直到中考结束。来访者在初二下期时有一次月考考到班上47名(班上45名可以直升),当天晚上选择跳楼自杀被班主任抱下来送往医院诊断为抑郁症,来访者开始接受心理咨询和服药,但是更换了好几个咨询师或者医生。住院期间她也表示她的病友都是精神病患者很恐怖,让她觉得很难受,每天很早就起床后去医院做一些让她感觉很幼稚的团体活动,在住院期间她在马路上走着就想找个车被撞死但是被父母找到,曾经也试过割腕。她觉得她不想去医院,但是每一次都被父母强行托回医院。她得病期间长了40斤,初三考试之前她边减肥边学习,结果两样事情都没做好,她觉得自己好像一无是处,什么事情都没办法做好。现在虽然花了高价进了学校,但是这所学校并不是以前的学校的感觉,所以很讨厌现在的学校,同学,经常要求父母帮他转学,同时觉得在学校里学习成绩也不好,听课也听不进去,很难在学校里长期呆着。
三、既往史
1.和父母关系:和父母关系很差劲,妈妈非常严厉,从小就经常打她,以扇耳光为主。现在基本上不和妈妈说话。除了说些生活需要的话题基本不做其他沟通。爸爸稍微好些,偶尔也会打她,但是也很讨厌爸爸,以前生病的时候供着她,什么都给她买,现在到高中了又回到生病前什么都不买,周末在家如果早上不起床(她现在睡眠状态也不好,早上起不来,晚上睡不着),爸爸就会在旁边一直敲床,她很讨厌爸爸,初中的时候爸爸从不在家长群里说话,自己学习也不好也没必要说话,现在高中了隔三差五的就来学校,生怕没人知道,并且现在经常要求她必须去学校。
2.和同学关系:初中的时候因为学校里攀比风气很重,所以她也装作有钱,帮班里一些超姐买吃的,帮她们系鞋带,提包之类的事情,黑锅都是她来背。来访者说自己很卑贱,但是那个时候还是有朋友,至少出去玩的时候都会叫上她,现在来了高中后她想重新改变,包括户口本名字都改变了,来到新学校后想重新开始,想变得更加强势一些,但是才开学几天就被同学骂,军训班级节目搞砸后又被同学甩锅,现在寝室关系也不好,男生都当面骂她,包括她去问问题也被同学说装逼,更让她觉得很气愤的是:她名字都改了还有人传她以前在初中是学校里的一姐,那些人连名字都没办法叫出来还这样传,所以她觉得很无耐。现在都能设想三年的高中生活就是一个人。她表示学校里没人喜欢她。班主任反映其实班上同学并没有表现的很极端不喜欢她,甚至很多同学都谦让着她。
3.关于咨询的经历:看了好几个咨询师,最长的有几个月,有画画的,沙盘的,还有一个心理咨询师是用生日看性格,感觉就是在算命,最讨厌的是那个医院的医生,天天见面,天天说,很讨厌。关于在学校里的咨询,爸爸说不用出去耽误课程,学校里老师也挺好的,所以就过来了。
四、初步诊断
医院诊断为抑郁症(中度),对人格组织水平初步评估为接近边缘型人格障碍
五、咨询进展情况
目前咨询了6次,在第4次结束后中断了2次,一次是因为前去医院就医,一次是因为没有来学校。第一次没来的时候来访者在结束的时间送来自己插的一束花,第二次是没来是表示那一周都没有去学校,所以咨询师和来访者协商如果有些时候没办法来到学校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咨询的方式。
六、咨询片段
片段一:
来:我经常给父母表达说我不愿意去学校,说学校老师教的不好,有些时候和父母吵架都是有目的的
咨:什么目的?
来:就是为了让他们满足我的愿望,这样我就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
咨:你这样可以控制你父母
来:是的,这样就可以满足我自己的愿望,我觉得我在学校里读书根本读不进去,我现在对学习已经到自暴自弃的阶段了,虽然我也说我想考传媒大学,我觉得目前的成绩根本读不了。所以有些时候就算来了学校也只是去做杂七杂八的事情,一做到这些杂七杂八的事情我就很有劲儿。
咨:其实这些杂七杂八的事情是你感兴趣的,你愿意去做的,并且也看到评价是做得很好,它们都是你拥有的好的部分。
来:是的
咨:其实也好像在每次咨询中你觉得在我这里得到支持,是不是这些好的东西,包括你感受到的支持,你的兴趣这些会让你很有力量,当拥有了这样的力量后你可以和那些坏的,不理解你的父母,学不进的课程作斗争。
来:对,就是这种感觉,所以我会觉得你是支持我这种想法的。
咨:而好的力量是要被支持,被欣赏的
来:嗯.....我以前做了那些事情后我父母都会立马就同意了,但是现在根本不会了。所以现在威胁也不起作用了。
片段二
来:是的,就是自己学习也没办法,但是在医院唯一不好的就是会被打针
咨:打什么针
来: 镇定剂
咨:你在医院会发生什么事情会导致要打镇定剂
来:就是情绪激动
咨: 那个时候是谁在照顾你
来:我姐姐,我进医院的时候直接给我爸妈说的,这段时间不要让我见到你。我姐特别好,都不会说我什么,而且晚上睡觉都是睡在那个折叠椅上。
咨:因为什么样的事情会情绪激动
来:我也不知道,有些时候睡到半夜12点,突然尖叫起来,可能是想到什么又或者做梦了就情绪特别激动,然后医生就过来打镇定剂。
咨:所以当你情绪不太好的时候没有人能够看到你的心情,而是靠一种生硬的方式来让你平静下来。
七、咨询反思
1.关于移情和反移情的思考
每一次咨询结束后,来访者都会情绪激动,每一次都会暴怒给他父母打电话要求回家,这样导致咨询师很焦虑,紧张。所以咨询师在每一次咨询前也会做梦关于和来访者纠缠在一起,同时前一晚都会担忧第二天没有过来咨询。
咨询师分别和父母进行了沟通,首次咨询前和父亲沟通了一小时,对父亲的感受是态度表情很平静,父亲是高官,所以感觉说话用词很得当(官腔),但是同时也能感受到父亲很焦虑,害怕。第四次结束后和母亲沟通了一次,母亲是高校硕士生导师,说话很有条理,和母亲谈的一个小时咨询师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学生。咨询师的反移情是觉得父母具有控制感和贬低性
2.关于和父母工作的思考
这个案例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继续咨询下去,也许有人会认为那是咨询师的问题,但是如果继续探讨下去,从外界看都是父母认为孩子的问题是行为,品行问题,并没有涉及到心理问题。其实在学校里我们也会看到有很多很难保持稳定的关系,暴怒,自我伤害,酗酒等一系列问题学生的行为,学校或者父母都会归于是孩子的品行问题,但其实这一类孩子表现出强烈的边缘人格障碍(BPD)的特征。由于未成年人没办法给出这样的诊断,所以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大部分医院会给出抑郁症,躁狂或者双向情感障碍等诊断。近期,研究表明诊断越早,结果和预后越好。由于BPD共病症或共发症的发病率很高,意味着其他混乱症常被诊断为BPD,因此早期的治疗可以降低所有当前症状整体的强度。今天,许多孩子都经历过这种情况,并花上一大笔钱看病,吃药,买药,唯独不带孩子接受心理咨询,而仅靠吃药不起作用或只是短暂的缓解。等小孩到了18岁,终于被诊断为BPD,开始在控制着他们少年时代的情感空虚、困惑和关系混乱上下工夫。青少年的监护者是父母,父母可以掌控着咨询的进展,但是如果父母只看到的是一个行为问题,不承认或拒绝接受咨询,甚至认为他们已经接受了多次没有作用的治疗,可能不相信还有什么会有用了。所以发生的行为不是根本,而是当这些孩子用躁狂,抑郁的方式对抗内在的脆弱时是否被父母看见,亦或者父母本不愿看见呢?
参考文献:
[1]John F.Clarkin.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移情焦点治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2]卢宁,刘协和.人格障碍的评估和诊断.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2
- 【发布时间】2019/1/3 11:26:54
- 【点击频次】891